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宜君:守护战国魏长城 赓续中华文脉

2025-01-03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王歆浩 王根平

  晨曦微露,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的战国魏长城遗址在晨雾中若隐若现。51岁的文保员李红梅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踏上了巡护之路。她沿着古老的长城遗迹缓缓前行,仔细地查看长城的每一寸砖石,她时而轻轻抚摸着古老的城墙,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时而停下脚步,专注地记录下墙体的细微状况,哪怕是一道小小的裂缝也不放过,如同在呵护一位沉睡的老者。

  “以前我家的收入来源只有种地,自从县上把战国魏长城遗址公园修建好以来,我在这里当起了文保员和保洁员,工作之余还可以继续种地干活,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我要把魏长城保护好!”李红梅说道。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凝结着中华文明的不朽智慧。宜君县战国魏长城遗址作为铜川市唯一一处世界级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宜君县高度重视长城保护,以一系列扎实举措守护着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离不开人的力量。像李红梅这样的文保员,在宜君县共有16名,他们分布在魏长城沿线,对魏长城进行日常巡查和保护,成为守护长城的重要力量。“我们坚持‘科学规划、原状保护、属地管理’的长城保护原则,严格落实长城保护‘属地管理’责任,县政府与长城所在乡镇政府签订了长城保护目标责任书,细化了各项保护管理任务,把保护责任真正落实到乡镇、到村组、到人,通过不断完善县文旅部门、长城所在乡镇政府、沿线所在村组、长城保护员的四级长城保护责任体系,形成了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宜君县文物管理所、战国魏长城文物管理所所长赵联强说。

  在长城保护的工作中,宜君县不遗余力。一方面,持续加大资金投入,2024年以来,已累计投入20余万元专项资金。这些资金化作了长城的“守护铠甲”,用于对长城1 - 10号墩台及偏桥段墙体进行精心修护加固,对护栏塌陷底座进行细致修复,为护栏披上防锈的“外衣”,并加装坚固的新护栏,全方位提升防护能力,坚决抵御人为破坏和牲畜侵扰。另一方面,常态化的长城沿线环境治理工作有序开展,每季度都会组织专业力量对长城本体上生长的杂草、树木进行清理,同时对周边环境卫生进行深度整治,让长城以整洁、庄严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此外,积极邀请专业团队策划包装了长城5~9号墩台本体保护项目和1、5、6号墩台、游客服务中心安防项目,有效推动了长城保护从单一的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转变,让长城文化遗产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战国魏长城遗址是宜君县旅游升级的金招牌,是城市宣传的“金名片”,更是长城沿线居民致富的“金饭碗”,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长城资源,充分发挥长城在铜川市文化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宜君县精心组织了“宜君战国魏长城保护万人签名”和长城保护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的“五进”活动。

  在一系列活动带动下,全社会更深入了解长城、感悟长城,推动了全民参与保护长城的进程,激发了全民爱长城、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开启了宜君长城保护和利用的新篇章。

  自2019年5月份开园运营以来,魏长城景区通过公司经营带动、岗位带动、产业带动等,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全力推动文物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扶贫产业优势,切实将旅游产业打造成能增收、可脱贫的富民产业。通过经营带动建设特色小吃、特色商品售卖等经营门店,旅游商铺供贫困户经营使用,使得贫困人员能够自食其力、创业增收。

  “从县上重点开发魏长城遗址文化旅游项目以来,参观旅游的人增多了,在惠民政策的帮助下,我开办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收入比以前种地翻了几番。不仅是我,附近村民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魏长城驿站二号农家乐老板张小平高兴地说。

  宜君县的长城保护工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正让这一历史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中重焕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文化根脉、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续写着长城文化的辉煌篇章。(宜君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