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青岛这样干

2025-04-01
来源:智慧中国    

  本网青岛讯 (通讯员 孙兵兵)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积极展现青岛市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和生动实践,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强信心 亮举措 促发展”主题系列发布会第五场,介绍青岛市聚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有关情况,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飞,青岛市交通运输局港口处处长焉栋,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处处长王青云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4年海洋经济发展回顾

  2024年,青岛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视察青岛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扛牢中央赋予青岛的海洋战略使命,将海洋发展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谋划推进,全力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效,努力在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中“挑大梁、当先锋”。今年1月份,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在全国海洋领域转发推广青岛市海洋发展工作经验做法。

  (一)聚焦战略定位,海洋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据省海洋局反馈,2024年,青岛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513.2亿元,分别占全国、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和30.6%,占青岛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海洋经济贡献率达到45.9%,拉动青岛市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海洋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分别占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的2.9%、43.5%和53.6%,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二)锻造增长引擎,现代海洋产业强势崛起。海洋经济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青岛市“四上”涉海企业达3221家,约占全省的30%。海洋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青岛市15个主要海洋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2524.3亿元,同比增长8.3%,占山东省的31.3%。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速构建,青岛市“4+4+2”现代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2100亿元。

  (三)创新配置模式,海洋资源要素高效供给。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擦亮“海洋好办”服务品牌。近两年来,青岛市共批准281宗项目用海,面积达1.98万公顷。服务保障上合示范区、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等用海需求。2024年,依法依规为19个项目办理海域使用金减免2.6亿元。落实《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共兑现奖补政策24项,评定奖补资金1.4亿元,惠及企业137家。

  (四)集聚发展优势,海洋经济底座持续巩固。强化“三争”工作,争取6个海洋重点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专项债等资金支持7亿元。其中,鳌山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以全国第一名成绩获批,争取中央支持资金4亿元。青岛西海岸新区现代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区和青岛市崂山区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获批山东省首批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青岛市获批数量占山东省的1/3。青岛市创建山东省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8家、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1家,数量分别占全省的47%和27%。海洋微生物组数据库、“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2025年海洋工作总体部署

  2025年,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按照“一个走在前、四个突破提升”的思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力争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一)推动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走在前

  扛牢经略海洋的青岛担当。出台实施《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全面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推动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和重大政策纳入国家关于支持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和国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动总投资215亿元的26个项目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科学谋划“十五五”海洋发展。以《青岛市2035年海洋发展远景规划》为指引,围绕“五区一中心”定位梳理建设路径,启动编制《青岛市“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深化国际海洋战略和全球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提出差异化、具有青岛优势的策略路径。完善海洋经济发展工作机制。落实“1+8+10+20+N”海洋工作推进体系,制定出台《青岛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优化《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编制海洋产业链生命树。制定实施青岛市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行动方案。推动青岛海洋发展集团培育优质涉海板块,壮大海洋产业规模。夯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项目支撑。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推动“4+4+2”现代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加快总投资2400亿元的170个海洋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年内40个项目竣工、20个项目投产,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实施精准产业链招商、统筹联合招商和载体平台招商,力争全年新引进项目150个以上、总投资过1000亿元。

  (二)推动“4+4+2”现代海洋产业突破提升

  加快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支持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组建成果转化平台,加大水产种业领域重大科研攻关,加快青岛市即墨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色种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国信2-1号”“国信2-2号”养殖工船交付运营,力争实现3条工船联运,推动“深蓝”系列养殖装备投用,提升海洋牧场现代化智能化水平。

  做强做优海洋化工产业。加快董家口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海湾化学绿色循环经济等项目竣工投产。支持海洋化工龙头企业建设高端科研平台,提升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促进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

  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编制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积极争取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列入上级规划。加快董家口港区湾底通用码头等重大项目工作推进,畅通沿黄达海开放大通道。争取非五星旗船舶国内沿海捎带政策,持续提升国际中转业务规模。大力发展航运经营、海事仲裁、航运经纪等航运高端业态,加快航运贸易金融总部大厦、国际邮轮港区航运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培育海洋文旅产业新业态。编制青岛市海洋旅游发展规划,持续推进海上旅游市场整合和规范化发展。优化完善海上观光、海上游览、娱乐休闲等多元一体化海上旅游服务,加快推动青岛湾(二中湾)旅游码头工程二期项目竣工,开通夜游青岛湾航线,开拓文旅消费新场景。推进竹岔岛、崂山胜境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主体结构完工。

  推动海洋装备产业链向高价值环节延伸。推进女岛高端船舶海工基地建设前期工作。建造首艘31.9万吨超大型油船,交付21万吨LNG双燃料散货船、21万吨氨燃料双燃料散货船、青武麦海上油气生产平台等高端装备,推进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依托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提升高端船舶研发设计能力。落地运营麦克德莫特中国区域总部,拓展研发端、采购端等高价值环节。

  壮大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规模。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推动抗肿瘤药物BG136进入临床Ⅱ期、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LY102进入临床Ⅰ期试验,推动新型抗凝血药物LY103、抗慢阻肺药物LY104等开展系统临床前研究,形成集聚开发、梯次产出态势。深耕海洋大健康领域,加快推进修正(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益泽海洋食品等重点项目建设,围绕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妆品、海洋生物农用制品等领域,推出一系列高值化产品。

  拓宽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场景。编制《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布局建设一批海水淡化专供管网,稳步提升海淡水产能利用率。积极推进董家口海水淡化二期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海淡项目就近就地优先使用绿色能源,进一步降低海淡项目能源成本。

  推动海洋新能源产业链发展。谋划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新能源基地,布局建设即墨女岛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园,积极推动宝鉴科技大型海上风电产品配套项目,推动东方电气海上风电北方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壮大海上风电产业链条。推动中电建即墨115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一期建成并网、二期开工建设。

  抢占深海开发产业新赛道。支持中国海洋大学与央企共建“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加快深海矿产开发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围绕“探、采、输、运”等关键环节,推进深远海资源保藏与环境模拟研究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招引国内头部企业在青布局深海开发板块。

  突破发展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支持镭测创芯、蔚海明祥、罗博飞等重点企业加快研发新一代立体监测、无人潜航器、水下机器人等海洋智能观测探测装备。深入实施“星海互联”科技示范工程,构建“感、传、存、算、用”全产业链条,推进上合海洋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聚焦海上监管、海洋监测、海上基建、陆岛运输等领域,打造“海洋+低空”应用场景。加快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瀚海星云”“问海”“海洋生物医药”“港口”等大模型优化及应用,完善“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依托国产超算大科学装置,打造世界领先的海洋高性能混合算力平台,建设全国首个海洋产业领域数字孪生研究机构。构建海洋数据流通利用服务体系,启动海洋可信数据空间建设。

  (三)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提升

  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崂山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常态化高效运行机制,围绕重点领域加强科技攻关,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实施重大科技任务,推动“深海三大国家平台”、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建设,争创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聚焦海洋智能装备、海洋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落地。加快海上综合试验场、极端海洋全向流场水池、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超算大科学装置、海洋科学考察船队等市场化运行。围绕海洋信息、智能航运等领域开展30项海洋关键技术攻关。

  构建海洋科技协同创新贯通体系。加大对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驻青高校院所支持力度,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产研对接工作机制,建立“一库、一账、一清单”,推动高水平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青岛)常态化、定期化、机制化运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实施“项目+人才”专项行动,实现“项目引才、以才带产”,优化海洋领域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壮大以科技驱动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基座。实施“海创计划2.0”,推动完善海洋科技大市场,加快建设崂山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构建海洋科技成果交易“全链条”服务生态。

  实施海洋人才集聚行动。建立全球高层次海洋人才库,梳理全球海洋领军人才、全市海洋紧缺人才“两张清单”,为国内外海洋高端人才提供更优创业环境。建设青岛海洋发展人才学院。支持中国海洋大学等涉海高校做强海洋领域学科力量,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育。

  (四)推动海洋开放合作突破提升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打造沿黄开放门户和“经济出海口”。推动青岛自贸片区海洋经济政策集成改革落地,支持上合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交流,拓展海洋领域国际合作。搭建高能级合作平台。推动“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实体化运行,拓展与联合国海委会及相关国际组织合作,征集发布“海洋十年”中国行动项目和青年项目,吸引相关国际组织来青设立分支机构。依托“海滨之城”平台,探索共同制定海洋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标准、规则、制度等,提升青岛参与全球和区域海洋可持续发展治理能力。扩大海洋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筹办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青岛国际帆船周暨中国(青岛)国际海洋体育大会等赛事活动,加强与法国布雷斯特市、希腊比雷埃夫斯市、德国基尔市开展海洋领域合作。支持我市涉海企业拓展海外业务,重点推动海洋渔业、海水淡化、海洋能等领域企业“组团出海”。

  (五)推动海洋治理能力突破提升

  加强海洋资源集约利用。持续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争取国家部委支持,保障董家口港区、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重大项目用海需求,全年争取新增用海面积6500余公顷。实施海域立体分层确权,探索“标准海”制度,推动用海审批标准化。加强自然岸线管护修复。开展海草床监测调查,联合金融机构开展蓝碳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利用公益诉讼等多渠道资金开展蓝碳增汇,建设山东省首个蓝碳增汇示范基地。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落实湾长制,加强胶州湾、丁字湾等重点海域污染管控,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加快实施灵山岛、鳌山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申报大沽河入海口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扎实推进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统筹推进互花米草综合防治,推动浒苔绿潮应对处置降本增效。加强海上规范管理。推动海上一支队伍管执法,加强海上船舶安全管理,实行“海+渔”综合执法模式,强化“四海一家”执法协同,守牢海洋安全“一排底线”。实施休闲海钓船舶规范提升攻坚行动。推进“智慧海岸”项目,构建海岸、海域、海岛一体化监控网格,守护蓝色家园。

  (来源: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