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作家严广云的怀乡温情与历史沉思

2022-03-21
来源:智慧中国网    

  写意怀乡温情 走笔历史沉思

  ——简析严广云文化散文艺术特征

  朱艳波

  广云君,出身书香门第,是位当代青年才俊,人静话不多,他在风景如画的广西诗意栖居,他的家族在合浦的房子是晚清的四合院,所以古风文气对他影响很深。广云君的诗词是他精心创作的成果,许多诗文也得到评论家见仁见智的解读,我却对他的一组文化散文比较感兴趣。说实话,当代文坛群星璀璨,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我本身又是从事文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每年也拜读不少作品,而广云君的散文虽不比大家手笔的炉火纯青,却恰似一株别有幽香的奇葩,格外引起我的关注。

  他的散文最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特别是《宅院深深》《江与海的千年依恋》《合浦叶飞向洛阳》别开生面地将散文艺术有机地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又形象生动地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现于读者面前,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更有一种纯史学所不具备的鲜活感与温情感。他的散文是澄澈的、精巧的,亦是托物溶情的,同时也是耽思傍讯的,这是他幼时久居百年古宅文化涵养的结果,也是祖辈相传文化浸润的力量,更是他孜孜不倦汲取知识的积淀,笔耕不辍文学情怀的升华。

  这组散文分别介绍了一处处看似寻常但又铭刻历史印记的千年古郡合浦的风景之地,在那一处处古迹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他将散文置于地域民族文化的背景,把传统散文写“意”和史学文种重“思”相结合,借山水,故居,人物,对文化进行真我的审视和理性的思索,以强烈的文学意识和冷静的文化反思,去寻求深刻内涵和生活的真谛,给读者的心灵刻下了“沧桑”“记忆”“岁月”“震撼”“温情”……

图片

  北海作家  严广云

诉不尽寻根主题

  广云君曾表白自己在内心深处是孤独而恋旧的。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一个消瘦的影子,微低着头,慢慢踱步,或自言自语,或宣泄倾诉,或捕捉外界刺激下感觉心理的微妙动荡,或以“情”景化,或以“景”情化,或精细地捕捉隐而无形的潜意识、幻觉……穿梭在千年古郡的夕阳斑影中,一遍遍搜寻追忆着古往今来的历史画面,而一则则故事,一组组镜头,一个个人物就在旧事、旧物、旧情中鲜活生动起来。在《埠头上》他讲“桥是老桥,街是老街。桥与街有多老,附近的老人都讲不清,他们的爷爷大概也讲不清。”一个“老”字尽显岁月的斑驳质感,从侧面牵出寻根的思绪,阿土一生颠沛,年老归乡安居的背后也许正是作者年轻时闯荡他乡,时时眷念故土的根恋情结,在那片民风淳朴的土地上,生活着最纯然的一群人,有民族精神传承的内在骨气,也有小井市民的烟火俗气,特别阿土在风烛残年依然嘀咕:“可惜那根扁担了,后来用的那些都没它使着顺手……”纯粹的原生心态,更贴切地展示了最接近自然风物的一个人甚至是一个阶层人的生活诉求。

  在《宅院深深》中,他形容自己站在空荡荡的院子中央,仿佛置身于两段时光的缝隙中,其中一段属于自己,另一段则属于老宅。在《返乡过年》里,他说:“这条回家的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千年来,永远都走不完。”我似乎理解他所言的孤独念旧一半源自生他养他的故土在历史的回眸中是伴着沧桑和孤独的,另一半孤独是他在创作层面的理性思索,要真诚创作必然要把自身从人群中抽离出来,解放出来,在涅槃重生后,文学作品就在饱蘸孤独和自由的灵魂之墨里诞生,格外动人心魄,这也才能让作者感受在离群索居后展现出蓦然回首的融合亲近之态,才能让作品跨越时代的疏离让更多人找到共鸣和归属感。

盘点着历史遗迹

  由于对中国历史的情有独钟,探寻古迹成了广云君散文的命脉,在这探古寻幽的内容中,他将诗意的语言与理性思考相结合,使文章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又充满睿智。合浦,是千年古郡,是广云君生长的故土。从古到今,虽有不少史料记载,但以文人墨客风雅之笔记录的,可谓凤毛麟角,广云君正是做了这样一个文学写“意”和史学重“思”的结合。在《江与海的千年依恋》中“那些汉墓中出土的青铜剑、铜凤灯、铜青牛、铜马、鼎、簋、玉璧、酒器,还有陶屋、陶俑、陶禽畜和各种罐罐坛坛,无不带着中原文化的深刻印记。人们住在中原风格的房子里,摆着中原形制的酒器和来自波斯的瓶子,用玻璃制成的杯喝水,身着丝绸做的衣物,佩带中原的玉器、海外的玛瑙和带有希腊风格的黄金饰品,用中原的礼仪婚丧嫁娶……”他对历史的记载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地记录,平添了厚重之感。

  他在《江与海的千年相依》中这样开头:“很少有一个地方,江与海能如此亲密地相依。沿着南流江顺流而下,眼前的廉州平原一马平川。两岸是星星点点的村庄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刚收割的稻谷摊开在晒谷场上,几只鸡在村边的树下不紧不慢地刨着虫子,竹林深处的屋顶上,此刻已炊烟袅袅……再往前几公里的海边,则落日熔金,归帆点点,鱼虾满舱。”随后在时光漫溯中追忆到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叛乱设郡成就了海上丝绸之路,链接了近代吹响推翻帝制号角的钦廉起义和抵御外辱的涠洲岛抗日烽火,描摹了当代合浦最早浸润欧风的岁月变迁,用一段段历史生动地告诉我们,合浦这块土地并没有因地处边陲而变得沉寂,没有在历史的洪流中消融,反而因它的曲折蹒跚而活出了一千多年的生命价值。

  《宅院深深》是故居老宅一百三十多年的光阴故事,更是一次回忆祖辈繁衍历史的漫游体验,那是对家族久远文化内涵的默认和追忆。读聘田公治家之严,一掌掴出家族礼教规矩,仿若在作者描摹的文字中看到了那位天庭高耸,双目如炬,不怒自威的长者形象。让读者受到了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升华。在一种文艺的叙述风格中,综合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故事传奇、典故引证等多种手法,这些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他的散文写得既好读又耐读的重要原因。起承转合,轻松自如,语言在抒情中融注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构成了声情并茂的语言气势,不生造词语,也不平淡无味,富有张力,富有弹性,富有质感,富有文采。

  在他的描写下,通过抒情范式来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历史意识和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意识,他能用散文般流利的语言叙述复杂的历史问题,把智性的议论和诗性的抒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情与理统一起来。在一种低回、感伤的历史情怀中感受最粗犷最苦涩、最苍凉的地域之一,从这里的文化起笔,也就无形中定下了他全部散文的那种沧桑的艺术情调。

彰显叙事性特征

  他的散文打破了小说与散文的界限,将小说创作中娓娓道来的风格用于散文叙事中,特别在《埠头上》一篇,对于阿土和四哥两个形象串联的故事中,运笔似小说,叙事特征在散文写作中得以别出心裁地运用。“阿土是本街人,住在桥西的巷子里。阿土那年才二十出头,长得五大三粗,拿街坊们的话说,就算被老虎叼去,也要好几天才能吃完。”“汉子叫四哥,家门前也有江,比这条要宽上五六倍。四哥从小在江里扑腾,习得一身好水性。十八岁那年,有人招水手,四哥便上了船。船是大船,广东、福建、南洋,都跑,如今年纪大了,回江上押船。几十年的海上资历,风里浪里的事,四哥讲话很管用。”这两个人物的描写,特别注重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表达,淡化了小说情绪的铺排,但强化了散文追求内涵的功能。在《合浦叶飞向洛阳》一篇更是借鉴了小说体写法,开篇就是叙述性文字“东汉初年的某一天,合浦郡的官道上,一辆马车正往东北方向缓缓而行。在刚刚结束的任期内,他廉洁公正,勤政爱民,带领百姓开垦荒地,修筑山塘、陂坝、水渠;引进中原制造竹筒水车、织麻和养蚕等技术,短短几年时间,合浦就从一个土地硗确,无有田农之地,变得能“具车船,储粮谷”。这种小说化散文笔法让读者有一种强烈的感情参与,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他又善于将小说创作中急缓不同的节奏用于散文叙事中,《埠头上》格外生动完整地向人们讲述了时代变革背景下,底层小人物的故事,节奏缓急错落,牵扯人心。这些既遥远,又充满现实意义的故事,讲述着合浦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生命延续,这些饱含温度的乡土人物引领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去认清历史,在不断的反思与省问中,进行自我追问,自我批判,自我反思。

流露出文化意蕴

  无论是《宅院深深》《江与海的千年相依》《合浦叶飞向洛阳》,还是历史人物品读类散文,对于文化意蕴的探究都有可圈点之处。在描写中国历史名人时,往往将触角伸向其背后所积淀的文化内涵上,去表现古代文人作品的魅力及他们自身的价值。读起来才知道书中的足迹都是些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足印的地方,这些山水已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了。

  拜读《高适的友情》《陈子昂的孤独》《岑参的乡愁》这几篇,我时常被作者带领着面对一幅幅历史画面,心情不仅仅是沉重、还有寒冷、忧伤、沉默、悲愤。我不仅从中感受到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被作者带领着一起思索和感悟。所以,他的散文是充满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意蕴的。读完总有一种想要穿越历史时空,与高适、与子昂、与岑参把酒临风的冲动,也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走遍这些诗人笔下的山川河流。正如文化大家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

  广云君以自己亲历的体验、历史的视角、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以及深沉的思考,为一处沧桑艳美的历史古迹诠释了深层的含义,为后来散文写作寻求突破和创新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范式。对于散文来说,尤其重要的是艺术上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蕴藏的话语内涵用于赏析散文,在于让我们欣赏散文完全可以在不同个性,不同风格,不同范式中促进不同的表达和体悟达到一种和谐,并呈现为持久而稳定的“和而不同”。艺术是自由的象征,只有真正自由的创作才会产生真正的艺术。他以一种凌静、解脱、俯视的自由心境信笔铺排,意味悠长。读者仿佛置身合浦的一叶扁舟,“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诚然,广云君散文有诸多令人欣喜之处,但也有上升完善的空间。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渊博的文化素养与遍读百家汲取营养,一直是文学创作者不懈的追求。当种种文化象征时时映照,激发灵感,冲溢在笔端时,如何以一种更加雍容典雅的文气和韵致展现在读者面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另外那种始终沉湎于“过去时态”,缺少现实体验和自由开放的现代情怀也是可以冲破和变革的。“艺术创造永远需要向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审美感知系统挑战,而不仅仅在同一系统之内作数量上的加添。”新的时代背景需要新的审美,时代呼唤当代散文应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