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过半,在中国经济企稳趋势明显的当下,上海经济运行出现了什么样变化?“这半年,对上海经济来说,是一场考验。”上海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上海经济在考验中展现出创新转型带来的新优势。
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上海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的特点。对比去年同期,今年以来上海二三产业更趋协同发展、新动能快速壮大、内外部需求同步复苏回暖,这些新特征共同构成上海经济的“成色”。
二三产业增长势头不再“偏科”
1-5月份上海来自金融业、房地产业的财税收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0.8%,同比回落高达7个百分点。楼市、股市常常“东边不亮西边亮”,当同时低迷的情况出现,对上海经济,尤其对财政收入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然而今年1-5月份,上海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去年同期高基数前提下仍实现了8.3%的较高同比增速。其中,来自工业、商业的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3.7%和20.4%,贡献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94.8%,有效弥补了房地产业税收下降形成的缺口。
这一数据对比显示,如今上海经济的“成色”,源于实体经济的“硬实力”。过去几年中重心偏向三产、二产相对弱势的发展格局得到转变,二三产业开始齐头并进,共同构成城市经济的核心支撑力。
今年1-5月份,上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自2011年以来首次高于全国。
时隔一年,对照鲜明。去年1-5月份,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同比出现“五降一升”,电子信息、汽车、钢铁、成套设备、石化五大行业全部下降,仅规模最小的生物医药略有增长。如今,“五降一升”变为“五升一降”,唯一下滑的成了在城市产业结构中地位逐渐下降的石化行业。
六大支柱产业中,规模最大的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大象起舞”,1-5月份分别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7和2.2个百分点。今年全国车市增速放缓。但上海汽车行业在新车型、新产能带动下逆势增长,1-5月份产值同比增长超过20%;电子信息产业则在市场订单大幅增长、产品结构升级等因素带动下,1-5月份产值增长12.1%,扭转了连续五年负增长的局面。
而在第三产业中,楼市和股市回落带来的下拉作用更为直接,但今年上海服务业增速不减,服务经济中的“实体部分”,成为“补缺口”的主力。
商业贷款和货物运输是反映现代经济活跃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1-5月份,上海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3.2%,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显著提升;全市货运总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分别增长7.4%和6.8%,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今年以来,上海“商品+服务、线上+线下、零售+体验”的新兴商业业态快速发展。在1-5月份网上商店零售额同比增长近20%的情况下,南京西路、淮海中路两大标志性商圈零售额分别增长20%和14%。电商对传统商业的影响,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冲击、挤压,转向了融合发展。
“会展之都”的魅力也正在为上海服务经济带来新活力。1-5月份上海各类展会展出面积增长18%,上海车展、医药展等重磅展会,不仅观众众多,还对相关行业形成了引领与带动效应。
新动能不止是“小荷尖尖角”
“两翼齐飞”的增长格局中,今年以来变化最大的是第二产业,正是由于二产中新动能持续累积、提升,推动上海的工业经济加快追赶服务业的增长步伐。最近有经济学家指出,根据初步估算,新动能对我国经济的支撑力已经达到了约30%;而在上海的工业领域,这一比例要来得更高。
今年以来,“上海制造”诞生了一系列的“从无到有”。上海临港,上汽集团自主品牌整车工厂里,源源不断的互联网汽车驶下生产线,发运全国各地市场。截至目前,上汽自主品牌互联网企业荣威RX5上市一年整,销量达到20万辆。
最近,上海生产的ARJ21新支线飞机又获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标志着该飞机正式进入批产阶段。目前,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公司已经形成同时小批量生产五架ARJ21飞机的能力,并计划持续提升每年的飞机交付数量,在未来形成年产30架以上的目标。
20万辆汽车和5架飞机,是上海制造新动能的最佳代表。透过这些“实打实”的新一代工业产品,可以看到在上海,新动能不止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它们已经初显规模效应,并引领着市场需求的升级变化。今年1-5月份,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6.7%,增速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上升为29.5%。其中,1-5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87.3%,运动型多用途轿车增长1.1倍,锂离子电池增长26.0%,智能电视增长24.3%,集成电路圆片增长12.2%,光电子器件增长29.0%。
新动能不仅来自新产品、新产业,也来自传统行业的改造和转型。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造船业是受冲击最严重的制造业之一。今年6月,上海造船业迎来两大喜报:江南造船集团建造的海军新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正式下水,这标志着我国驱逐舰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沪东中华集团则凭借过硬的实力,拿下价值52亿元的国内造船业年内最大订单。自主创新、迎难而上,使得上海的百年造船业在军民两个领域双双突破,再度焕发活力。
改革引领实体经济新一轮振兴
上海实体经济的新一轮崛起,来之不易。尤其在工业领域,去年年初全市各大行业还深陷下滑的危机之中。过去数年内,上海经济身处漫长的新旧动能转换期,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换挡减速的阵痛会持续多久。面对阵痛,上海遵循市场规律,没有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办法,而是坚定地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经济整体回暖、世界经济外部需求复苏的过程中抓住了机遇。
为实体经济的新动能腾出空间、营造环境、释放活力,是当前上海产业政策的主要导向。近期上海制订出台了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50条意见,就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在振兴实体经济发展中体现上海新作为。
实体经济新动能的壮大,急需发展空间。今年,上海制定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将启动实施市级调整项目1300项,区级调整项目1600项,市级重点调整区域16个,重点专项2个,预计腾出土地5.5万亩,年减少能源消费量80万吨标煤。在去产能的重点领域,自2008年起,上海就开始对钢铁产业进行调整。截至2016年末,已累计关停粗钢产能710万吨,产能规模下降至1622万吨,提前完成了到2017年减少粗钢产能660万吨的目标。
为了让实体经济更好地“轻装上阵”,今年以来上海继续集中出台15项为企业降本减负的措施,如全面推行营改增政策,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清理规范各类涉企收费工作,降低企业能源和物流成本等,预计全年新增减轻企业负担400亿元。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79.5元,比2016年底减少0.4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比上年同期下降5.3%。
实体经济增长的动力,很大程度来自企业的活力。今年上海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制订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深化方案,电子政府云正式运行,一系列简政放权改革举措,为企业打通发展的绿色通道;在国资国企改革中,今年上海完成一批国有企业集团联合重组,实施科研院所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首批4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试点,激发企业员工活力。
当前,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成为实体经济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今年以来,上海全力推荐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研究制订张江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上海光源二期线站工程、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软X射线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工程进展顺利。1-5月份,上海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达到69.5%。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