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决胜 2020 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案例征集

——创新探索“旅游+”巫山扶贫模式助推三峡库区旅游发展2020-07-23
来源:智慧中国网    

  按照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部署,自2002年起,三峡集团定点帮扶重庆市巫山县和奉节县,两县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是三峡库区移民大县。由于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人口比重高,产业发展基础弱,两县均是我国贫困大县,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

  但长江三峡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八达岭长城、西安兵马俑就成为中国首批对海外推荐的四大旅游线路,是中国旅游最先苏醒的地方。旅游产业被广泛认为是三峡地区最有条件、最有前景的特色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产成为了当地战略性、支柱性产业。

  长江三峡旅游虽开发较早、知名度较高,但多年来,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全,让多数游客选择乘船在长江上看三峡,加之多年来受传统旅游营销方式的影响,巫山县和奉节县每年游客接待总量仅维持在100万人左右,并且70%以上为游船“过境”游客,游客逗留时间段、消费少,典型“看山游水”的传统旅游模式,对县域经济拉动十分有限。“游客增量难”和“门票经济”成为制约三峡库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聚力库区,探索“旅游+”巫山扶贫模式

  作为具有红色基因的大型央企,三峡集团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建设三峡,开发长江”的历史使命。在建设世界一流的清洁能源集团过程中,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坚持把“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通过十九年持续对口帮扶三峡库区巫山县和奉节县,两县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8月巫山县实现了脱贫摘帽,2019年4月奉节县也实现了脱贫摘帽。但困扰两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尤其是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冠疫情,给三峡库区旅游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返贫压力骤增,持续扶贫任务艰巨。

  “三峡大坝每年接待200多万游客,如果能引流10%的游客到巫山,就解决了大问题”。三峡集团2018年10月在巫山调研定点扶贫工作时县委书记李春奎恳请道。

  为实现三峡库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双增长,把长江三峡优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致富的产业优势。在充分了解其资源禀赋及产业发展特点后,精准对接地方政府需求,对症下药,明确了以旅游业作为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按照三峡集团党组要求,拥有十多年旅游行业管理经验的三峡基地旅游公司承担起三峡集团旅游扶贫工作重任,并迅速抽调骨干精英成立旅游扶贫工作组。随即对长江三峡地区资源优势、市场与需求、旅游业自身特点等方面对旅游扶贫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2019年,三峡集团下属基地发展旅游公司与巫山县旅游发展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重庆市巫山县全景旅游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合资公司采用市场化机制开展旅游帮扶工作,因地制宜找准旅游产业落后原因、选准旅游帮扶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经营措施,努力推动旅游扶贫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和稳定化,将帮扶工作落到了实处。

  聚力精准,助推三峡库区旅游消费升级

  在实施旅游帮扶过程中,三峡基地旅游公司聚焦当地“游客增量难”和“门票经济”制约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等突出问题,为巫山量身打造“水陆大环线”旅游班船产品,通过“船去车回”和“车去船回”的方式引导传统水路游向陆路游转型,不仅解决了游客进入巫山的交通瓶颈,而且打通了游客进入巫山的水陆环线观光通道。

  2019年“水陆大环线”旅游班船产品全年开行109个班次,累计向巫山输送游客4万余人次,其中80%的游客在巫山游览两个以上核心景区,并在巫山停留过夜,游客在巫山县的停留时间增加,实现了陆路消费、夜间消费新局面,极大拉动了当地旅游过夜经济,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

  为助推文旅融合发展,拓展旅游消费链条,三峡基地旅游公司邀请苏州大学“看见大山”公益扶贫文创专家团队对巫山非遗项目、手工技艺、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梳理,根据提炼的巫山“神女、红叶、云雨、脆李”等标志性特色文化元素,设计出了服饰配件类、文化旅游类、生态食品类等系列文创产品总计77大类380余件。并推动文创商品本地化生产,带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明显。其中文创食品脆李深加工系列的转化、量产、销售,将解决了巫山县脆李鲜果难保存、残次果难销售等难题。

  此外,充分发挥旅游融合能力和催化集成作用,依托内外部优势资源,引导旅游市场及政企部门消费扶贫大宗采买,凝聚社会、企业、员工合力参与消费扶贫,大力实施“旅游+文化+消费”扶贫新机制,通过“1+1+2”运营模式(运营商+设计团队+两个销售市场),实现了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精准脱贫帮扶创新之路。

  聚力长远,引领三峡库区旅游发展新趋势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跨省跨境旅游市场暂停,长江三峡长途游船全部停航,巫山和奉节的旅游业受到巨大冲击,1-5月两县旅游接待人次同比下降80%,各项旅游收入大幅下滑。加之多年来长江三峡长途“过境”游船市场增量日趋缓慢,“短途游”成为三峡集团“谋变”的选择。

  为降低疫情对三峡旅游产业造成的冲击,三峡基地旅游公司通过整合助推,促使相关资源方、游船方、市场方四家旅游企业通力合作,大力开启“两峡一峰”重庆本地短途游船产品,并快速启动本地及周边旅游。先后组织“重庆人游重庆”、“奉节巫山万人换城游”等大型惠民活动,助力巫山、奉节两地旅游市场复苏与振兴,促进两地旅游从业人员保岗就业。以“短途”之长,补“长途”之短,成为引领三峡库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旅游+”巫山旅游扶贫模式成效初显

  通过产品设计、线路打造、市场开拓等方式,在巫山县“旅游+扶贫”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了当地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双增长。2019为巫山县引流游客20.9万人次;成功研发380余件文创商品;帮助当地三个乡村开展乡村旅游规划;实现线上累计销售巫山旅游产品近5万人次;打造集研学、培训、接待等多功能一体的南陵古道生态研学基地...

  这些举措补齐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短板,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了脱贫致富的产业优势。更多的三峡移民也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开办农家乐、售卖农产品等实现脱贫。中国三峡集团所属三峡旅游公司入围“2019年度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年度社会责任企业 ”。

  “旅游+”巫山扶贫模式成效显著且迅速,成为“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三峡库区模式和发展路径。2020年5月三峡集团将“巫山试点经验”成功复制到奉节县,与奉节县赤甲集团组建“重庆市赤甲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助力奉节县脱贫攻坚。

  下一步,三峡集团将以巫山旅游扶贫的成功经验为基石,助推巫山县、奉节县、三峡大坝旅游产业实现区域联动、协同发展。同时,对用好三峡集团定点帮扶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草原资源、江西万安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展旅游帮扶的可行性积极谋划,努力取得更大实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