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农产品是特定地域自然条件与人文历史共同孕育的产物,承载着生态价值、文化基因与产业潜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这类产品已成为彰显地域特色、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本文立足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创新保护机制视角展开研究:需构建“生产-监管-溯源-教育”全链条保护体系,强化生产者主体责任,完善跨部门协同执法机制,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可信溯源系统,并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从业者专业素养。通过系统性保护路径优化,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联结乡村资源与市场价值的纽带,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可持续动力。
多部门协同监管,形成合力保护机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打造“产、管、用、保”一体化的保护机制,关键在于推动知识产权、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各部门要厘清权责边界,健全信息共享渠道,完善联动执法机制,实现信息互通、监管联动、执法协作,构建分工明确、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保护大格局。同时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发挥自律管理作用,形成政府监管与社会共治并重的保护新局面。唯有多方携手,综合施策,才能筑牢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保护堤坝,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县级政府可成立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保护工作。由知识产权局牵头,会同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交换地理标志申报、使用、侵权等信息,实现数据共享、实时更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农产品市场的巡查力度,严查地理标志产品的真实性,对假冒侵权行为从严查处、从重惩治。农业农村部门要强化产地环境管理和产品质量监测,加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主体的指导和监督,规范生产行为,保障产品品质。行业协会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制定团体标准,引导会员合法、规范使用地理标志,维护产品声誉。新闻媒体、消费者组织等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侵权假冒行为,引导公众树立品牌消费理念。通过“党委政府主导、部门依职尽责、行业组织自律、社会公众参与”的齐抓共管新机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内涵得以彰显,产品竞争力持续攀升,有助于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地理标志农产品是乡村振兴的特色名片,其知识产权保护事关产业兴衰成败。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协同机制,强化社会共治,能织密保护监管网络,为地理标志农产品插上腾飞的翅膀。新时期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发挥部门协同优势,激发社会参与活力,以高水平保护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提升农民对品牌保护的认识,强化品牌保护意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地理标志农产品已成为彰显特色优势、助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然而,在实践中,部分农民对地理标志品牌保护的认识还有待提升,品牌意识亟需加强。农民是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者和直接受益者,提升其品牌保护意识,强化品牌保护行动,是确保地理标志农产品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促进农民品牌保护意识提升。一方面,要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品牌保护知识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提高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组织农民参观考察知名地理标志产区,通过现场体验和互动交流,直观感受品牌效应,领略品牌魅力,激发品牌自豪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切实分享品牌红利。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入股合作社,参与品牌经营管理,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共建共享中提升品牌认同感。同时,建立品牌效益与农民收益挂钩机制,将品牌溢价收益按比例返还给农民,让农民“尝到甜头”,自觉从“坐享其成”转变为“主动作为”,成为品牌的维护者、践行者。通过深化认识教育,创新利益联结,激活农民品牌保护内生动力,为乡村产业振兴厚植新优势。
推广数字化追溯系统,提升产业规范水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地理标志农产品已成为彰显特色优势、引领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推广应用数字化追溯系统,是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规范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化追溯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生产过程可查询、市场流向可跟踪,为打击假冒侵权、规范生产经营、保障消费权益提供了有力支撑。地方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统筹规划建设地理标志农产品数字化追溯平台,为数字化追溯体系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以二维码、RFID等数字化标识为载体,全面记录产品生产、加工、检测、仓储、物流等环节信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全链条可查询。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获取产品生产经营“身份证”,轻松辨别真伪,吃得放心。同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产品质量安全、市场销售等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精准洞察消费需求,为品牌营销策略优化、产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区块链+农产品”溯源新模式,通过区块链分布式记账、防篡改等特性,保证产品生产流通数据真实可信,进一步夯实知识产权保护基础。在数字技术赋能下,地理标志农产品是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是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推广应用数字化追溯体系,是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客观需要,是助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顺应数字农业发展大势,加快数字技术在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中的融合应用,以数字化保护助推产业化发展,可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完善保护工作效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部分农民和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维权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保护工作成效。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升权利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是完善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培训,普及地理标志知识,讲解维权方法,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可以引导权利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形成人人参与保护、个个争当维权先锋的生动局面,为地理标志农产品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地方政府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提高社会公众对地理标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提升从业者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具体实践中,乡政府可以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精心制作动漫视频、案例演示等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利用“村村响”大喇叭、田间地头课堂等,将知识产权“村村传、户户知”,并专门邀请律师为农民开展维权实务培训,手把手教授维权技巧。经过持续培育,当地农民知识产权意识可以显著增强,成长为知识产权“明白人”,带动加入地理标志使用和保护行列。此外,乡政府可以将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纳入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开发专门手册,将知识产权培训常态化、制度化。
纵观全文,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共同织密保护网络。本文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从健全协同机制、深化数字赋能、创新宣传培育等角度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路径进行了探索,力求为破解实践困局、优化制度供给提供思路借鉴。未来,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深化部门协同联动,加快数字技术嵌入,创新社会共治机制,多措并举提升农民品牌意识,不断开创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新局面。唯有持之以恒纵深推进保护举措,才能促进地理标志农产品走出一条品质彰显、品牌响亮的发展之路,以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作者:陈锐,武汉东湖学院 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