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驻村书记涂赵国:带领村民致富赢得信任

2022-11-11
来源:智慧中国    

  驻足山间秋日晚,

  美景山间映眼帘;

  林木苍翠接天际,

  村居错落腾炊烟。

  

  (陈家嘴村文化广场)

  2017年5月,从退伍军人到驻村第一书记,巴中市残联涂赵国被派驻巴州区化成镇陈家嘴村任第一书记,任期现已5年。驻村的第一天,他爬上陈家嘴最高的山,揽全村美景,不由寄情即兴创作《驻陈家嘴》诗作一首。 陈家嘴村是老红军陈其通将军的故里,全村4个村民小组,村中树木林立,郁郁葱葱,聚居民众皆为陈姓居多,全村305户共1082人。涂赵国驻村以来,带着守护好这片“陈”的心愿,从村民最关心、最能受益的事情做起,组织开展产业培育、村财增收、基础设施、文化生活、民生医疗等项目建设,投入筹措资金900多万元,开展项目10余个,5年来陈家嘴村旧貌换新颜,建设成为一个宜居村落。

  带村民致富  才能赢得信任

  “不是轮椅还莫法走,太感谢你们了。”坐上崭新的轮椅,因病致残的周清秀老人喜笑颜开。听着驻村第一书记涂赵国对轮椅操作的讲解,一旁弯腰驼背的老伴叹息道:“哎!走一步都要抱,有这个轮椅就好多了,都是党的关怀好。”

  行进在乡道路上,枳壳树顺着山势分布,一眼望去呈大团的绿。“我们村的枳壳种植,虽然规模赶不上其他地方大,但是标准高、见效快,直接栽种的大树。”村副记苟于党说。

  

  (帮扶残疾老人)

  一蹴而就 其实没那么简单

  “哞…哞…”黄东包养牛场里的100多头黄牛正嗷嗷叫,场内的饲草码成了堆。了解得知,养牛用草料消耗不少,利用部分秸秆粉碎喂养,变废为宝,降低了饲养成本,还解决了周边农户秸秆处理的难题,可谓一举多赢。

  在随行人员提示下注意到,整个牛场建在了一大块石坝子上,以前的石坝子是晾晒粮食的好地方。随着前些年农村住房的改善,晾晒粮食在自家门前甚至房顶都能很好解决,且耗费劳力少,石坝子早已荒废,没有土壤不能耕作,就成了无用之地。建牛场不占用耕地,还省去了硬化成本,养殖户和村上在牛场选址上,自然而然地达成了默契。

  

  (专家把脉养牛场)

  “苟书记,那天安排些人手,把牛粪拉些到大棚里肥地,牛场也支援一下村上的工作。”涂书记现场讨论起了工作。随即,各方当场就把这个事定了下来。村上各种产业都有业主在专门发展,怎么大棚就成了村上的呢?

  带着疑问了解才知道,原来涂书记口中的大棚,确实让他和村委的同事没少操心。村上协调土地招引的食用菌种植项目业主,前些年建起了30个标准化大棚并且争取到了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今年因为多方面原因,项目业主将大棚还回了村上。

  发展产业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风险在所难免,重在怎样去化解风险。拆了太可惜,留着发展别的项目肯定能用上。抱定这一想法,涂书记迅速汇报到帮扶单位巴中市残联争取到大棚整理资金,新的招商工作得已顺利开展。“目前有四、五家业主都通过了考察交流,怎么选择还没有最后敲定,地先肥起来做长远打算,别人来种什么也有好的基础,发展好才留得下。”涂书记解释。

  

  (整理大棚)

  二人同心 用心帮扶重成效

  谈起2017年从部队转业到巴中市残联,而自己接手的工作就是被单位派驻到巴州区化成镇陈家嘴村当第一书记。一晃五年过去,部队里的峥嵘岁月还记忆犹新。通过帮扶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这是通行的做法,而要做出成效,还需要用心,涂书记坦言。

  帮扶对象陈家华的家离乡干道不远,年存栏300头的养猪场也在家附近。“我开始就用网子把猪场围起来了,牛蚊子进不来,我的猪这几年都没遭过猪瘟,你看饲料都是我买的粮食配的…”谈起养猪的事,陈家华有说不完的话。“老婆要照顾孩子读书,你才吃得苦,又肯学习,这么多的猪全靠你一个人养,这几年抓住机会挣到了大钱,很厉害!”涂书记接过了话。 “呵呵…没有好政策,我回老家来也发展不了这么快。” 陈家华笑得更开心了。可以看出来,早已是老熟人的二人交谈起来,几乎无话不谈,轻松愉快。

  

  (下农户)

  从中得知,陈家华2018年刚回家乡发展的时候,却是困难重重。长期在外务工的陈家华,随着年龄增加,工作越来越难找,家里的老父亲也已年近90岁的高寿,同时还面临着孩子读书没人照顾的现实,被逼无奈之下只得回乡发展。

  靠传统种地,别说致富,维持基本的开支都捉襟见肘。陈家华动起了养猪致富的想法,但苦于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窘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涂书记迅速协调的5万元帮扶贷款很快到位,解了燃眉之急。引进的母猪,在陈家华精心饲养下也挺顺利,加上当年猪价处于高位,仅一年时间,仔猪就卖了40万元。

  “帮扶光靠政策、靠干部是不行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二人同心才能干成事。”涂书记说起经验之谈。

  三十六行 养猪也能当状元

  几年下来,像陈家华一样产生巨大变化的村民还有很多。在村委办公室的采访过程中,注意到另一位埋头做事情的年轻人,与对村委印象中的老书记、老村长的形象显得格格不入。“说起养猪,她是能手中的能手。”一旁的苟书记迅速补充道。

  了解才得知,年轻人名叫胡秀燕现年35岁。作为一名嫁过来的能干媳妇儿,在村上是出了名的能人,同样经营着数百头规模的猪场,带孩子照顾公婆,深受好评。加上长期在家,自然也成了组织培养的对象,今年四月份刚转为正式党员,目前担任村副主任。

  产业发展了,养猪养出了状元能手,同时有能力的年轻人就像一股新鲜血液,注入到村组织的发展中去……

  “发展好事业,组织和村民的信任更不能放下,村上的工作处理好就要去猪场看看。”对于未来,胡秀燕信心满满。“村上的条件越来越好,回来做事情的年轻人也在增多,以后会更好。”

  途经村里的大元山种养殖场,活蹦乱跳的鸡群穿行于林下。据了解,“大元山”品牌颇有名气,其养殖的各类禽蛋、肉产品通过各种渠道早已卖到了全国各地的餐桌。“位于村河下的硝洞河种养殖合作社也在建设之中,向巴州区委组织部争取的80万产业发展资金已经到位,利用村上的各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涂书记说。

  一路走来,制约陈家嘴村产业发展的各种“硬骨头”被一一“啃碎”,产业发展遍地开花之势已成,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陈家嘴村缓缓展开……

  (宣讲政策)

  作为一名来自帮扶单位巴中市残联的第一书记,自然也对村里的残疾人帮扶工作格外上心,坐上新轮椅的周清秀老人的笑容特别灿烂。据了解,巴中市残联近年来在争取项目资金、政策支持、送温暖等各方面实打实将帮扶政策落地,陈家嘴村的发展变化有目共睹。

  临近采访结束,位于崭新宽敞的村文化广场上,开国少将,有将军戏剧家之称的陈其通将军照片格外醒目。作为将军故里,先辈的事迹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陈家嘴村民奋勇前行!

  5年来驻村干部远离都市生活,在乡村田野磨砺意志,锻炼自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美丽人生。(张高槐 唐培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