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若文,本名杨军,196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退休前为武警工程大学教授(编审)。出版著作十多部,其中两部被部分大学选为教材。发表于《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报》以及专业期刊的学术论文150余篇,涉及到文学、语言、历史、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多个学科,其中在古代汉语、报刊研究与报刊批评、古典小说研究方面写过诸多有影响的论文,十多年前提出并论证的新闻情感信息传播的研究,如今已成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热闹话题。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上下册与《宫灯》,还发表过少量的散文与短篇小说,现为文学期刊《华文月刊》“华文观察”专栏作者。
陕西作家李印功四十多万字、九十九个章节的长篇小说《野女镇》,自2022年1月12日到2月28日在“陕西文谭网”连载,在网络上竟是大大地“火”了。据“陕西文谭网”主编、《野女镇》网发责编李培战不完全统计,在“陕西文谭网”“今日头条”和中途加入连载的“碑林好家长”三个平台共收获了海内外五十多万的点击量和三百多条留言。你、我,包括作者自己均没料到。笔者,一位耄耋愚叟,哪里见过这般情景?于1月24日就发了《有感于<野女镇>的好评如潮》的留言。好些天来,一个问号萦绕在心头:这部小说如此之“火”,奥妙在哪里?
要探讨“火”的奥妙所在,得先瞧一下“火”成了什么样儿,火得是否健康无恙?这,是在网络一片乱相氛围下必得要尝的一道菜。对其“奥妙”究竟何在的追寻,应该在这一大前提确实处于健康而无病时方可着手。
《野女镇》网上“火”得正当,“火”得健康
“奥妙”何在之答案,需要专家深思、深追,远不是愚叟这一外行能啃得动的。如果问愚叟有无感想,有的!愚叟当初进入留言板,顿觉炽热一片,《野女镇》确是“火”得烫手,还闪着五色六彩。
“火”得确实烫手。
《野女镇》自2022年1月12日于“陕西文谭网”上发轫,一路上高歌猛进,留言纷至沓来,有着不同于常见留言的独特:第一,其数量表现实在出乎意料。一个月左右,阅读量飙升到十多万。李培战先生的一个截图清晰表明:第35章点击量竟高达两万,赞者有270。愚叟粗略统计,留言数由开始高起点的14条迅捷攀到二十几,1月15日达44条,2月10日也有32条。留言数两次以上的9人,3次以上的3人,霞光(赵利)有8次之多,很少有“瞄一眼”后的不再来与借点赞“爽一把”的转身走。留言字数五六十到上百已是常态,三百以上的4次,最多者超越六百。又据李培战的信息:“今日头条”与中途加入连载的“碑林好家长”连同留言三个平台,到2月28日收结,阅读量合起来突破50万,网友留言300余条。如此的数量,乃愚叟吾人首见。第二,热度曲线健康正常。阅读量呈现为卧c型波浪式,维持20多天后才有下落之势,直到春节前留言没有出现过一日的断档;春节过后的头一天,留言仍呈相对低位的卧c型波浪式曲线,断而又有、有而又断,到最后的10章又有“龙抬头”式的反弹。后期的留言之所以出现部分断档,是由于40多次的连续不断,导致网民视觉疲劳感的渐生和接受心理唤醒水平的趋弱,是一种被“传播学”认可的“常见”。阅读和留言在量上显示的两条卧c型波浪式曲线,时远时近,呈现着各自的运行样态。99个章节、40万余字的长篇,网发40多天,能如此地保持留言的继续维持与那么多网民的阅读跟踪,其热度确属少见。第三,诸多留言紧密结合小说文本,看不到喧嚣性的大赞大誉,也未发现取闹式的非理性化行为。愚叟并不否认读书会、发布会各类研讨会,却应看到,在那种氛围之下,不赞誉几句实在不好意思,即使发现问题,仍是有碍情面般的“不便直说”,因而在那种环境的绑架下,常常言不由衷、观点走形。而在网络留言平台,自由,随意,有啥说啥,想说啥就说啥,不掩饰、不矫情,真言真语、出自肺腑,没有其他力量介入与外加。第四,可避免文本价值与社会认可度的彼此脱节。坦直说一下吧,缘于有些作者运作方式的高妙,也缘于其对媒体动员能力之超强,在社会认可度上产生了超出作品文本价值相应的“该有”而出现了涨溢、虚高,包括传播渠道不畅而有价值作品的影响力反而比不上地摊文学,这两种做派均能导致传播价值的受损甚至失却。当然,网络水军也有“大抬谁、大损谁”之功能,但具体到《野女镇》留言,找不到这一病态的影子,一直处于健康状态。其烫,烫得正当。当今长篇小说遇了冷,《野女镇》能有这么多“薪火”的汇聚,其烫,也烫得正常。显然,其运行是健康无恙的。
吾人孤陋寡闻,只晓得《甄鬟传》在网上曾是“好评如潮”。除此,不知还有哪个与《野女镇》可堪伯仲?
闪着五色六彩。
《野女镇》的留言,从内容到留言人的构成和分布,避免了扁平单一,呈显出多棱多角、五色六彩。第一,从地域分布观之,没有囿于西安一带,冲出了关中而辐射到省外、境外,仅笔者发觉的,就有海外文学大腕美国陈瑞琳、德国茜茜、奥地利安静、荷兰梦娜几位女士,国内分布于北京、广东、西藏、新疆、甘肃、浙江、江苏、山西等省市。第二,诸多职业作家、评论家的留言,眼光独到,有穿崖至底的硬功,一把就抓住了要害。著名军旅作家、“五个一工程”大奖与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党益民(三西堂)将军言简意赅:“《野女镇》如同一片野蛮生长的茂密丛林,其中的故事既熟悉又陌生,既让人捧腹又让人唏嘘,既引人入胜又让人迷失其中。李印功老师也是一片神秘的丛林,不知还有甚样的惊艳奇书潜伏其中。”广东省原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多项奖获得者张俊彪先生进行了分条剖析:“明显有几点感识,一是您的古典章回体中国传统文学功底深厚;二是您的陕西乡村生活基础扎实;三是您的陕西地方语言地道;四是您的陕西风土人情气息丰富;五是您对作品及人物倾注了真情实感。因而作品生动、鲜活、真实、质朴,有泥土味儿。”二位的话虽不长,依穴下针,中肯到位。著名作家朱鸿、冯积岐、弋舟、尹武平(归途拾光)将军,北京的孙华伟与远山、甘肃的何奇、新疆的陈红星、陕西的来明善、林喜乐、赵新贵、左顺孝、陈益鹏、杭盖、关中牛、李培战、王璐、邢亚荣、杨春牛等等,其留言或者是认真中见缜密,或者是质言中蕴哲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评论家有一种评论家的精彩,仵埂教授以及孙彬娃等人,充分肯定《野女镇》的花之红、叶之绿,也对这部小说的不足直言不讳,属于较难听到的另一种声音,其多次留言未见一片赞语的连赘,没有拔高的痕迹,这才是文学评论由当今“虚言夸饰”的病态,向客观、公正的本原回归。李红、陈红星、鹿丁联、田岸以及王建立,观点鲜明,见仁见智,还有中央级的新闻网站中宏网记者、编辑王镜榕等等资深媒体人十几位也都发了声。第三,普通留言者中,有很多从主题表达、人物刻画、情节构思、语言运用等等角度切入,很专业,也很内行;还有一些虽不那么在行,却是读后的胸臆直抒,也是未曾打磨但却没有脱缰离题的意见表达。上述诸多高见的相继出现和叠加出现,对网络传播碎片性、肤浅性、庸俗性的诸多不足,给予了令人满意的缝补。
用关中话通俗一下:“嘹扎咧!”
杨若文先生(左)给李印功赠送他的两卷本长篇小说《天涯何处无芳草》
作品加上传播,方是文学的完整意义。没有传播,可以说就没有文学。网络作为信息在线传播的快捷平台,不失为读图时代的文学信息传播新型渠道。跟踪式留言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由专家、评论家向作者单一的信息反馈,在相当大的范围打破了由作品到读者的线性信息流动模式,演化为网民反馈的环形传播,在“传播学”上的意义,不能忽略和低估;同时,改变了过去创作仅仅注重文本的倾向,提醒作者不但要考虑文本自身,还要考虑读者是否认可和市场是否待见。这是这一次留言超《野女镇》、超李印功意义之所在。
给了读者所需,弥补了文学所缺
《野女镇》所以这么“火”,原因很多:一者,它以通俗文学的姿态款款而来,捕捉到了能“火”起来的优势。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通俗文学成了读者视野中一个显显的“角儿”,至今仍是热度未减。《野女镇》内容厚实丰腴,人物形象鲜活,情节曲折离奇、语言明白晓畅,其传奇性、通俗性和大众性齐备,这不正是五脏俱全的通俗文学?仵埂教授将《野女镇》定性为“通俗文学”,确有充分理由的。话说回来,这部小说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如同大碗的酸辣面,很合大众的口味,众多读者要的就是这个。他们“多咥几碗”也不肯离去的反复就读,也就很自然了。二者,这部小说在思想性、艺术性上,受到了读者看好。整部书表达的是对善良、和睦、改革开放和时代精神的追求,思想性能与读者需求密切吻合;在人物塑造上,前半部由作者直接介绍的较多,存在以情节带动人物塑造的单一性、刻板性的欠缺,到后半部有了改变,尤其由人物自己“表演”方面,变化是明显的。主要人物姜顾宁、梁香梅、刘凤竹等人既有长处、也有毛病,形象立体而不扁平;黄料科和张柱等由劣变良,人物性格灵变而不僵化。第五十回中贾方去收宁房娃欠税尾款的那一段,通过细节刻画了贾方的老到和老辣以及宁房娃的单纯和不讲理,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其故事情节,“出奇制胜”也引人入胜,较多依靠小概律的“偶然性”推动,寇香生小孩“恰恰”拉大便呛死新生儿而引发了家内的“地震”,王全天帮田彩云给猪配种归来“恰恰”淋了个湿透,才有了换衣服和下一个情节的出现;姜顾宁与别人厮打中原不该败却“恰恰”失误而受伤住了院,这才引来荆焕和姜顾宁的密切接触,并由此又有新的故事引发。其他还有下饺子时开水“恰恰”溅到别人脸颊,男女只一次“恰恰”就怀上,偷情时又“恰恰”过敏,这样的事例足有一大把。张柱承包厕所期间,则是好几个“恰恰”的连环相继:“恰恰”逢上“建设卫生县城”给了他机会,产妇“恰恰”上张柱承包的厕所时生小孩,而在这个当口她丈夫去买烟“恰恰”不在身边,给张柱帮产妇提供了机会,方有了张柱和产妇丈夫妹妹的结亲。小概律偶然性的“恰恰”这般之多,最易雷同却没有雷同,最易生硬也不显生硬,这就是李印功写作的功力。结构设计中,几条线条彼此交错,同时并进,直到最后收结,完整而不零乱。上述这些,增强了这部小说的感染性。似乎可以说,在对读者的吸引力上,这部小说不逊于“高雅文学”或曰“严肃文学”。
坦直说吧,我国小说阵营中,写作技巧上超越《野女镇》者有的是,但在网络“火”的何以是《野女镇》而非别的,还得另寻原因。窃以为,这部小说赢就赢在:既给了读者所需,又弥补了文学所缺。
给了读者所需。
读者之所需,是“真”,《野女镇》所给的,恰恰就是!对农村样貌、农民生活和农业现状,给予了原汁原味的艺术性再现,摸一摸确有毛茸茸的感觉。书中所拿出来的“真”,就有现实的真、人性的真与情感的真。
现实的真:小说没有囿于狭小范围的吃喝拉撒,而是拓展到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调笑取闹和闹房、换亲、打秋千、玩社火、耍芯子、娶鬼妻等等改革开放前的落后、愚昧、贫穷状态,对这些无所不包地给了全方位展示,真真切切,让离开农村60余载的愚叟吾人,好像回到了热炕头、灶台边、玉米地里、打麦场。对于改革开放后新风的吹进,也给予真实反映:贾员贿选和被举报,在广东做生意者的假币带回,曹宝泉被拘留后县上两位领导说情时的婉转暗示,汽车站民警做小偷的保护伞等等,全都是生活的真实在支撑着。《野女镇》中的描绘,加上方言土语,给人的感觉就是这般的“真”!
人性的真:反映了农民的向善、本分、朴实、勤劳、节俭“过日子”的常态与顺应改革大潮而经商、办企业诸多阳光的一面,也有偷瓜、通奸、拉是非、喜捉奸、爱起哄、日弄人、凑热闹等等阴暗的一面,把人性的向善与做恶、正义与奸邪、诚信与无赖、洁净与肮脏、勤劳与懒惰、美好与丑恶、清醒与愚昧、无神与迷信摆了出来,展示了人心的向善、向睦、向上,暴露了人心中的劣根。对人性的大面积开掘,是这部小说的显著特色。
情感的真:作者“情”的融入和作品中“情”的携带,均很充盈,无论是情感,还是感情,都是这样。作者的情感,融入了对良、对善浓浓的爱,对不幸的怜悯、同情与对罪、对恶的恨与愤等等。在感情表达上,既有亲情的浓烈与疏远,又有友情的固守与断裂,还有爱情的炽热与背叛。情感的呈现、感情的表达,都有着“动之以情”的效果。
李印功对农民、农村、农业的熟透,来自于他内心的熟透。他对生活本真和艺术本真的提供,就紧紧握住了文学之生命。
弥补了文学所缺。
网络大筛眼下几乎没有多少过滤,保留在《野女镇》中的“真”就有:计划生育的具体做法,拖欠税收尾款不交,税收干部的敲竹杠,正面形象的村干部也有明显毛病等等,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确是农村的真实。拙文所说的文学所缺,是指上述这些在文学作品中很难看到。因为文学园圃中的萝卜大都洗净了泥,而《野女镇》中是带泥的萝卜,对文学所缺有了一定的弥补。对这一问题,拙文点到为止,不想详细展开。理由嘛,用时髦的话说:“你懂得!”《野女镇》尽管有这方面的提供,但内容没有踩线,也没有违规,反映了作者对“度”有着妥贴的把握。
《野女镇》“真”的提供,给了读者所需,也弥补了文学所缺,让读者、让网民感觉到格外亲切,格外朴实,格外接地气!有这三个“格外”,怎能不“火”?
丢开《野女镇》文本,作者李印功也有着不错的角色影响与好的平台支撑。他本人积加了多种社会角色效应:新闻记者、省级行业报社副主编,陕西电视台“百家碎戏”编剧、长篇小说作家、文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人,这些职业与非职业的社会角色,早就让他好名在外了;他的以诚待人、以善待人、乐于助人,无意中在进行着良好形象的自我打造,滋生了极强的亲和力,很得人喜爱。李印功这样的角色影响,方有了相当大而且数量多的朋友圈。一者,从传播学角度观之,以李印功为核心的朋友圈,如今已“破圈”了,其“圈层”也很清晰、分明:由圈的核心拓展到《华文月刊》朋友圈,再到原先就在而后来又新加入的作家、评论家文学圈,还囊括到广袤的文学爱好者的大圈;二者,在覆盖面上,有作家、评论家、专家、教授、记者、编辑、网络高手、文学爱好者、广大读者,其影响达到了相当的广度与涵盖了较多的层面。加上他和他自己崇拜的王继庭总编珠联璧合,把《华文月刊》打造成了有影响的文学平台,引发了海内外的瞩目。李印功站在这一平台上,他的身影就放大了许多,况且他的理事会理事长兼常务副主编身份,又在强化着他本人在这一平台的优势,而连载他作品又力擎他个人的“陕西文谭网”,也给了李印功的影响添了不少力。尤其是“陕西文谭网”主编李培战,在当“责编”的四十多天里,可以说是“神经紧绷了四十多天”,默默付出了很多。
杨若文先生(右一)向坐落在陕西省旬邑县的张俊彪文学馆赠送他的书法作品。右三为著名作家、广东省原文联副主席、深圳市原文联主席张俊彪先生
留言中不少网友对《野女镇》改编电视剧呼声十分强烈,对此顺便远扯几句:《人世间》与《装台》电视剧被认定是“火透了”的,改编的母本分别是梁晓声、陈彦二位先生的长篇同名小说。转换屏幕后,传播效果的确是不错,无疑是剧本改编的二度创作和电视剧制作三度创作“双成功”好范例。然而,全国范围文学由印刷品改编为屏幕“很理想”者,宛如“叶底黄鹂一两声”般的稀缺。这些年来,占据电视屏幕的,大股水是源自于网文IP改编,这已被认做电视剧改编的“新动力与新引擎”,普遍看好、颇受欢迎的《都挺好》《大江大河》等,就是这样走上屏幕的;《甄鬟传》闯入屏幕,也出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视剧网文IP改编的路子正敞、正亮的当口,李印功的《野女镇》横空而出于“陕西文谭网”了。愚叟认定,《野女镇》改编为电视剧,有利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取得。首先,网上好评如潮,其次,故事的曲折奇离、环环相扣和人物形象的丰满鲜明,很适宜电视剧“冲突性”的声像双语言表达,其母本《野女镇》也便于编剧、制作的再创作,应归于电视剧改编的网文优质IP资源。愚叟吾人同时也看到了这样的实际:从网络文化若要跻身印刷文化或影视文化,是要较严过滤的,包括作者写作时与影视剧编剧时的“自我过滤”,还要经过印刷品出版时与影视制作后审查时的“被过滤”。《野女镇》的走向屏幕,是有极大可能的,这也是愚叟我的期盼,从其过滤量来看,估计还需较长时段。目前,这部作品处于网络,就是它的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