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秋高气爽,群贤毕至,由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天津)有限公司主办的“弘扬农耕文化,传承历史记忆”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专家研讨会8月8日下午在天津市武清区举行。参加研讨会的有天津市武清区领导及专家学者,专家学者来自京津冀、东三省、内蒙等地的国务院参事、智库专家、史学专家、院校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华农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最早的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产生了农技把艺、耕作规律和文化内涵,它持续的时间最久,内容也最丰富。农耕文化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基石,中华农耕文化史是以石、玉、木制、铁制、机械等农耕工具产生了璀璨人类的农耕文明。
8日上午,来自京津冀、东三省、内蒙等地的各位专家学者、天津市武清区政府的领导一同参观了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的陈列室和近代农业工具、农业机械展区。
国务院参事刘志仁老师讲到,参观过无数个关于农业的展览馆,迄今为止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展出数百件珍贵农具文物是我所看到的农业工具、农业机械综合最全的农业的博物馆,再现了从神农创耒到现代化农业的历史文化脉络,用农耕工具来展现中华民族几千年辉煌农业发展史。尤其是近代和现代的农业工具、农业机械勾起了我农村生产生活的往事,从开垦、播种、除草、收割简单工具到如今的农业机械的发展历历在目。刘老师讲解了农业工具应用和亲身的经历。博物馆就是要发挥它的展示、教育、体验的功能性。他表示,中国农业从新石器时代到农业现代化正在向农业科技化、智能化迈进。
中华农耕文化 世界活化石
下午的研讨会上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创始人周树春介绍了建博物馆的初衷、责任与使命,通过展示史前和近代的农业用具,让现代人以至于后人了解中华农耕文化的发展史,为弘扬农耕文化,传承历史记忆, 教育子孙后代,助力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建设性的宝贵建议和意见,同时建议政府部门到了抢救中华农耕文化危急时刻了,只有不忘初心、铭记历史,才能方得始终,为推动中华农耕文化的发展、带动文旅经济提升,从而为天津经济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