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3月22日,吉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吉林省疫情防控工作第43场新闻发布会视频会议。一线防控工作代表,长春市朝阳区重庆街道新华社区党委书记李坤发言。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作为社区工作者,辖区的大街小巷,就是我们的战“疫”阵地;一部手机、一张嘴、两条腿,就是我们的战“疫”武器;居民的健康平安,就是我们的使命担当。虽然我们的工作任务很繁重,虽然我们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虽然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是我们社区一线的所有参加疫情防控的同志们都抱定着一个信念,坚持就是胜利!我们相信在广大居民的支持配合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最终一定能够夺取抗疫的最终胜利!”李坤沙哑的说。
李坤代表发言:我是长春市朝阳区重庆街道新华社区党委书记李坤,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我们社区的抗疫情况,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指导,希望更多的人能理解、支持和帮助我们一线的疫情防控工作。
我们新华社区位于长春市中心,共有66栋居民楼,划分为13个网格,常住居民3580户、6822人。3月8日以来,新华社区共有25名社区工作者和各级下沉干部、志愿者共50余人,连续工作在防疫第一线。
我们社区提级管理后,主要采取硬隔离的方式实施管控。社区的特点是老旧散居民楼多、流动人口多,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在封闭管理初期,有的居民会有不理解的行为,我们组织社区的“三长”(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宣传防疫要求,最大限度争取居民群众的配合。核酸检测是尽快清查病毒,阻断疫情传播链的有效手段,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确保核酸检测“应检尽检,不落一人”,我们都是连夜做好采样点的布置和准备工作,保证第二天准时为居民采样。为了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同时也为了提高采样效率,我们还设立了户外临时采样点和流动采样工作组,方便驻街单位工作人员和居民群众就近就便进行检测;对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开设“绿色通道”,安排专人值守、随到随检,保证核酸检测不漏一人,全员参与。
疫情发生以来,劳动强度非常大,平均每天休息时间也就5个小时左右,白天忙起来甚至吃不上一口热乎饭。开展“敲门行动”的时候,我们穿着防护服一层一层的爬楼、一家一家的敲门,所有工作人员都在防护服里洗了“汗水澡”。在核酸检测点上的工作很忙,因为防护服的穿脱程序比较繁琐,有的同志为了节省赶时间,干脆穿上了尿不湿,防护服一穿一天,一站一天,腿肿了、嗓子喊哑了,却没有一名同志掉队。在抓好防疫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帮助居民解决生活难题,比如锦水路网格有一名尿毒症患者,每周需要去医院做三次透析,全面实施社会化管控以后,他的出行成了难题。网格长岳桂梅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将就医的证明开好送到他的手中,确保他能够正常去医院做透析。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都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解决。为了保证在管控期间,社区居民正常的生活,我们还在辖区内设置了五个物资投放点,随时准备启动,为居民提供保障服务。21日晚,我们为居住在辖区内的11名低保家庭、24名残疾、空巢高龄行动不便等特殊群体每家送去了50斤大米和20斤的免费蔬菜包。虽然社区的工作很辛苦,但是让人欣慰的是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新华社区三次新冠抗原自测和多次全员核酸检测结果为零感染。
当记者问到,本轮疫情持续时间较长,管控的要求也很严格,长时间的压力可能会使人们的心态发生失衡,容易产生焦躁情绪,尤其是面对严格社区管控措施时,可能就会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请问类似的情况您遇到过吗?又是如何解决的?李坤代表答道:“这样的情况其实我们也是有遇到的,但是这个情况在我们社区内发生的很少,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非常能够理解居民。自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们社区工作者的辛苦付出居民们是有目共睹的。两年来,我们扎扎实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次次在辖区内进行地摊排查,通过微信群、打电话、贴单子、大数据核查等方式,做到不落一户,不落一人。这次全面社会化管控后,我们社区实施的是硬封闭管理,为了便于管理,把相近的小区整合在一起,只留一个出口,并且要求辖区居民每户每两天一人外出采购生活必需品,有的居民出行不方便,也有个别居民存在抵触情绪。当发现这种情况,我们会耐心地和居民做好解释,反复把人员密集、流动的危害以及防疫的重要性传递给居民,社区工作者每天穿梭在楼宇间,我们的付出居民是看得到的,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居民的理解,辛苦的付出也得到了居民的认可,现在我们在小区做核酸检测的时候,有的居民给我们送来暖水瓶,有的居民给我们送来热贴,使我们非常感动,可以说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