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广西科技大学主办,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学术论坛在广西柳州举行。来自电子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扬州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江汉大学、浙江万里学院以及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全国30多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著名学者100多人参加论坛。
论坛现场
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思政司原司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冯刚,广西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赵君,桂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农毅,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宏达,浙江万里学院党委书记王伟忠等领导和专家出席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广西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发钦教授主持。
冯刚作主旨报告
冯刚为论坛作题为《从实证视角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学需要通过实证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丰富养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拓展与应用,系统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形象。此外,冯刚还指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6个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强调构建聚焦现实且具体的育人实践和治党治国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着力构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
赵君致辞
赵君代表广西科技大学对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举措。他表示,学校党委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第一学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第一学科、把思政课程作为第一课程加强建设,强化组织领导、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塑造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以“三个强化”统筹谋划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实证研究方法论创新、跨学科研究路径探索、师德师风建设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各位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
论坛第一阶段主题报告环节由广西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蔡亮教授主持。
桂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农毅教授以《以四炼强四心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题,指出以思想淬炼铸忠诚红心筑牢信仰根基、以政治历练强赤诚初心提高政治本领、以实践锻炼砺奋斗恒心锤炼过硬本领、以专业训练蕴报国匠心培养专业精神的四炼强四心,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宏达研究员以《人工智能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的机遇与挑战》为题,指出人工智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的整体范式变革、调查方法创新、智慧场景构建、理论品质提升四个方面机遇,还提出应用限度问题、算法算力问题、数据争议问题以及机制改革问题的挑战,需坚持“守正与创新”统一、坚持“研与用”并重、坚持“质与量”并举、坚持“线上线下”互补四个策略。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教授以《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证性研究的思考》为题,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新技术带来的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动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新技术提升思政教育现代化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伦理困境、技术依赖、长效存疑等风险,要加强顶层设计、师资培训以及资源开发等策略,构建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技术为支撑的协同育人生态,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广西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赵君教授以《实证视域下多元主体协同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为题,从认识论、方法论、知识论三个维度阐述实证研究与师德师风研究的关系价值、揭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多元主体协同深层逻辑蕴含于理论的支撑、政策的支持与实践的三重逻辑以及基于实证的广西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思考。
浙江万里学院党委书记王伟忠教授以《让学生品尝真理的味道——生活思政的哲学思辨与教育实践》为题,指出生活思政是打通高校育人“最后一公里”。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系统构建了生活思政的理论体系,分享了浙江万里学院创新构建了六大工作机制,通过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真切感受到真理的味道,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育人新模式。
论坛第二阶段主题报告环节由重庆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长虹教授主持。
东北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孙雷教授以《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为题,指出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需立足科学技术哲学提供哲学基础、实践唯物主义指明现实路径、辩证唯物主义构建系统视角三大理论。面对数据复杂性、个性化育人困境和数字鸿沟等挑战,他强调应深化教育内涵、拓展育人外延、提升教学精准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数智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国彬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作用机理、风险样态和建构策略》为题,指出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模型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传播三方面作用机理。同时,也提出技术应用中主体异化削弱话语价值、内容失范降低认同度、传播失控导致话语空间失衡的风险以及应对策略,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发展。
陕西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郭强教授以《数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为题,指出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工作具有技术迭代驱动的必然要求、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的三大时代价值。他强调,数智技术呈现出多维融合的贯通性、双向赋能的亲和性、虚实共生的交互性等特征,为思政工作带来深刻变革。
扬州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叶柏森研究员以《案例研究法推进精准思政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为题,指出案例研究法通过深度化、情景化、动态化分析,在解释复杂现象、连接理论与实践、启发创新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他强调,该方法与精准思政具有适配性,助力实现精准思政目标和构建完整方法体系。
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令辉教授以《田野调查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用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为题,指出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田野”的本质特征是发现真问题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田野”涵盖思想品德形成、教育活动开展和社会影响相关的各类实践场所以及必须遵循真实性、科学性、系统性、伦理性和可重复性五大规范性原则,并详细阐述了这些原则在具体实施中的规范要求。
各位专家学者作专题发言
论坛第三阶段专题发言环节由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覃雪梅教授主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永生教授以《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为题,桂林理工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邱杰教授以《数智时代思政教育实证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其应对》为题,西南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社会意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校团委副书记景星维副教授以《演化的认同:社交网络空间的思想共识怎样建构?》为题,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晓俊教授以《人工智能对青年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研究》为题,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冯丕红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反哺现象及其治理》为题,宿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唐献玲副教授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探析》为题,安徽大学胡中月副教授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审视与实践探索——以合肥市为例》为题作了发言。
第四阶段专题发言环节由湖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华山教授主持。
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耿俊茂教授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中的方法、限度与展望》为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魏晓辉副教授以《思想政治教育量化数据分析的特点、准则与过程》为题,桂林理工大学党委保卫工作部部长张瑞教授以《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团结奋斗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为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隋牧蓉副教授以《高校思政课讲好“为人民服务”的说服力要点》为题,重庆邮电大学董翼副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域展望》为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高元新副教授以《隔绝到延伸:思想政治教学中大学生手机角色的反思》为题,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司云云副教授以《基于循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学习成果证据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为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闭幕式上,广西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师工作部部长戚杰强教授作总结讲话。他表示,论坛呈现三大亮点:一是立足时代需求,推动思政教育实证研究创新发展;二是发挥跨学科优势,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三是强化实践导向,为广西科技大学打造“工业思政”特色品牌提供了新思路。(辽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