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上午9时,杨浦内江消防支队的训练场上,消防战士们正在烈日下进行全副武装的实战训练。会操、射水枪、铺水带、空中爬楼……天气越是炎热,这样的训练越是不能停歇。
高温天容易引发火灾,一旦灾情发生,那些在紧急关头下的生死救援,就得益于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不间断训练。在36度高温下穿防火服是什么滋味?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一次次走进火场?建军节,记者走进杨浦支队内江消防中队,探营消防战士们的生活。
高温下爬楼训练。
48秒穿上防火服,时间就是生命
在内江中队的消防车场,一排排防火服和装备整齐摆放。一旦火警铃响起,从警铃响到车驶出消防局,时间必须控制在60秒以内,留给消防员们穿防火服的时间只有48秒。
48秒穿上防火服。
消防套鞋和裤子连在一起,两个开口向上。穿防火服时,人一下跳到鞋子里,提着两个背带把裤子拉起来,一拍扣上,然后边套上衣边跑上车。到了消防车上,队员们一边听班长分配任务,一边扎腰带、戴帽子、佩戴面罩,下车后再背上空气呼吸器进入火场。时间在这里,就是生命。
全副装备上车。
防火服很厚,密不透风,记者试穿了一下,穿上后2分钟便全身冒汗。消防套鞋重5斤,空气呼吸器和各种装备加起来差不多60斤,再在腰带上佩戴上绳包和斧子,沉重得几乎迈不开腿。“在火场内温度会更高。”看到我大汗淋漓的样子,年轻的消防队员们笑着说自己早已习惯了耐热。
防火服穿在身上十分沉重。
即便是训练,也必须穿戴全套装备。会操、喷水枪、爬楼,一个小时下来,厚厚的防火服被汗湿得可以拧出水来。“最艰苦的是爬楼训练,很多新兵一开始穿着这套装备爬30楼,到了楼顶就头晕目眩,有的人甚至会吐。”
火警铃一响起,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在做何事,都要第一时间穿好装备出发。“有一次出警的时候,正好大家训练完在洗澡,所有人光着身子就穿上防火服赶到现场,燃烧的火星就顺着领口弹进肉里烫得人生疼。”
真正进入火场,其实什么都看不见
这位皮肤黝黑、身材健硕的班长马光青,是上海最早一批消防抢险班的队员,今年已是他在消防中队的第16个年头。抢险班队员从新兵开始选拔,队里最能吃苦、综合项目分数高的尖兵才能入选。马光青的特点是短跑快,体能好。“我18岁当兵就被选派到上海,当时还挺高兴的,对消防工作不了解,也没有感觉到这个行业有多危险。”
2003年9月18日,这一天马光青记得非常清楚,沪东造船厂的一艘集装箱货轮失火,消防中队被派到现场救援。“着火点是在游轮最底部的油仓,现场温度非常高,走楼梯是根本进不去,当时就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法,把消防队员们装在一个大笼子里,用码头上的塔吊往游轮底部送。”
那年马光青刚到消防队,还是个新兵,只是受命在外围铺水带。“我看到一名队友被抬出来的时候,人像被蒸熟了一样,身上的衣服全都粘在肉上。”当天,那名战友的牺牲给了他巨大的触动。“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意识到消防到底意味着什么。”
进入中队的第三年,已不再是新兵的马光青开始承担内攻的位置。所谓内攻,就是进入到燃烧的建筑物内部,用水枪进行精准打击着火点,是救火中及其危险和重要的位置。浦东外高桥石化油罐着火、控江路煤气爆炸,马光青参与了很多急难险重的任务。“班长叫你上,你就必须上。”在部队里,除了绝对的服从,更多的是彼此间毫无保留的信任。
消防车内装备。
进火场是什么感受?“真正进入火场里,其实是什么都看不到的,就像蒙住双眼在走路。”消防队员们采取一种“前虚后实”的探步姿势,一只腿在后面作为支撑腿,一只腿在前面探路。“还有一种‘跪姿’,后面一只脚跪下,让重心完全在后面,假如前面踩空了,也不会掉下去。”但是这样的姿势走得很慢,15米的距离往往要走二三十分钟。
火场内烟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只能凭借光束和温度来感知火源。“强烈的恐惧感来自于未知,你不知道前面一步是什么,也许是悬空的,也许会坍塌,你唯一知道的就是,这里是危险的。”
“是什么支撑着你克服这种恐惧感进入火场?”“我是军人,遇到危险,我不去谁去?你总不能让老百姓上吧?”马光青说。消防员听到任何铃声都会下意识地觉得要出警;就算不是当班、没有消防设备,看到有火情也会第一时间冲进去,16年来,消防员的本能早已深入骨髓。
出警。
每天晚上和家人手机视频,是枯燥生活里唯一色彩
内江消防中队就设在长阳路内江路路口,周围是居民区、社区活动中心和商务楼,然而一墙之隔,消防战士们的世界被局限在一方小世界里。“消防员都是一天24小时待在中队里的,我们不会出走这个大门,和普通百姓没有接触,也没有自己的私人时间。”杨浦消防支队防火处杨维雯告诉记者。
战士们在短暂休息。
在部队里,要耐得住寂寞,更要习惯寂寞。从早上5点半开始,训练、搞卫生、吃饭、检查器材,每天的时间都被排得满满的,就连晚上组织看电影、唱军歌等休闲活动,都是安排好的。“部队里面没有自由活动,就算是自由活动也是‘安排自由活动’。”星期六是车场日,中队把所有车辆上的器材全部搬下来进行系统检查,到了星期天休息,也没有人离开中队。“星期天也不能出去?”“出去了谁救火呢?”简短的回答道出了背后坚守的不易。
宿舍。
“918、509、812、501……”杨维雯细数着这些日子,这一连串对普通人来说或许陌生的数字,在消防员眼里都代表着一次次重大灾难,一次次沉痛的记忆。
2014年5月1日,这一天,杨维雯所在的杨浦消防支队在杨树浦一处失火的民工宿舍救援。现场火势蔓延得飞快,正在队员们抢险救援的时候,消防电台里传来同一时间在徐汇发生的一处居民楼火灾,两名年轻的消防员在扑救过程中受轰燃和热气浪推力影响从13楼坠落牺牲。“当时听到这个消息,自己还在扑救现场,心里非常难受。”当天晚上,杨维雯在查房的时候看到两个小战士坐在角落里哭。“他们是一期出来当兵的,约好了几个月后一起退役回家……”
每次听到有消防员牺牲,队里气氛都会比较压抑。“闭上眼睛就会有画面,因为这样的事情哪一天也许就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消防实行兵役制度,第二年义务兵满期,进入升士官的过程,是一个选择是否留下来的节点。同样的,到了第5年下士升中士,第8年、第12年,每一个节点,走和留都是一个槛。
“这些年队里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少,开始出现青黄不接。”这时候如何鼓励大家的士气?“多安排一点活动,玩玩游戏,或者联合学校、街道和企业举办一些消防开放日,让战士们的生活多点色彩。”
对于马光青来说,每天晚上在手机上和家人视频一下,就是枯燥的生活里唯一有色彩的事。这位刚当上父亲的年轻战士,只在家里待了12天就归队了。“我擅长做消防,所以也喜欢这个工作。”16年坚持下来,他说自己从没想过转行。“军人就是军人,当军人就是一辈子的事情。”(作者:黄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