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港的万吨货轮劈波斩浪,盐碱地上的麦穗低垂如躬耕的脊梁,风吹麦浪的金色画卷,是当地几代人接续奋斗立志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的壮丽誓言,是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与旱碱麦的顽强生命力交相辉映。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粮食安全与生态治理的战略蓝图,激励无数青年投身国家建设。在新媒体深度变革教育生态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挖掘地方红色教育资源赋能思政教育,成为民办高校育人创新的重要课题。沧州交通学院以黄骅盐碱地综合开发特色农业为背景,以当地“旱碱麦精神”为生动教材,探索出一条新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创新路径。
精神密码:盐碱地上的奋斗史诗
黄骅,这座以抗日英烈命名的城市,其血脉中流淌的红色基因与盐碱地上孕育的旱碱麦精神交相辉映。旱碱麦从“碱嘎巴”蜕变为“金疙瘩”的历程,是对坚韧不拔意志品质的生动诠释,更是一部三代农人接续奋斗的壮丽史诗。老一代的坚守如同盐碱地上的灯塔,张卫军三十余载潜心育种,其培育的“捷麦19”2024年推广面积达90万亩;中生代的创新如同破冰之舟,郭凯创新“冬季咸水结冰灌溉”技术,利用“盐随水去”累计改良重度盐碱地5万亩;新生代的开拓如同春风化雨,张宸引入北斗导航播种机精准作业,2023年合作社旱碱麦产量跃升至3620吨。
青年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三代人的接续奋斗史,让盐碱地长出“金疙瘩”,生动地诠释了“在困境中奋起、在逆境中成长”的奋斗哲学,“盐霜浸透的鞋底、数据本上的笔墨、北斗定位的轨迹”所展现出的是“旱碱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创新求变的时代担当和接力奋斗的历史自觉。青年学子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当学习旱碱麦“自找苦吃”的拼搏精神,越是身处艰难的环境,越能磨砺出饱满的果实。在乡村振兴和科研攻关中,担当作为,踔厉奋斗,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发展中,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实践路径:三维一体育人体系
沧州交通学院紧抓地方红色教育资源,深度挖掘“旱碱麦精神”的深层内涵,构建“三维一体”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从“指尖”到“心间”的深度抵达。
行走课堂:思政教育的场景化重构。打破课堂围墙,搭建“盐碱地”的场景化教学模式。 组织青年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同上一堂鲜活的思政公开课;录制“旱碱麦里的青春答卷”系列宣讲视频,用青年话语讲述三代农人故事;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黄骅面花的制作工艺,感受非遗魅力。这一模式遵循“实践体验→情感共鸣→价值认同→行为践行”的教育逻辑,有效破解了传统思政重理论轻实践的困境,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基因融合:红色传统与时代担当。贯通育人链条,实现红色基因、旱碱麦精神与国际胜任力的有机融合。运用AI技术合成“英雄黄骅致大学新生的一封信”,依托红色资源强化思想引领;组织学生为“旱碱麦”纪录片进行英语翻译及配音,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搭建TIKTOK跨境电商账号,让学生在沉浸式专业实践中助农兴农;编排情景剧《盐碱地上三代农人的奋斗史》,激发学生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多措并举,形成多方协同、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
价值升华:麦浪中的时代担当
2025年夏,沧州184.98万亩旱碱麦喜获丰收,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随风摇曳的金色麦浪,是对奋斗者的最高礼赞。当青年学子立于田间,触摸饱满的麦穗,感受张宸“作为大学生回到农村,是为了让家乡的盐碱地能够多打粮、打好粮,”的心声时,他们所领悟的是将个人理想深植于家国沃土的价值选择。在学生心中沉淀的信仰与力量,是风雨中挺起的脊梁,是铸就民族复兴的钢铁长城!
沧州交通学院的实践,将“盐碱地上的金色课堂”打造成为为学生播种理想信念、淬炼红色初心、锻造进取担当的主阵地。挖掘旱碱麦“接续奋斗”的历史自觉,引导青年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化对青年使命担当的理解,为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民办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善于挖掘这种精神契合点,将旱碱麦种植“以种适地”的智慧,转化为思政教育“以教适生”策略。注重“小故事、正能量、大情怀”的题材切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旗帜鲜明地开展思政教育。
未来展望:坚韧品格的绽放
旱碱麦精神是黄骅人民献给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扎根在盐碱地上接续奋斗的身影,用智慧和汗水给出科技兴农的时代问卷: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需要立足实际,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持续加大盐碱地改造力度,加强适宜作物品种开发推广,积极推进旱碱麦产业化发展,让盐碱地真正地成为农业增产的“米粮川”、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新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持续加强思想引领,推动校地合作,深化对地方红色教育资源育人价值的挖掘,着力构建“内容鲜活化、载体数字化、机制协同化”的育人体系。唯有如此,方能在青年心中深植“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的信念,培育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材,让旱碱麦般的坚韧品格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作者:周志慧,沧州交通学院国际学院项目部主任、讲师: 孙经纬,沧州交通学院学生处副处长、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