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怎样对标四大世界城市

2018-12-10
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需要对标全球先进水平,在与世界城市的对标中找到差距、找到方向。

  从本质上讲,世界城市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是世界文明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也是城市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统一体。目前,西方社会比较公认的四座世界城市是伦敦、纽约、巴黎、东京。

  世界城市是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组织节点,呈现了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端形态,其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第一,这四座城市先后历经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19世纪60年代日本的“明治维新”等为城市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二,先后历经技术生产力的根本性转变,加速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第三,顺应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特别是,伴随世界城市体系从垂直化的“等级秩序”进入扁平化的“网络时代”,处于核心地位的全球城市从基于规模和首位度的“中心城市”升级转化为具有影响力、辐射力和创新引领力的现代都市。

  上海着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区域化背景下展开的。未来30年,世界仍将处于深度大调整大变化之中,科技革命和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城市建设将在自我重构中呈现新的特点。对标全球先进水平,需要根据进一步把握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

  首先,以上海设立科创板和试点注册制为契机,借鉴纽约建设科技中心经验,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创新道路。

  纽约是当今世界颇具吸引力的商业城市,以开放型和多样性而稳居全球城市的排名前列。当前,中国从北到南形成了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和深圳。同时,杭州等城市也在悄然崛起。上海的优势和特色在哪?

  建议以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为动力,依托张江科学城打造科技中心(既非单纯的技术中心,也非简单的科研中心),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产业集群,加快金融、贸易、制造业等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提升向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这样,上海既可规避创新发展的一些劣势,又可充分发挥在产业、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并助力金融、贸易、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而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创新道路。

  其次,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高度,打造世界顶尖城市群,闯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路径。

  城市群被认为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最高组织形式,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日本东京几乎是从战后废墟上重建起来的,不到半个世纪就发展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进而带动整个日本首都圈的繁荣。借鉴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和治理经验,不仅因为它已达到领先规模和发达水平,更在于集约化、多核心的发展模式以及与周边城市的同频共振效应,为上海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

  事实上,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既有相似共性,也有独特个性。对上海而言,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既要充分注重城市与城市之间发展的共同点,又要充分发挥城市独特的禀赋优势。未来二三十年,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和全球治理格局将面临重塑。上海的发展不仅要对标世界城市的先进水平,而且要具备不断应对全球变化的适应能力。

  这就要求上海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沪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势,跳出行政边界的约束,建立完善一体化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最后,以自贸试验区扩区为契机,打造一个对外开放新高地。

  上海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仅要求创新能力强,具备能与其他全球城市相抗衡的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有庞大的经济总量、领先的人均GDP,而且要有超强的城市功能,成为国际活动集聚地、国际会议召集地、国际旅游目的地,不断提高国际高端资源、高端人才的集聚度。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上海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在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探索。特别是,要以自贸试验区扩区为契机,学习借鉴中国香港、新加坡、鹿特丹、迪拜等自由港建设经验,从总量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全面推进转向重点突破,从形态完善转向功能完善;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央企、国企、民企营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要站高一步、跨前一步,积极探索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使之成为在税收、金融、零售、航运等方面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并更好地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代表国家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要素竞争。

  

  (作者单位: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