
以“交所合一”疏堵点 用“暖心服务”连民心
近年来,县局以“职能整合、服务下沉”为突破口,一方面深化“交所合一”改革,以宁条梁派出所为试点,率先打破交警、派出所警种界限,实现“一警多能、一所多责”,从根本上破解农村警力分散难题。
另一方面,按“城区优服务、乡镇强基础”分类型建设原则,在全县派出所建成25个“暖心警务会客厅”,践行“民警多跑十公里,群众少跑十公里”服务理念,把矛盾调解、证件上门办、紧急救助等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杨米涧镇王梁村村民老胡曾因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左邻右舍陷入持续近半年的耕地边界纠纷,多次调解无果。杨米涧派出所民警得知后,3天内往返田间6次,查阅30余年土地档案、走访5名老党员,最终用“实地丈量+情理疏导”促成4方握手言和。
85的高龄老人刘奶奶因行动不便,常年卧病在床。杨桥畔派出所民警主动上门补办身份证,仅用2小时完成信息采集、证件办理流程,事后还专程送证到家。截至目前,全县暖心警务会客厅累计接待群众超1万人次,化解邻里、劳资等纠纷200余起,提供紧急救助100余人次。
筑牢主防防线 让平安建设接地气
围绕“派出所主防”核心职责,靖边公安以“信息采集大会战”为抓手,通过“脚板+科技”“民警+网格”双轮驱动,将平安防线扎在基层、建在群众身边。
在基础信息采集中,民辅警秉持“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原则,深入社区、村庄、企事业单位开展“地毯式”走访。针对白天群众外出务工特点,灵活采用“早6点晚8点”错时上门方式,累计走访10余户,更新实有人口31万余人,完善了“一标三实”数据库。西郊派出所民生路警务室民警更是手绘辖区“平安地图”,用工整线条标注每一户房主姓名、沿街商铺,还特别标注独居老人、安全隐患点等关键信息,让“纸上地图”与“线上数据库”无缝衔接,民警真正成为辖区“活地图”。今年年初,民警在秧歌执勤现场发现一名迷路男童,仅凭男童提供的姓名、年龄,通过“一标三实”系统10分钟内锁定家长信息,驱车将男童安全送回家,用“脚板+数据”践行“主动防”职责。
此外,靖边公安全面完成所长进乡镇(街道)班子、社区民警进村居(社区)班子“两进班子”工作,实现179个行政村(社区)“一村(格)一警”全覆盖,组建“民警+辅警+网格员+群防群治力量”的基层警务团队21支,建立“网格有呼,民警有应”双向响应机制。3月初,张家畔派出所统万路警务室民警在信息采集时,发现某单位小区居民与单位因公共区域停车产生冲突,立即联合网格员、司法调解员组成联合调解小组,多次组织双方座谈促成协议,让“睦邻通道”重新畅通。今年以来,全县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76起,化解率高达99.49%,“警格+网格”深度融合成为矛盾化解、风险防范的“双保险”。
同时,靖边公安整合“天网”“雪亮工程”资源,构建“智慧大脑+千里眼”防控体系,完成55万余条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基础信息采集,推动警务模式从“被动接警”向“主动预防”转变,科技赋能与人工服务形成“1+1>2”的治理效能。
以“1441”“E+N”模式筑防线 让平安触手可及
作为“百千工程”夯实基层防控的关键举措,靖边公安紧扣“见警察、见警灯、见警情处置”核心要求,结合“城区商圈+乡镇主干道”地域特点,创新构建“1441”“E+N”全域防控体系——“1441”模式即1支交巡警主力队伍为核心,4个城区派出所动态统筹调度,41个基层警务支点(含12个警务工作站、24个社区警务室、5个交警中队)为依托;“E+N” 模式则以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智慧化巡防为“E”,联动机关警种、义警、“红袖标”等N支群防力量,让群众随时随地能看到警察、感受到平安。
在城区,6个警务工作站设在主要路口、商圈周边,24小时亮灯值守,既是“安全地标”也是“快速服务站”。针对学生上下学安全,在全县多所中小学、幼儿园设立“护学岗”,每日上放学期间,民警佩戴单警装备、驾驶警车值守,疏导交通、维护秩序,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护学值守10余万次,未发生一起校园周边安全事件。
同时,靖边公安组建最小巡防作战单元,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依托“智慧大脑”平台整合警情数据,通过“勤务一张图”实时显示警力位置,并给每个巡防作战单元配备1辆警车、3名警力。10月14日,张家畔街道一家超市发生商品纠纷,顾客与店员争执不下,巡逻民警快速抵达抵达现场,用“情理结合”方式快速促成双方和解;针对邻里矛盾、家庭纠纷等非警务警情,推行“民警+网格员+司法调解员”联合处置模式,今年以来已快速化解此类警情107起,实现“小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
如今,行走在靖边的城乡大地,城区街头有巡逻民警的身影,乡村路口有闪烁的警灯,这一幅幅“三见警”图景,正是靖边公安深耕“百千工程”的生动写照。靖边公安以“百千工程”为契机,让平安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为全县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安全屏障。(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