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拓展 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2022-05-10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张丽

  吉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

  5月10日,吉林省乡村振兴局局长韩阳在吉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一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一号文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要内容,省委书记景俊海,省长韩俊多次作出指示批示,明确提出工作要求,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以扎实的工作成效,在国家首次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获得“好”的等次,第三方评估群众认可度达到95.42%,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拓展,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脱贫群众增收更快

  2021年,全省脱贫群众人均收入达到12079元,同比增长20.1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全省农民收入增速10.4个百分点,其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分别增长34.88%、27.55%,脱贫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自主增收能力明显增强。全省脱贫地区农民收入达到12906元,同比增长12.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全国农民收入增速1.8个百分点,达到了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收入增速的“两个高于”目标。

  脱贫基础更稳

  建立24个中省直行业部门参加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厅际沟通协调机制,创新设立村组防返贫监测员62116人,加强全覆盖排查、常态化监测、针对性帮扶,到年底全省85.88%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开展两轮“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摸排整改提升专项行动,保持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失学辍学;脱贫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范围,住院、慢病门诊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保持在90%和80%;六类农村低收入群众动态新增危房5060户全部完成改造;脱贫人口饮水安全保持全覆盖,51个县初步实现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县级统管。实施产业帮扶项目558个,带动脱贫人口42万人。光伏扶贫收益累计到位15亿元,受益脱贫人口26.15万人。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11.29万人,超出上年5个百分点。摸排核实各级各类扶贫项目资产292.97亿元,已确权92.98%。全省脱贫人口享受低保政策21.04万人,农村困难群众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14.2万人,发放60周岁以上脱贫老年人补贴22.01万人。

  政策衔接更紧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标中央衔接政策跟进出台49项具体政策举措。全省筹措使用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衔接资金37.5亿元,到年底支出进度达到9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资金、省级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分别达到55.7%、60%,做到了投入力度不减、投入方向更优。确定13个省级重点帮扶县,给予14个方面政策集中支持,县均获得财政衔接资金1.29亿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落实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资金2.4亿元,从产业就业、配套设施、社区治理上继续巩固提升。完成各级部门包保和驻村干部调整轮换,向2038个村选派驻村干部5395人,实现脱贫村、重点边境村、易地搬迁安置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全覆盖。深化8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建立长春—延边省内帮扶协作关系,启动“万企兴万村”吉林行动。与8家在吉银行签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合作框架协议,当年全省涉农贷款余额5510亿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发放8106户3.12亿元,脱贫户“6+N+1”产业保险保费规模达到8670万元。

  工作体系更实

  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纳入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范畴,强化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和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行业部门分线推进工作机制。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局重组挂牌,9个市州和34个县市(占到57.6%)设置为独立机构。借鉴脱贫攻坚经验,从省直部门抽调优秀干部30人,组建省乡村振兴调研指导组。启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专项监督,分类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分值权重,组织开展了市县党委政府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持续加大对新上岗干部和农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训宣传力度。

  乡村面貌更新

  在全国率先出台12个专项工作方案,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成全省6类村庄分类布局、2780个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农村道路、供水、电网、新能源、新基建5项建设工程,开展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农房质量安全、人居环境整治6个提升行动,全省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3%,乡级行政区5G通达率98%,县域内医疗就诊率达到90%以上。开展千村示范创建百日攻坚,集中支持重点边境村发展,创建首批包括374个脱贫村在内的1022个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示范村。通过点线面统筹发力,全省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整体面貌得到全方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