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中华气象:身体叙事中的文化自信建构

2025-07-09
来源:中南大学    

  一、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的身体表达

  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文化自信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既肯定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也对当代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文化自信“看得见、感得到”?舞蹈,作为最具身体性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正在提供生动回答。从傩舞的驱邪祈福到苗鼓舞的祖灵祭祀,从广场舞的日常联结到校园非遗课程的生根发芽,舞蹈以“身体叙事”的方式,让中华文化“跳”出语言的界限,“动”进人民的生活。它不只是艺术,更是价值、记忆与信仰的身体表达,成为传递中华气象的重要媒介。

  二、舞蹈作为文化叙事的身体语言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中,舞蹈始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叙事方式。从殷商祭祀舞、周代“六代之舞”,到各民族的礼仪舞、宫廷舞、民间舞,舞蹈不仅呈现美感,更嵌入国家礼制、社会秩序与精神信仰中,体现“礼乐并用”“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身体是最原初的文化书写工具。”舞蹈,正是这种“身体语言”的典型体现。湘西苗鼓舞中的跺脚与击鼓,是对祖先的敬畏;傣族孔雀舞的柔美身姿,表现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如今广场舞、校园舞的普及,则彰显舞蹈作为代际沟通、社群凝聚与审美启蒙的文化载体作用。舞蹈不只是再现文化,更在“身体行动”中生成文化——每一个动作、节奏与律动,都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是文化传承在当下的活态延续。

  三、舞出“中华气象”,体现文化精神

  “中华气象”是内涵丰厚的文化符号,它既有礼乐之美、群体之和,也有开放包容、刚柔相济的精神风貌。舞蹈,作为文化的“可视语言”,正以其独特的形态诠释这一文化内涵。汉舞中“进退有度”的程式,是“礼”的身体化表达;藏族锅庄围圈起舞、齐声呼号,体现群体精神与天地对话;蒙古族舞蹈俯身贴地的姿态,蕴含对自然的敬意。苗族鼓舞、侗族祭祀舞、傩面舞等非遗舞种,以其仪式结构与传承路径,构筑了具体而生动的中华文化象征。而今,舞蹈正通过“非遗进校园”“文化进社区”“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多样路径,从乡村走向社会舞台,从地方表达上升为国家叙事。舞蹈用动作传递精神、用身体凝聚认同,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四、以舞育人: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文化自信,最终要落实到“人”的身上——体现在青少年的审美素养、基层群众的文化认同,以及海外观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共鸣之中。舞蹈,凭借其可视、可感、跨越语言边界的特性,在多个实践场景中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在校园,舞蹈不再只是艺术特长生的表演技能,而逐渐融入美育、德育与历史教学之中。湖南湘西将湘西苗族鼓舞引入小学课堂,孩子们在鼓点与律动中亲近民族传统、体悟文化根脉;云南、贵州等地则尝试将民族舞蹈与课程体系相融合,帮助学生在身体实践中培育文化认知与民族认同。在社区,广场舞、节庆舞成为连接城乡居民情感与记忆的文化纽带。传统舞蹈元素被自然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中,既保留了仪式感,又焕发出现代性的活力,形成了“日用即道”的文化实践形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舞蹈作为非遗表演、艺术活动和文化产品的重要内容,走出庙堂、融入市场,从宗教仪轨转化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拓展了其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传播空间,也激发了传统舞蹈的经济活力与当代表达。在国际传播领域,舞蹈因其“无需翻译、情感直达”的特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先导媒介。苗族鼓舞、傣族舞、藏族锅庄等民族舞蹈频频登上国际舞台,以饱含文化张力与身体感染力的表演,成为世界观众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亲近中国的重要窗口。

  五、结语:以身为语,书写文化自信

  在“文化强国”的时代愿景下,舞蹈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它以身体为笔、动作为墨,书写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它以群体共舞、情感共鸣,唤起民族认同与文化归属;它在每一次旋转与落地中,激活沉淀千年的文化基因。“舞动中华气象”,不仅是一种美学表达,更是一种民族觉醒的象征。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舞蹈不再是边缘,而是核心;不再是附庸,而是主体。我们要以舞为媒、以身为语,让中华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自信昂扬、风姿卓然。

  作者:杨柳,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博士后、舞蹈研究和社会行为科学博士。研究方向:传统舞蹈跨文化传播、舞蹈跨学科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