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年,巴中平昌的一个山村里,蔡礼儒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村支书卖了几棵大树,换了 200 元的盘缠,交到蔡礼儒手上。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全村人还一起看了场电影。
读过私塾的父亲一生务农,却喜爱读书,常常一边吃饭一边看。他写得一手漂亮的字,邻里办红白喜事、过年写春联都少不了请他去。父亲也会将葛藤捶烂后,用麻绳拴好做成“毛笔”,让蔡礼儒练字。
生活贫寒而艰辛,但在面对要不要继续读书的问题上,母亲从未犹豫过,坚持让他上学读书。
初中毕业,同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蔡礼儒想通过读“中师”当老师的路“跳出农门”。那一年,却没能如愿考上。
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父亲,对他说了几句话,“知尔小子,华而不实。虽说能游,不能穷谷。虽说能缘,不能穷木。勉之勉之,期以自立。”
父亲的话语里有些许失望,但更多的是期许和鼓励。升入高中的蔡礼儒,奋发学习,考上了达县师范专科学校(今四川文理学院),两年后专升本考到四川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毕业后终成一名教师。
在他之后,村里每年都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当了老师的蔡礼儒,先后在几所学校工作,从中层干部、副校长再到校长,步履不停;从青年骨干教师到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中小学名校长,荣誉加身。
蔡礼儒似乎用自己的人生故事讲述着:教育可以改变人、成就人。
如今,面对已有百年历史的南充市白塔中学,校长蔡礼儒说,希望自己办的是一所充满教育力量的学校,教师生活得丰盈而幸福,走出去的学生健康而向上,他们奔向未来时有方向、有力量。
01.故事的源点
1995 年,大学毕业的蔡礼儒被分到了南充高级中学教化学,并且一入职就当班主任。正是年轻气盛意欲大展拳脚的年纪,蔡礼儒一门心思想把书教好,把工作干好。
年轻的班主任,遇到了一个关于“正确与善良”的选择题。
那是蔡礼儒带的 2000 级学生,一次,班上收了1450 元班费,由班长装进书包锁在课桌的抽屉里。课间操回来,抽屉被撬开,书包不见了,这笔“巨额”班费不翼而飞。
班长马上找到蔡礼儒,向他说出了自己的怀疑:可能是小嘉(化名),因为只有他没去做操。
蔡礼儒心里立时转过几个念头:如果情况不属实,就冤枉了小嘉;如果真是他做的,查个水落石出,也会伤害到小嘉……
思考一番后,他找了班上 30 多个学生分别单独谈话,小嘉也在其中。谈话没有得到一个结果,蔡礼儒接着召开了班会,告诉大家,经过初步排查分析,班费丢失不是班上同学做的。然后,他点明了这次班会的主题: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下课后,小嘉悄悄到办公室找到蔡礼儒,说自己知道书包在哪里。蔡礼儒跟着他,在一个厕所的水箱后面找回了书包,班费一分不少。
“谢谢你帮我们找到班费,不然,我这个月工资就得搭进去了。”蔡礼儒打趣地跟小嘉说道。
他告诉大家班费找回来了,但没有说是怎么找回的。他也没有再问小嘉这样做的原因。小嘉后来考上大学,继而读研究生,现在生活得很不错。
“在正确与善良之间做选择时,要选择善良。”蔡礼儒说,那样的情景下,怀疑、质问、批评的教育是更直接的方式,但那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学校应该是允许犯错的地方,尊重每个学生,宽容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运用智慧去应对,才是一名班主任该做的。”
蔡礼儒认为,从某个角度看,教育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等,“教育一定要有温度。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就像树苗接受到阳光、雨露、空气一样,在一个有温度的环境里,才会自然、健康地成长。”
后来的班主任生涯里,蔡礼儒一直鼓励学生多阅读,通过阅读和写作,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他带的 2002 级学生毕业前写了一本书,名叫《我们》,学生在书中记录自己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故事。
十余年后,蔡礼儒就任白塔中学校长,提出了“办有温度的学校,做有故事的教育”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根”就在这个班费的故事里,由此开始生发、演化,不断丰富,成为他鲜明的教育风格。
02.造一个文化“场”
2013 年 9 月,因组织安排,蔡礼儒要离开工作了18年的南充高级中学。从普通教师、中层干部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他在南充高级中学的职业生涯也是他奋斗的青春年华。
下一站,南充师范学校,对他而言是个挑战。
南充高级中学社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办学条件、师资条件都属优良。而南充师范学校地处偏远的龙门镇,办学辉煌已成过去,当时学生不到2000人,办学现状并不乐观。
那年的 9 月 12 日,蔡礼儒清楚记得,市领导带他去师范校宣布任命通知,严肃的会场,却有老师穿着拖鞋、短裤,嘴里叼着一根烟就坐下开会了。
就任校长的蔡礼儒产生了一个很朴实的想法:干给老师们看,带着老师们干,一起改变这所学校的面貌。
当时,中职学校被戏称为“筛子下面的教育”,以前都是优秀的学生才能考上师范学校,被人羡慕地称为“中师生”。那时,却是考不上高中的学生才被“筛”到中职学校去。南充师范校的学生近90%来自农村,教师和学生普遍缺乏信心。
“要让大家看到希望的光亮”,蔡礼儒认为,面对这群孩子,重要的是赋予他们信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将来方可在社会中安身立命。他想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着手。
学校有一间破旧的体育器材保管室,夏天有蛇出没,经一番改造,成为校园文化艺术中心,分为书画区、手工区等,墙上挂一副对联——诗书非药能医俗,道德无根可化人。
文艺中心对学生24小时开放,艺体老师作为导师,并聘请校外专家指导,有基础、感兴趣的孩子开始学习书法、国画、剪纸。经过一段时间,优秀的学生作品被挂在墙上展示出来,吸引了更多学生参加。到后来,学生开始自发举办个人书画展、班级展。
原本一年一度的文艺演出也变身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广泛参与,不仅有书画展示,还有歌手大赛、朗诵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学校成立了29个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求进步,100 余名学生参加全国书画竞赛获奖。蔡礼儒离任前,学校已经培养了 7 名省书法家协会会员。2017 年,师生还共同完成了一本诗集《翰墨南师》。
一个文化“场”在南充师范学校形成了。
丰富的活动占据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蔡礼儒说,“种子种下去,庄稼长出来,杂草不再生”,学生不仅受到文艺的熏染,更是改变了自我认知,看见自身闪光点,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个文化“场”也影响到老师们。
此前,师范校每年都要组织师生参加当地一个著名的文化品牌活动——嘉陵江合唱比赛,但每年都是最后一名。蔡礼儒想,何不以教师为主组队参加合唱比赛,让参赛过程成为一个以活动凝聚教师团队的契机。
教师合唱队开始排练后,蔡礼儒每两周去做一次讲话,调动老师的积极情绪,消除负面情绪。老师们日渐投入到排练中去。
2014 年,在阆中举行的嘉陵江合唱比赛上,南充师范学校的教师队获得了第一名。消息传至学校,众人皆兴奋激动。“付出就有回报”“原来我们也很行”的启示和感受,让老师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
通过文化“场”的打造,师生被一种正向的力量推动着,学校日渐成为管理有序,校风好、教风正、学风浓,家长及社会反映良好的学校,于 2015 年被评为“影响30年·川东北教育标杆学校”。
软件提升的同时,蔡礼儒也在想方设法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先后筹措资金改建校门、运动场,新修宿舍楼和钢琴楼、14 层的实训楼。他亲自参与设计了钢琴楼,以三角钢琴为造型,楼内共放置了200多架钢琴供师生使用。
两年后,由内到外焕然一新的南充师范学校,学生人数翻了一番,达到 4000 人。2017 年 4 月,南充市领导到学校调研指导时,评价学校“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离开师范校后,蔡礼儒仍时常回去看看,看当年栽的树成活没有,看到它们一派欣欣向荣,他说“越看越高兴”。
03.有温度的教育力量
在师范校工作四年后,2017 年 8 月 18 日,蔡礼儒再次受组织安排,到南充市白塔中学任校长。
这所中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也曾有过辉煌的过往。百年老校该如何走下去,不是一道简单的题目。
初到白塔中学,蔡礼儒发现学校的升旗仪式只有学生和班主任参加,整个仪式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学生松松垮垮地来,懒懒散散地走,毫无生气,老师们更是多年未参加过升旗仪式。他认为,必须改变这一现状。
“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从升旗仪式烧起来了。
蔡礼儒先在班子内部进行了沟通,征求师生意见,出台了《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升旗制度》,突出升旗仪式感、参与性、教育性和吸引力,把升旗仪式办成学校德育大课堂。
准备实施全员参加升旗仪式的时候,阻力很大,有老师给蔡礼儒讲,学校已经十多年没有举行过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升旗仪式了,估计很多人不理解,尤其是星期一上午没有课的老师,怨气可能会很大。
这在蔡礼儒的意料之中。一开始,学校对缺席的教职工也没有公示和处理,只是打电话个别沟通,广泛宣传。“老师们不愿意来,不应去责备他们,而是要反思,是不是我们做得不够好。”带着这种想法,学校开始了升旗仪式“改革”。
经过几周准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仪式感强的升旗仪式“亮相”,师生全员参与,教师组成一个独立方阵。整个仪式全程由学生主持,增加了青年讲在国旗下、学校一周要闻播报、干部值周讲评、齐唱校歌等环节,各班举班旗,穿校服,教师严格考勤。
在教师鲍明英的印象中,升旗仪式上有过几次令她记忆深刻的学生演讲,充满激情,振奋人心,似有一股潜移默化的力量感召着师生,“升旗仪式成了一堂生动的集体思政课”。
“教育需要仪式感。教育是灵魂的唤醒,有仪式感的教育能唤醒人丰富、不可测度的生命潜能,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慕,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生命自觉,唤醒学生丰富、改变和提升自我精神品质的需求、能力和习惯。”蔡礼儒说。
这些年,学校搞了很多有仪式感的活动,比如充满激情的高考百日线上誓师、充满创意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及 6000 余名师生参与的献礼国庆 MV拍摄,有的庄重,有的温馨,有的诙谐,但无一例外都成了师生的美好记忆。
在白塔中学的第一次教师大会上,蔡礼儒提出了关于办学理念的思考——办有温度的学校,做有故事的教育。教育有温度和故事,其核心就是眼中、心中有师生。
教科室主任刘俊记得,蔡校长刚来学校不久,有天早晨,下起了雪,因担心学生保暖问题,他一早就往男生寝室去。寝室门口,遇到了同样有此担心的蔡校长,他们便一同去寝室看了学生的情况。刘俊说:“细节处就看得出校长是把学生放在心里的。”
了解到学生集中到开水房打热水不方便,两个月后,热水就通到了每一间学生寝室;晚上11点多接到学生电话,说寝室断了热水,洗不成澡,当晚立马解决了此事;看到错过饭点的老师在办公室泡面或吃冷饭,便想办法为每间办公室配置了微波炉和冰箱;得知有老师在自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主动提出为老师报销学费……蔡礼儒与师生的故事还有很多。
他每天早上 7 点前到校,然后花一小时左右在校园里转一圈,每栋教学楼走一走,和老师、同学聊聊天,“重心下沉,走动管理”,他说,当校长不能高高在上、坐而论道,应该常在老师、学生中间。
每年的除夕夜,蔡礼儒都会去学校,并准备一些红包,送给在学校值守的门卫、清洁工等,与他们一起度过新年的第一天。
有一位个性倔强的同学,在他的关心帮助下考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后,“语重心长”地对蔡礼儒说:“蔡校,你少抽点烟少喝点酒,把身体养好,将来我出息了孝敬你。”
一所充满教育力量的学校从何而来?是在这样一件件小事中积攒得来,这股力量不是疾风暴雨式的,而是带着温度、充满柔性的。从初为人师到执掌一校,蔡礼儒的教育初心和情怀没有改变过。
故事从开头到现在,都充盈着这一股力量,因为相信并看见这种力量,蔡礼儒始终在坚定地传递、扩散着这种力量,深深融进自己的教育生涯里。
【记者手记】
干在实处,不问西东
四川方言中有“干活路”的说法,蔡礼儒是这样理解的:干,才有活路;干活,才有新路。采访中,老师们说,论勤勉,学校没人可与蔡校长比,他是一个实干家。
时光倒回几年前,离任师范校校长时,蔡礼儒总结了自己从事教育管理的三个体悟:合适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开放的教育才是活的教育、务实的教育才是真的教育。
合适,意味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放,意味着盘活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而务实,则是一个校长办好学校、办好教育必须有的态度。这一点,在他身上体现得很充分。
可以说,从南充师范学校到白塔中学,都有蔡礼儒鲜明的烙印。通过实干,重点从改善办学条件、凝聚人心这两方面着手,他让两所学校都有了向前向好发展的基础。
面对父亲当年“华而不实”的评价,蔡礼儒似乎用行动证明了并非如此。
他办公室的一个角落,整齐地码放着两摞笔记本,23本,是他从师范校工作以来的读书和工作笔记。办公桌上,是他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李希贵的《学校如何运转》。墙上挂有几幅字,其中一幅上书“不自以为是,读圣贤书;不自以为能,做平凡人”。
新时代,我们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学校要从规模发展到高质量发展,如何让百年老校成为百年名校,蔡礼儒说,自己没有理由不努力。
他也有一种自信和从容,“作为一个校长,要有哲学思维,要有风险意识,还要保持一种良好心态。一个人要学会与自己的疾病和谐相处,一个校长要学会和学校的矛盾和困难和谐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够从容地去面对生活和工作。”
而且,“干在实处,不问西东”,他相信这八个字。(陈志敏/撰文(四川教育杂志) 彭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