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群文阅读策略

2020-09-07
来源:四川信息中心    作者:王伦万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语言运用,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丰富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准确传递信息、论述观点、表明态度,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品质。当前中职阅读教学改革,已开始呈现由单一的单篇课文的阅读走向与群文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相结合的多元阅读。群文阅读即多文本阅读。如果说单篇课文的阅读属于微观层次的阅读,整本书的阅读属于宏观层次的阅读,那么群文阅读正是中观层次的阅读。这三个层次的阅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形式,而且为构建稳定有效的阅读教学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们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可以极大地改善学生的阅读实践,发展思考能力。群文阅读是通向“会读书”的重要路径之一,其价值在于思考。运用思维策略可以极大地改善学生的阅读实践,发展思考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群文阅读常用的思维策略有信息辨识提取、比较分类、推理分析、整合诠释、评价反思等。

  一、群文阅读的价值在于思考

  应该承认,作为中观层次的阅读,群文阅读在目前是阅读教学的短板。也许有人会问:现在大家对阅读已经很重视了,不仅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而且要读整本书,那为什么还要提群文阅读呢?的确,当下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家长,大家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可否认,一些认识也充满了急功近利,所谓“得语文者得天下”就是明证。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是对的,但我认为,还要加上一句话:会读书。一个人如果不会读书,读了等于白读,最多也就是“两脚书橱”。

  什么叫“会读”?不是读遍天下所有的书才叫会读。这既不现实,也无可能。但从读物对象看,单文本、多文本、整本书都能读、能读懂,可以算是一一种会读。从读书目的来看,为了考试而阅读,或者说读书的目的只是实现某种功利,这并不是真正会读。会读的标准是看能不能在阅读中学会思考。阅读的功能与价值虽然很多,但我认为,其核心价值在于思考。我们不说认知心理学,仅从传统文化来看,有老祖宗的两句话就够了。一句是《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是《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前一句,如果把“学”换成“阅读”,那很清楚,阅读了不去思考就会迷惘。而后一句呢,学习过程中的五个环节,中间三个环节都与思维有关,你说重要不重要。

  所以,要确立阅读的价值在于思考这一理念。在读书中能聚焦于思维,学会思考的阅读才叫会读,群文阅读也不例外。阅读仅仅为了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读者要在自己大脑里结出属于自己的阅读硕果,思考才是唯一的养料。群文阅读是通向会读书的重要途径之一。

  毫无疑问,学会和掌握群文阅读,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育部颁2020年《中职语文课程标准》(20版)就倡导读整本书,客观地说,整本书的阅读效果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彰显。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多文本阅读能力的支撑。因为仅仅从一篇篇课文这样逐渐累积起来的单文本阅读能力,还远不足以支撑整本书的阅读。

  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中观层次的阅读——群文阅读就不可或缺。群文阅读是阅读方式的一种革新。新课改大力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群文阅读正是新型学习方式的一种实践形式。一方面它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单文本的阅读能力,这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另一方面它更需要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参与和介入。

  因此,群文阅读作为多文本阅读,是对单文本阅读的超越和发展。它与传统单文本阅读的关系,两者之间不是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而是互补、发展的关系,它使阅读更符合生活的真实。与传统的单文本阅读相比,群文阅读使阅读对象从一个增加到多个,阅读内容从一元发展到多元,阅读视角从单角度到多角度,阅读方式从一篇一篇地读到一组一组地读,阅读顺序由单一的从头至尾的纵式阅读发展为既有纵式阅读,又有横向联系的网状阅读,读者的思维容量也随之大大扩展。尤其是优秀作品的思想交流不同于物物交换,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碰撞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思想,从而促进思维品质得以大幅度提升。

  二、中职语文群文阅读思维策略

  但从面上看,当下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还面临一些“高原反应”,许多教师还很不适应。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教师习惯用技能培养的眼光看待群文阅读。所以,开展群文阅读他们往往只是单纯地数量求多,简单地形式求丰,或是泛泛地多读,缺乏思维策略意识及其实施运用。根据技能训练观,阅读能力可以分解为译码和理解等分技能,而理解分技能又可以分解为理清文章思路、领会作者意图和理解篇章主旨等更小的技能。所以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一套分层级顺序的分技能,从而形成阅读能力。学生如能掌握这些技能,就能熟练地阅读文章;而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不好是因为缺乏某种技能,教学目标就是要增强这些技能。事实上,教师仅仅掌握零碎的教学技能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有效性的。技能训练观显然不适用群文阅读。群文不是多个文本的杂乱堆砌或简单相加,而是将具有(或能够建立)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按一定原则组合的阅读整体。这就决定了不同文本之间具有联系性、比较性和整合性,因此群文阅读必然是深度阅读。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性学习,具有整合经验的特征,需要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它的主要特征是需要高阶思维的参与和运用。一般高年级的单文本阅读虽然也有某些深度学习的要求,但对于多文本阅读而言,深度学习则是一种必然要求。

  由于群文阅读是一组文本的阅读,必须把多元文本视为一个整体,此时就需要新的阅读策略。阅读策略观认为,阅读能力是整体性的,所有的读者都运用其头脑具有的原有知识结合所读文本提供的线索以及阅读情境来建构文章的意义模式。他们监控正在进行的理解,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改变策略。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调整策略。因此,阅读是积极的过程。学生学习不好是因为不能根据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和灵活运用策略,教学的目标是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怎样恰当地运用策略。毫无疑问,开展群文阅读,当务之急就是要发展阅读策略教学。

  什么是策略?策略指的是认知策略,也就是用于完成学习任务的认知活动过程。所谓阅读策略就是指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本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知活动计划。所谓策略教学,是指教师要有策略意识,并灵活地运用策略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并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在形形色色的各类策略中,思维策略对群文阅读无疑更具统摄作用。那么,群文阅读常用的思维策略应该教学哪些?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加以归纳,常用的思维策略有信息辨识与提取、比较分类、推理分析、整合诠释、评价反思等。一般而言,信息提取、简单比较、直接推理等属于低阶思维,常用于基础阅读(小学低年段单文本阅读通常属于基础阅读);而间接推理、比较分析、整合诠释、反思评价等属于高阶思维,常用于深度阅读(包括群文阅读)。

  三、中职语文群文阅读常用思维策略

  (一)信息辨识与提取

  信息辨识主要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分辨和识别哪些是重要信息,哪些是非重要信息,以有效地提取重要信息。辨识与提取重要信息是推理、比较分析的基础,如果重要信息缺失或遗漏,就会造成推理、比较分析、整合诠释的困难,导致判断失误。例如,《青蛙篇》 中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因为它觉得“烂泥塘” “不怎么样”,卖掉它“换一些钱搬到城里住”。 这是重要信息,青蛙卖泥塘的目的很清楚。为了 把泥塘卖出去,青蛙才尽量满足每位顾客的要求,顾客说缺什么,它就补什么,最终使烂泥塘变成好地方。同样,《蜘蛛篇》首段中的“好寂寞,好无聊啊”也是重要信息。蜘蛛为什么要开店?原来它只是为了解闷、消遣,纯粹为了打发时间。这表明蜘蛛开店没有明确的目的。这是它的店铺只开了8天就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信息辨识与提取不仅对单文本阅读是重要的,而且对三篇商业题材的群文阅读也十分重要。没有它, 商家该如何看待顾客的需求,如何为顾客提供服务就不可能取得共识。

  (二)比较分析

  群文阅读既然是多个文本的阅读,那必然具有比较性,所以比较阅读是群文阅读的本质特点之一。有比较才有鉴别。假如我们教学某种新知识、新内容,而学生既不知道拿它去同哪些旧知识和已学内容相比较,又不能将它与哪些知识和学习内容区别开来,那么他们就不能对新知识、新内容形成一种思想,自然也就不能理解和掌握这些新知识、新内容。因此,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

  群文阅读中的比较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过程, 它与分析综合也密切相连。比如《蜘蛛篇》,我们可以比较蜘蛛开店过程中的三次想法:卖什么呢?第一次,“就卖口罩吧,因为口罩织起来很简单”。第二次,“还是卖围巾吧,因为围巾织起来很简单”。第三次,“还是卖袜子吧,因为袜子织起来很简单”。其共同点是,蜘蛛认为口罩、 围巾、袜子织起来都很简单,不当回事,压根儿就没有认真思考过到底要卖什么。说明它开店缺乏规划,行动草率。事实上,蜘蛛的想和做也是鲜明的对比,它想的都“很简单”,但现实是残酷的:河马的大口罩好难织,织了一整天;长颈鹿的长围巾更难织,忙了一个星期……再如,也 可以比较蜘蛛开店挂的三次招牌:先是“口罩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一元钱”;接着换成“围巾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一元钱”;最后是“袜子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一元钱”。由此可知,蜘蛛卖口罩不论大小,卖围巾不论长短,卖袜子不论多少,每位顾客一律一元钱,加上不计时间成本,这是典型的不懂经营。同样,在《青蛙篇》 中,青蛙卖泥塘过程中的“想”与“做”,既可分别进行前后的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想与做” 的横向比较,这就为读者展示了顾客满意度不断提升的商家形象。而《裁缝篇》中的裁缝,面对急性子顾客第一天想做棉袄一“第二天”要改做夹袄一“第三天”想改成短袖衬衫一“又过了一 天”又要改为春装的要求,它的反应则是从“明年冬天交货”一“为您服务,没说的”一“好办得很,没问题”一直到最后“您的布在我的柜子里搁着,我还没开始裁料呢”。活脱脱一副只说不做,不负责任的商人嘴脸。由此可见,只要将三个商家的经商行为进行比较分析,我们的学生难道还不知道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吗?

  (三)整合诠释

  简单地讲,整合就是对文本各种信息进行综 合,应用自己的知识,将局部合成整体;诠释就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比如,《青蛙篇》中青蛙最后一次卖泥塘时的吆喝:"多好的地方!有树,有花,有草,有水塘。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儿还有道路通到城里……”这是对已经变成“好地方”的泥塘的完美呈现,是整合。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烂泥塘在青蛙的辛勤劳动下,积小变为大变,积渐变为突变,以至最后青蛙自己也“突然愣住了”…… 这一整合,就清楚地回答了它“不再卖泥塘”的原因。同样,《蜘蛛篇》中蜘蛛开店的结果,如果三次分开单独看,具有偶然性,学生的理解会是多种多样的。你看,河马的大口罩好难织,织 了一整天也织完了;长颈鹿的长围巾更难织,忙了一个星期也织完了。但遇到42只脚的蜈蚣, 蜘蛛为什么不敢为它织袜子,而吓得匆忙跑回网上?只有整合起来看,才能看出其必然性。有如前述,因为蜘蛛开店既没有目的、又缺乏规划、 更不懂经营,所以只开了 8天,第9天就倒闭 了。这是必然的结果。

  从群文的整体看,三个文本的整合性要聚焦在商家经商服务与顾客需求之间的关系上。从结果看,它们的生意都没有成交,但表现却各不相同:青蛙是改变用途——自住,蜘蛛因经营不善——倒闭,裁缝因性格冲突——撤单。青蛙能顾客至上,诚实劳动,属于实干兴业类的商家; 蜘蛛因没有规划、不懂经营,最后选择了逃跑; 裁缝既不让顾客确认,又只说不做,是不负责任的。从顾客的需求看,《青蛙篇》《蜘蛛篇》中顾客的需求并没有问题。即使河马、长颈鹿等冲着 “每位顾客只需一元钱”而来,也可被视为商家吸引顾客的促销手段所致(至于蜘蛛为什么这样定价那是蜘蛛的事)。但《裁缝篇》中的顾客, 尽管文本强调它“急性子”,但它的要求朝令夕改,反复无常,不应支持。整合起来,《满意不满意》群文阅读实际上提出了这样的命题:商家应该如何为顾客提供服务,商家应该如何看待顾客的需求?通过阅读,学生至少能够获得这样的启示:商家经商要让顾客满意,顾客要求也要合情合理。这样的认知和道德教育效果是单文本教学难以企及的。

  (四)评价反思

  群文阅读中评价反思的作用主要在于促进理解。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反思不适用于小学低年段学生,因为反思属于批判性思维的范畴。其实,反思虽然属于高阶思维,但不同学段的读物深浅程度也不同,对于深浅适度的文章,低年段学生同样可以开展反思。例如一年级《咕咚》的 结尾句是:“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我们抓住这句话,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 他们都笑了?他们在笑什么?这就是反思性问题。同样,在《满意不满意》群文阅读中,假如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学生根据文本提供的材料,来个顾客满意度调查或商家诚信度测评等活动,这也属于评价反思。通过活动,学生可以发现:《青蛙篇》中顾客对青蛙的满意度,是从不满意到满意,逐渐提升;《蜘蛛篇》中顾客对蜘蛛的满意度,是从满意到不满意,逐渐降低; 而《裁缝篇》中顾客对裁缝的满意度,(在了解事实真相后)是很不满意的。作为商家,青蛙是敬业、诚信的,而蜘蛛缺乏担当,裁缝则没有诚信。这样的活动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假如我们根据文本的逻辑,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围绕“为办好顾客满意的商家”话题支招,这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了。由此可见,思维策略在群文阅读中的运用的确大有可为,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 力,提升思维品质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