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壁垒 构建互信:破解媒体记者与强势升任领导相处困境

2025-11-20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王根平

  在政务宣传与舆论引导的生态中,媒体记者与政府领导的良性互动是传递政务信息、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纽带。然而,部分政府升任领导因身份转变滋生优越感,摆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不愿与媒体记者和谐相处,不仅阻碍信息传播效率,更可能引发舆论误解,损害政府公信力。破解这一困境,需从认知重塑、机制搭建、方法创新三方面发力,打破官媒隔阂,构建互信共赢的互动格局。

  正视认知偏差:找准矛盾根源,打破身份壁垒  

  部分升任领导“摆架子”的核心症结,在于认知层面的双重偏差:一是将媒体视为“监督麻烦”而非“沟通桥梁”,认为记者的采访是对工作的挑错,忽视媒体作为政务公开“放大器”和政策解读“翻译官”的核心价值;二是将职位权威等同于“绝对话语权”,把媒体互动当作单向度的指令传达,而非平等的信息交流。这种认知错位,本质上是对政务公开原则和媒体职能的误解。

  破解认知难题,首先需要领导层面转变思维:一方面,要明确媒体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直通车”,通过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铜川市在地下管网建设宣传中,正是通过媒体记者的深度报道,将专业的管网改造数据转化为群众易懂的民生故事,让城市“里子工程”被更多人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要摒弃“官本位”思想,认识到媒体监督是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保障,良性互动不是“妥协退让”,而是通过媒体反馈及时发现工作漏洞、优化治理举措的有效途径。同时,媒体记者也应坚守专业素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开展采访,用专业能力赢得领导尊重,避免因采访方式不当激化矛盾。

  搭建制度框架:以规则保障互动,用机制化解冲突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实现媒体与领导的和谐相处,需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互动机制,让沟通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建立“预约沟通+精准对接”机制,减少互动随意性。政府部门可设立专门的新闻联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媒体对接,针对领导日程提前规划采访安排,避免记者“贸然上门”引发抵触情绪;同时,根据采访主题精准匹配对应业务负责人,让领导聚焦核心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消耗。例如,针对城市管网建设这类专业领域采访,可由城管部门业务骨干先进行前期对接,梳理核心数据和亮点案例,为领导采访提供精准参考,提升沟通效率。

  完善“舆情应对+反馈闭环”机制,消除领导顾虑。部分领导不愿与媒体互动,源于对舆情风险的过度担忧。对此,可建立舆情预判、快速响应、事后评估的全流程机制:采访前提前梳理潜在敏感问题,制定标准化回应口径;采访中遇到突发问题,由新闻联络人及时协助引导,避免矛盾激化;采访后及时跟踪报道效果,对不实信息快速澄清,对合理建议纳入工作改进清单,让领导看到媒体互动的积极价值,增强配合意愿。

  创新互动方式:用专业打破隔阂,以温度构建互信  

  除了制度保障,灵活创新的互动方式的关键,能有效化解领导“摆架子”带来的沟通阻力。

  以“专业对话”替代“被动盘问”,提升互动价值。媒体记者应提前做好功课,深入研究采访领域的政策背景、工作难点和民生关切,避免提出泛泛而谈的浅层问题。在采访铜川市管网改造工作时,记者可结合前期普查数据,聚焦“老旧管网改造如何解决群众用水安全”“智慧管网建设如何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等具体问题,通过专业提问引发领导共鸣,让互动从“任务式应付”变为“针对性交流”。同时,可采用“现场探访+案例解读”的方式,邀请领导深入管网改造施工现场,结合实际场景介绍工作进展,让采访更具画面感和说服力,减少单纯“坐而论道”带来的疏离感。

  以“民生视角”搭建共鸣桥梁,传递治理温度。领导干部的核心职责是为民服务,媒体可从群众关心的民生痛点切入,引导领导聚焦具体工作成效。例如,在采访中引导领导讲述“某老旧小区管网改造后居民用水难题解决”“汛期管网升级后城市内涝缓解”等真实案例,通过具象化的民生故事,让领导感受到媒体传播对凝聚民心、提升治理认同感的作用,从而主动放下“架子”,坦诚交流。此外,媒体可通过深度报道、系列专题等形式,全面展现政府工作的难点与成效,避免片面解读引发误解,让领导看到媒体的客观公正,逐步建立信任。

  媒体与政府领导的和谐相处,本质上是政务公开与舆论监督的良性互动,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对于摆出“牛皮样子”的升任领导,既需要通过制度约束规范其行为,更需要通过认知引导、专业互动让其认识到媒体的核心价值;媒体记者则需以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赢得尊重,用有温度、有深度的报道搭建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唯有如此,才能打破隔阂、消除对立,形成“政府善治、媒体善传、公众善知”的良好生态,让政务工作更贴近民生、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