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
根据世贸组织统计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商品贸易量同比下降3%。对今年第二季度全球贸易初步估计显示,疫情及其相关封锁措施影响了全球很大一部分人口,全球商品贸易下降约18.5%。这一下降幅度是创纪录的。鉴于疫情严重程度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世贸组织4月20日发布的预测对全球贸易前景提出了两种可能预测。相对乐观的前景是世界商品贸易量在今年将收缩13%,相对悲观的前景是将下降32%。根据今年第二季度贸易数据,世贸组织4月份预测的悲观前景似乎不太可能出现。按照目前的情况,在今年余下的时间里,全球贸易每季度只需增长2.5%就能达到乐观预期。
联合国贸发会议6月16日发布《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预计全球2020年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将在2019年基础上减少40%;疫情使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自2005年以来首次低于1万亿美元。
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贸易物流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经济展现出来的稳健和韧性以及中长期向好的态势,“一带一路”倡议的强大活力和张力,给世界经济增添了宝贵信心。
中国经济稳步复苏,西部地区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我国经济先降后升,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国内生产总值二季度同比增长3.2%。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市场预期总体向好,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疫情推动产业加速变革,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智能施工、无人配送等新模式有效地化解了现实生活中的堵点、难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新产业形成了更多增长极,这些增长极将为经济下一阶段增长提供更多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等13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涌现的线上服务新模式发展为契机,把支持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作为经济转型和促进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更有效发挥数字化创新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带动作用,推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经济等迈向新阶段。在文旅领域,意见鼓励共享住宿、文化旅游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旅游景区建设数字化体验产品。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国家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我国西部地区投资和建设的空间巨大,需求强烈,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推行“两新一重”的重点实施区域,迎来又一次快速发展的机遇期。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就新时代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指明了方向。西部地区应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完善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生态工程,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西部地区在绿色产业、特色产业、康养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对内应培育新动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外实施高水平的开放,推动西部地区开放开发向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多领域发展。加强重点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发挥城市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壮大关中、川南、豫西等一批城市群,加快形成新时代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带一路”提振全球经济信心,中欧班列搭建贸易“黄金通道”
全球化时代,所有人都处在命运的共同体中。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新考验,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通过“一带一路”这个规模巨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凝聚全球战疫力量。“一带一路”建设在疫情的阴霾下逆势前行,体现了各国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大大提振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信心,“一带一路”成为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
尽管遭到疫情冲击,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增长11.7%,贸易额增长3.2%,东盟在第一季度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上半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各方守望相助,在共同抗疫中携手推进项目建设。印尼雅万高铁建设平稳有序推进,意大利瓦多集装箱码头一期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尼日利亚拉伊铁路主线顺利铺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库勒珀立交桥、阿利玛总医院两大项目启用,华新水泥乌兹别克斯坦项目试生产,沙特阿美吉赞3850兆瓦电站项目12燃机带负荷并网一次成功,柬埔寨58、55号公路相继通车,厄瓜多尔美纳斯水电站土建工程完成最终移交,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主体钢结构卸载顺利完成,几内亚博法项目全线贯通投运,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K2核岛外穹顶顺利封顶,中老铁路项目稳步推进……在全球经济下行的重压之下,这些项目、工程的有序推进为各国战胜疫情、恢复经济注入了“强心剂”。
金融对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支持作用在疫情期间愈发凸显。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2月28日联合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工作通知》,对受疫情影响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和企业给予开发性金融支持。疫情加大了人们的社交距离,同时催生了一系列金融服务的新模式,如无接触金融、在线金融教育等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手段的金融科技、金融创新呈现前所未有的井喷态势。例如,银联商务、蚂蚁金服等跨境数字支付企业将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相结合,推广云闪付等便利的移动支付手段,及时帮助“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小微用户和小微商家,缓解了疫情期间金融方面的“燃眉之急”。
奔驰在亚欧大陆上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持续发挥战略通道作用,加强班列开行组织,全力承接空运、海运转移货源,优先运输国际合作防疫物资,实现班列开行逆势增长,为保障国际供应链稳定通畅做出了贡献。统计显示,中欧班列1-4月开行数和发货量同比上升24%和27%,累计运送近8000吨抗疫物资,成为欧亚大陆之间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路”。其中,中欧班列“长安号”始终保持高质量、常态化稳定开行,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的“黄金通道”,为服务我国向西开放、助推陕西“三个经济”发展以及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持续提供支撑。截至6月底,中欧班列“长安号”共开行1667列,是去年同期的2倍;运送货物总重130.1万吨,是去年同期的1.9倍,重载率、货运量、开行量稳居全国前列。在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高质量开行排名中,今年“长安号”连续6个月居全国第一位。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建成“一带一路”国际品牌城市注入了强劲的丝路力量。
中国商业史学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助力陕西创新发展
新时代陕西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既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又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和挑战中抢抓和创造机遇,不断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创造新的更大业绩,迈上新的台阶。
上半年,陕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落实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的要求,针对疫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经济策略,积极推进复工复产复学复市,各行各业逐步恢复正常,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运行呈现出总体稳步回暖、结构质量向优的良好态势。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20年行动计划》出台,围绕加快推动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提出了七大方面28项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助力陕西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即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产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和丝绸之路金融中心的建设。
其中,中国商业史学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助力陕西创新发展,组织智库专家重点对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建设、丝路国际人文交流与地名文化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和调研。“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国家中心城市、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多项国家战略汇聚陕西,带来产业、金融资本、机构、人才集聚,陕西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陕西应依托西安古丝绸之路起点和“一带一路”核心枢纽城市优势,持续释放自贸试验区建设新优势,紧抓全面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合作共同体发展机遇,加快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创新发展,发动各界力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文化交流中心、打造丝路国际智慧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智库科学城。以丝路地名文化为抓手,探索通过人文交流合作促进丝路沿线国家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推动各国文化交流与产业融合,以文明互鉴促民心相通,构建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共享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作者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国声智库执行主任徐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