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地处龙泉山脉尾端,是“中国芍药之乡”和“中国芍药谷”的核心区。距成都70公里,德阳35公里,广汉41公里,中江县城10.2公里,全村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共有803户2045人。盛产白芍、丹参、桔梗、菊花等名贵中药材。
过去的石垭子村,由于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差,从而严重的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县有名的贫困村。“石垭子,太穷酸,三座山,三条湾;羊肠道,举步艰,老百姓,房破难;好男儿,光棍汉。” 这首曾经流传的歌谣,留下了该村贫穷落后的心酸记忆。2013年来,石垭子村在省市县各级党政的关心帮扶持下,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及中国梦为领引,以芍药特色产业发展为龙头,以花为媒,科学规划,整合“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加强基础设施,新村建设,乡村旅游、脱贫攻坚,精神文明整体推进,形成了一三产业互动,农旅融合发展格局,使给石垭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贫穷落后小山村,建设成产村相融、农旅融合发展的幸福美丽新村。
2013年7月被德阳市委授予“德阳市优秀基层党组织”;2014年四川省依法治村示范村、德阳市民主法治示范村;2015年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德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分别被评为省级“四川省文明村”和省级“四好村”;2017年分别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和四川省“百强名村”;2018年分别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四川十佳乡风文明村”。
一、芍药种植在石垭的悠久历史
(一)芍药发展历史。芍药根可入药,且花姿娇艳,观赏性强。芍药主产浙江、安徽、四川、山东等省。产四川称“川芍”,川芍在中药里主要指白芍的根,是地道名贵中药材。石垭子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壤微量元素丰富,适宜芍药生长,是道地“川白芍”“中江白芍”的源产地,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清乾隆时期就广泛种植,药农种药经验丰富,经过世代传承,栽植规模不断发展壮大。1959年原石垭公社在石垭子村建立药材农场;1986年四川省计委、医药局、经贸委批准为“出口白芍生产基地”;生产的“川白芍”“中江白芍”以芍药甙含量高、品优质好而载入中国药典。
(二)芍药生长特性。芍药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丛生,高50cm-100cm,喜阳光充足和温暖湿润气候,能耐高温也能耐寒。芍药生长期一般为3-4年,成熟芍药在秋季采挖后,分块根于11月底前为最佳栽植时间。每年地下茎生新芽,新芽于早春抽出地面,暮春时节花开茂盛。初出叶红色,小叶通常3裂,长圆形,叶脉带红色,其花单生于茎顶,花梗长,花瓣多、形态美。花色有红、白、粉、黄、玫瑰等色,花姿十分艳丽。
(三)芍药药用功效。芍药是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按《神农本草经》载,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止痛、利小便、益气。”。芍药根药用具有养血、敛阴、柔肝、镇痉、止痛功能。治血虚肝旺引起的头痛、头晕、胸肋痛、泻痢腹痛、月经不调、崩漏、自汗盗汗及冠心病等症。芍药花茶具有养血活血,缓急止疼,柔肝安脾,疏肝养颜,祛黄斑,常喝能面色红润,有制菌作用,能缓解由于胃肠蠕动亢进而引起的腹部疼,能治疗血瘀引起的疼经。在中医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妇产科方面。可以说,妇女一生的用药常见芍药,芍药真不愧为女科之花,妇女之良友。
(四)芍药花观赏价值。古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之说,与牡丹并称“花中二绝”。芍药花语:“情有所钟。蕴藏着害羞,寓意着思念,是富贵和美丽的象征”。芍药花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具悠久的栽培历史。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称“将离草”。唐代诗人柳宗元及宋代诗人陈师道均谱写过生动的、让人回味的咏芍药诗篇。
芍药生长适应性强,开花季节在每年4至5月,花期前后近一个月。因为芍药开花较迟,故又称为“殿春”。芍药主要为重瓣品种,花大色艳、香味浓郁、梗长耐水养、便于贮藏运输,是当今重要的鲜切花之一。如在花蕾待放时切下,放置冷窖内,可储存数月之久。在室温18摄氏度-28摄氏度条件下,水养可维持7天左右,置5摄氏度条件下,可保持30天左右,因此,成为世界切花市场深受欢迎的俏货。
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是“中国芍药之乡”和“中国芍药谷”的核心区。每当芍药花开的时节,摄影爱好者、文人墨客们分别到此摄影、采风,观光游客也纷纷前往观赏芍药花海。
二、产业重建,发挥优势科学定位
(一)芍药产业恢复重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传统中药材特色产业遭受损失。为保护中江白芍的地域特色,保证中江白芍的市场地位,2010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充分利用白芍特色资源和品牌优势,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做大做强芍药产业,依托芍药特色产业优势,“以红色旅游为旗帜、芍药花海为看点、乡村、城市城镇旅游为目的”,以石垭子村为重点,统筹规划,打造(开发)以中医药康养为特色的芍药主题乡村休闲旅游,建设芍药谷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中江县政府以江府办函(2010)108号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国芍药之乡申报领导小组”,正式向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申报打造“中国芍药之乡”。镇上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工作实施。使石垭子村的芍药产业在灾后重建中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该村芍药种植达到1100亩,带动全镇种植芍药达10000余亩。2011年2月,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特产报社社长、总编辑刘真等专家组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陪同下一行到石垭子村进行实地考察,经对“中国芍药之乡”申报工作考察评估,于2011年4月顺利通过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评审,成功荣获“中国芍药之乡”桂冠。
(二)乡村旅游发展定位。2010年4月中旬,省旅游局下派挂职任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的张先智到集凤镇开展旅游资源调研时,看到成片的芍药花含苞待放,红、粉、白、淡黄异彩纷呈,鲜艳夺目,一朵朵的芍药花,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摇曳,就好像在向人们微笑致意,惹人心醉。他深感惊叹:“哟!真没想到,芍药花有这么的漂亮、美丽,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旅游资源,值得开发”,他建议,应尽快制定以芍药花观光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发展规划。很快县上形成了《中江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大纲》草案。2010年7月28日《中江县旅游发展规划大纲》汇报会,参会人员一致认为:以集凤镇石垭子村为中心的芍药生产历史悠久,具有独特地理和资源优势,“春赏芍药花海、夏来避暑纳凉、秋品垒垒硕果、冬观皑皑瑞雪”,有一年四季观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会议决定:把以“芍药花为卖点,中医药康养”为主的芍药谷建设作为中江县近期“三个优先”发展旅游项目之一,奠定了芍药花观光旅游发展中的优先地位。
三、科学规划,一张蓝图绘制到底
石垭子村是地道“川白芍”“中江白芍”的原产地。为充分发挥中药材特色产业优势,改变该村贫穷落后的面貌,2013年县委作出加快以芍药产业为龙头的石垭子村“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带动龙泉山一带的农旅产业融合发展。
(一)加强规划建设组织领导。一是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推进中江县芍药谷建设领导小组。二是从县农业、住建等部门抽调干部,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的“推进办公室”,专门负责对石垭子村“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协调和各项建设的组织实施。
(二)坚持规划高标准高规格。由县委农工委牵头,组织农业、畜牧、交通、水务、住建、林业、供销社等有关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对石垭子村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在广泛征求镇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旅游设计院《中江县芍药谷建设建设性详细规划》“四区一环”总体布局,坚持因地制宜、整村规划,成片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对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方面统筹布局,高标准、高规格的编制了集水利、交通、电力、教育、卫生、特色产业、新村建设“多规合一”,产村相融、农旅融合发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在实施中坚持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规划及建设项目资金整合和各项建设顺利推进。
四、领导关怀,各项建设突飞猛进
2013年在四川省委开展的领导走基层活动中,石垭子村被列为省委书记王东明挂帮包定点联系的贫困村。自2013年以来,东明书记在白忙的工作中,先后于2013年3月23日、2013年11月30日、2014年5月27日、2015年4月2日、2017年10月31日,五次带领省级部门到石垭子村走访调研,与干部群众研究制定新村建设规划,协调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和困难。东明书记还多次深入到联系的贫困户田明山和莫定才等家走访和慰问,了解他们的居住和生产、生活情况,帮助制定脱贫帮扶措施。省、市、县领导和各相关部门也经常深入该村调研,关心、支持石垭子村的建设和发展。
领导的亲切关怀,各级部门的支持,点燃了老百姓发展的希望和藏在心底的梦想,坚定改变贫穷面貌和建设新农村的愿望和信心,激发出了干部群众甩开膀子加油干的激情。在省、市各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近年来,石垭子村共整合实施建设项目114个,投入资金12841万元,使全村各项建设突飞猛进。
(一)基础设施大力改善。一是加快交通建设。黑化对外通道13.22公里,聚居点道路1.71公里,硬化产业道路7.31公里,社道路12.58公里。同时改建完成石垭子村至集凤镇道路5公里,新建完成石垭子村至中江县城10.2公里,6米宽的炒油路,将石垭子村到县城的距离由25公里缩短为10公里。形成“两环”连各社,实现与周边镇、村道路互通、社社通水泥路交通大格局。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建太阳能光伏提灌站1座,修建排灌沟渠29公里,整治塘堰66口、石河堰3节,建蓄水池120口,改扩建供水站1座,解决本村和周边村社群众自来水1000余户。
(二)芍药产业做大做强。为推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村上成立了中江县龙泉山石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中江县集凤镇石垭中药材协会,修建了合作社(协会)办公、中药材加工综合楼和中江县中药材良种繁育中心、齐远生态农场。坚持以芍药产业为龙头、芍药花为卖点,推进产村相融、农旅游融合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石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542亩,种植芍药490余亩。加大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鼓励村民扩大芍药种植和规范化栽培,现全村芍药种植达1600亩,带动全镇药材种植达13000亩。延伸芍药产业链,加大芍药鲜切花技术推广和生产,搞好中药材粗加工、精深加工,增加芍药产业附加值,增加药农收入。
(三)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充分发挥芍药产业优势,以花为媒,积极推进“芍药谷景区”建设,整合项目资金,新建了芍药谷游客接待中心,建观景平台3个、观光亭6个,公共厕所5座,游览步行道2.6公里,农家乐18家,不断完善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配套设施,推进芍药谷景区提档升级,加快乡村旅游发展。自2013年来成功举办第八届芍药花生态旅游节,累计接待游客210万人次。从而形成支部+合作社+协会+企业+农户“五位一体”一三产业互动,产村相融、农旅融合发展格局,使石垭子村以芍药花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四)新村建设整体推进。坚持新村建设统规统建与统规自建结合,本着村民自愿的原则,把“聚居点建在哪里、房屋怎么摆放、户型多大、修建什么结构、选择哪个队伍来修、资金怎么筹、质量怎么管理、房子怎么建设、新村怎么管理”交给村民们来商量、来决定的方式有效的推进新村建设。近年来,新建村级综合体1个,聚居点3个,实施农房风貌打造153户,改造农村土坯房485户。一栋栋漂亮、功能齐备的新居坐落于青山之间,新修建的村社道路连入家家户户;协调供电、供水、供气、网络、电信等部门,完成了2处聚居点农户的水、电、气、有线电视、网络线路的安装工作,配套完成聚居点风貌打造、雨污水管网、活动广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村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五)公益事业不断发展。新建了集便民服务、群众健身、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村史展览馆、农村电影放映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群众购物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党员群众教育培训活动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村党群服务中心,整合了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实施了成都泡桐树小学对口援建石垭小学改造和建设。对石垭卫生院进行了风貌改造,不断改善全村医疗卫生条件。推广使用上了清洁能源,安装光伏发电设备100套,从中江接通了到石垭村天然气,380余户安装使用上了天然气;在芍药谷景区安装路灯50盏,寨门口修建了“中江芍药谷”景区标志。实施了集休闲、芍药文化、安全文化为一体的“安全文化长廊”和文化院坝建设,安装体健身器材10余件,修建了村“日间照料中心”,为丰富村民文化体育生活提供良好条件。
(六)科技助力产业振兴。近年来,石垭子村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一是在上级部门支持下,引进技术与科技部门联合建起了中药材科技服务“专家服务站”;整合项目资金修建了“中江县中药材良种繁育中心”,并建立起了“芍药标准化种植基地”。二是坚持“农企结合”。与四川省中江县逢春制药有限公司,建立开展了中江白芍、中江丹参“GAP”质量认证基地合作;与中江县中医院签订开展“中药材生产基地合作”。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协会和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加强对药农的芍药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指导,不断提高村民芍药种植技术水平,提升芍药生产及产品质量。抓好中江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芍药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依靠科技,助力产业振兴。
五、感恩奋进,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芍药花开幸福来。如今的石垭子村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挥汗甩膀,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由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民幸福指数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当你一走进该村,一幢幢漂亮的白墙灰瓦川西民居映入眼帘,一条条宽畅的水泥路四通八达,生态环境优美,村庄干净整洁。村文化院坝里村民们,伴随着动听的音乐,跳起了欢快的健身操和广场舞,彰显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
(一)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一是坚持以村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加强村“三委”班子自身建设,抓好干部、党员思想和作风建设,坚持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结合脱贫攻坚,在全村开展感恩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的感恩意识,激励干部群众感恩奋进,齐心脱贫致富奔小康。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6 户,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定脱贫规划,抓好到户扶贫项目的落实,重点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土坯房改造、“两建三改”项目建设,确保全村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小康目标。
(二)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按照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凤风气“四好村”建设为目标,以“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重点,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积极开展全国文明村创建设和四星级“四好示范户”和“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全村形成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社会风气,以乡风文明,促进“四好村建设”。加强基层治理。坚持依法治村,狠抓普法宣传教育和法律“七进“活动,不断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规民约》在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作用,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巩固提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水平,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是古时伍城县西进成都之要冲,曾是“三国时期”养兵、练兵之地,历史文化资源厚重、芍药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一年四季特色旅游资源丰富,“春赏芍药花海,夏季避暑纳凉,秋品垒垒硕果,冬观皑皑瑞雪”犹如天然氧吧。石垭芍药谷的芍药花海深受游客亲睐,使之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目的地。
扬鞭快马乡村振兴,感党恩迈向新征程。目前,石垭子村正以昂扬的斗志,抓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五们一体”总体战略,结合本村实际,坚持“一心二环(芍药谷核心区和芍药谷二环线)、三线带动(芍药大道、集三路、产业大道沿线)、六轮齐飞(芍药产业、乡村旅游、集体经济、专业组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协同发展总体思路,推进芍药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种植,巩固“白芍出口基地”和“中江县白芍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依靠科技,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延伸芍药产业链,推进芍药产业提档升级。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弘扬芍药文化,以花为媒,加快“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中国芍药谷景区建设提档升级。抓好省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中江.宜居乡村”精品村建设,努力推进石垭子村乡村全面振兴。
反映石垭子村(芍药谷)建设发展原创歌词
芍药谷之歌
蒋 辉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牡丹为王芍药为相;
千百年的耕耘传承,芍花更加娇艳芬芳;
春夏秋冬聚散离合,带给人们安康欢畅。
有一个贫瘠的山垭,流传无数动听故事;
建设美丽的芍药谷,开拓者们挥汗甩膀;
春风吹拂百花绽放,山寨变成迷人村庄。
又一个花开的季节,情花相约车来人往;
芍药花开笑迎宾朋,男女老少欢聚一堂;
醉赏万亩芍药花海,共享欢乐幸福时光。
又一个美丽的向往,中国梦引领着航向;
实现民族复兴之梦,我们有责任有担当;
阔步前进道路宽广,同舟共济奔向小康。
幸福美丽石垭图片(蒋辉 撮)
【作者简介:蒋辉,男,生于1960年2月,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中江县集凤镇银冯村人。1982年6月至1984年4月任中江县石垭乡文化站专干;1984年4月至1990年11月任中江县集凤乡农经站站长(兼团委书记);1990年12月至1994年4月任中江县集凤区公所统计副站长、站长;1994年4月至2001年11月任中共中江县集凤镇组织干事、组织委员;2001年12月至2003年6月任中江县集凤镇副镇长;2003年7月至2006年11月任中共集凤镇委员会副书记;2006年11月至2011年6月任中共集凤镇委员会副书记、纪委书记;2011年7月退居二线(正科级);2017年1月至2018年月11任石垭子村支部书记。2020年3月国家公务员一级主任科员光荣退休。现为四川省科技新闻学会会员、四川省老年诗词创作研究会会员、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会员、四川省村社发展促进会会员、中江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德阳市(中江县)摄影家协会会员。热爱文学、艺术、摄影。所撰诗词歌赋、纪实散文、摄影作品、新闻报道。先后在省、市、县以上报刊、杂志、比赛发表和获奖。近年来,撰写弘扬和传递正能量的诗词、歌赋100余首,纪实散文及新闻报道50余篇。其主要作品有:《芍药谷之歌》《芍药谷之恋》《相约芍药谷》姊妹曲、《感动中国》《歌唱祖国歌颂党》《人民军队心向党》《美丽富饶新宜宾》《继光颂》《英雄黄继光》《中江抗洪救灾之歌》战“疫”组歌《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主席和人民心连心》《保卫武汉》《一封家书寄武汉》《胜利曙光》等。2018年《芍药谷之歌》分别荣获感动中国新创词曲“功勋奖”“贡献奖”,同时被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载入《嘹亮歌声―全国优秀词曲作品音乐专辑》。撰写的《小岛红叶》诗歌《托起明天的太阳》歌词和《诸葛亮留在石垭子的历史记忆》,为《关爱明天》杂志《热点.基层对话——书记访谈》《热点.品牌故事——让留守儿童充满自信和阳光》《爱在山村有远亲》《情暧童心,让留守儿童暑期不孤单》分别在四川省《关爱明天》杂志刊载。《情暧童心,让留守儿童暑期不孤单》并在《德阳日报》三版头条登载。撰写的《芍药花开幸福来》在德阳史志2020第2期发表,《中江芍药谷建设纪实》《山村巨变》在中江县政协文史刊载。《诸葛亮留在石垭子的历史记忆》2019年荣获中江县第四届文学艺术奖三等奖。近年来,在拍摄众多的摄影作品中“中江县石垭子村”2017年《四川党的建设》刊载;“齐远生态农场”在《德阳日报》登载,并在“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中江”摄影大赛荣获二等奖,2019年“俯瞰石垭新村”“告别老宅”“石垭新村”“芍药花开”“留守儿童爱心屋”“十佳孝媳的风采”“山路弯弯天柱山”“学习技术快致富”等作品分别在“德阳精神文明摄影展”和“市县建国70周年和脱贫攻坚摄影展”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