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绘就美丽春城

2019-08-15
来源:智慧中国    作者:李玉辉

  8月15号上午,昆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在昆明会堂举行“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昆明市扶贫办、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市农业农村局专场。昆明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扶贫办主任周开龙先生,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正平先生和中共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毕强先生先后发布新闻。分别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个局的发展与成绩。

 

  伴随着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昆明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立为奋斗目标,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济贫解困,千方百计消除贫困。统计反映2014年,昆明市共有9个县区有脱贫任务,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3个贫困县、404个贫困村、9.64万户35.0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9.88%。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脱贫攻坚各项部署,把脱贫攻坚列为首要政治任务,特别是2016年全面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以来,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核心要求,调动大量资金资源,精锐尽出、全员参与、发动群众、攻坚克难,全市区域性贫困和绝对贫困现象得到根本性治理,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截至2018年底,累计9.43万户34.46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贫困村脱贫出列,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寻甸县荣获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6%。

  2016到2018年年底三年来构建了严密的指挥保障体系

  1确立了“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工作思路(即推动农村农产品、劳动力走出农村,走向大市场;引导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贫困地区,促进产业和素质提升;引导农村资源与市场对接、促进公共服务与农村对接;着力提升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组织化程度)。

  2建立了指挥体系、责任体系、督查问效体系,构建“1+13”脱贫攻坚指挥体系,落实4级党政主体责任、压实行业责任、夯实党政事企帮扶责任。全市党政事企全员发动,安排526支工作队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3.9万名干部职工全覆盖结对帮扶贫困户。配套建立了全程督查监督、全面纪律监督、人大政协监督、专项考核监督的督查问效体系,有力推动脱贫战线改进作风、提升成效。

  3健全了全方位政策及财政投入体系,以《关于举全市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昆明市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为统领,形成了“市委市政府、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市级行业部门”四类文件制定主体,共出台农村危房改造、教育、医疗、生态补偿等各项政策文件198个,建立了“2+N”政策体系。政策落实过程中,配套建立“争取上级投入、增加财政投入、扩大金融投入、强化县级配套投入、拓展社会投入”“五位一体”多元投入体系,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39.38亿元。

  4构建了脱贫全过程监管体系,以动态管理、5色卡分类识别、项目库建设为抓手,抓实抓准贫困对象识别、脱贫状态跟踪、扶贫项目管理、贫困退出4个关键环节,实现全过程精准管理。

  5搭建了社会扶贫服务体系,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通过东西部协作、中央和省级对口帮扶,得到了上海普陀区和3个中央单位、6个省级单位的对口帮扶;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动员464家民营企业(商会)参与脱贫攻坚;成立脱贫攻坚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联合会和570个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协会,吸纳会员2.85万名,建立了“1+N”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体系。

  随着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义务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一是在义务教育方面建立“双线十人”的“控辍保学”动态管理机制,全市贫困家庭适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因贫不能接受继续教育的“两后生”为零。

  二是在医疗保障方面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大病保险参保率100%、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覆盖率100%。贫困地区539个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100%、村医配备率100%。

  三是在安居保障方面调动大量人力物力,克服住房安全诸多难题,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8万户,贫困县全面消除农村危房,非贫困县全面完成“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完成“六类地区”10371户38077人农村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437户23091人),城镇化安置率达76.6%;通过后续帮扶措施,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开发就业岗位,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为了探索创新多措激发内生动力,也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专项活动,贫困地区农村群众发展主体地位得到确认,精神贫困得到有效治理,让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全面营造脱贫氛围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活动,通过倡导完善村规民约,弘扬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媒体报导昆明脱贫攻坚4000余篇。全方位、多角度、大强度地鼓舞激励干部群众脱贫志气,营造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

  二是创新开展“三讲三评”活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讲帮扶措施、评帮扶成效,村组干部讲履职情况、评工作成效,建档立卡贫困户讲脱贫情况、评内生动力。开展活动3500余场次,526个行政村、近20万人次群众、6500余人次驻村工作队员、1.2万人次村组干部参加活动。

  三是大力开展“两学三比”活动,组织群众“学文化、学技术,比就业、比创业、比贡献”,提高贫困群众生产技能、文化水平,开展专题培训400余班次,培训群众约5万人。

  经过3年的精准脱贫攻坚战,2019年昆明市脱贫攻坚重心正由消减贫困全面转向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将遵循“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以防止返贫致贫为重点,以发展引领为要义,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再接再厉、久久为功,全面提升脱贫质量,切实巩固脱贫成果,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交上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农业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来,昆明市各级农业农村工作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关于“三农”的各项决策部署,齐心协力,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全面深化和扎实推进以土地制度变革为核心的一系列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业经营主体,促使农业发展组织化、规模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农业发展跃上七个新台阶:(一)农林牧渔生产规模持续扩大。70年来,全市农林牧渔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并呈现出平稳发展趋势。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1.26亿元,到1987年跃上12.45亿元台阶;2004年跃上109亿元台阶,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4.84亿元,连续16年维持5.5%以上的增速,比1949年增长296倍之多。

  (二)主要农产品供给大幅度增强。2018年,粮食产量100万吨,全市出栏生猪280.45万头、出栏肉牛21.23万头、出栏羊96.68万只、出栏家禽4900.72万羽、肉类总产29.64万吨、奶类总产12.37万吨、禽蛋产量4.36万吨,畜牧业产值130亿元,牧业增加值73.53亿元;禄劝撒坝猪被认定为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水产总产量4.1万吨,渔业增加值5.08亿元。粮食稳产增效,养殖业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特色农产品发展迅速。2018年花卉园艺种植面积22.5万亩,切花产量57.6亿枝,同比增长4.4%,占云南省60%。全市共有花卉企业1111家,占云南省47.79%,种花农户2.5万户,整个花卉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占昆明常驻人口的5%。昆明斗南鲜花交易市场的鲜切花交易量占全国70%的市场份额,连续20年交易量、交易额、现金流、交易人次居全国第一,斗南拍卖市场价格成为全国鲜花交易价格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斗南花卉小镇上榜中国最美特色小镇。

  2018年蔬菜总播种面积166.9万亩,总产量351.5万吨,蔬菜外销量275.2万吨,占生产总量的78.2%;优质水果产量26.1万吨,同比增长20.9%,形成以东川、寻甸、嵩明、禄劝、晋宁、宜良、石林为主的“名、特、优、稀”小果种生产基地的优质果品产业布局,石林县人参果种植面积近6万亩,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人参果种植基地,石林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西街口镇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药材种植面积22.93万亩,产量21882吨,产值21.3亿元。烤烟种植50万亩,收购烟叶135.1万担,烟农收入21.03亿元,烟叶税及附加收入达到4.62亿元。

  (四)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昆明坚持打“特”字牌、走“产业”路,建成石林芳香产业等9个农产品加工集群化产业园,形成生物制药加工等7个超10亿元主打产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个数达5216户,2018年全市完成农产品加工业的现价总产值(不含烟草)585.6亿元,同比增长8.1%。

  (五)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扶持小农户结合起来。截止2018年底,全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507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110家),占全省12.5%;销售过亿的有84家,全年龙头企业销售收入973亿元,占全省35%。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经营情况良好,发展势头平稳;截止2018年底,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162 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7个,省级示范社113个),成员总数达20.59 万人。组织申报家庭农场59个,全市累计家庭农场达170个;2018年全市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943人,全市新型职业农民达9120人。

  (六)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成效斐然。2018年,第十四届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主会场设置8个展馆,3200个展位,展览面积8万平方米,参展企业2800余家。使用财政资金270万元,直接拉动经济效益3亿元。有19个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云南省各州市,以及国内16个省市参加展示,展览规模较2017年增长50%以上。五天的展期,超过38万人次公众前来参会,实现现场销售额近4000万元,在展会期间共有招商签约项目32个,签约金额达到241.28亿元。现场洽谈签定购销合同475个,合同金额2.1亿元;现场洽谈意向性合作协议964个,协议金额6.82亿元。同时在昆明呈贡区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设花卉展销专业分会场,共接待游客18.6万人次;在昆明嵩明县“晨农农博园”设置生态农业种植实体展分会场,共有约2.5万观众前来参会。

  2019年,第十五届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以“绿色发展 美好生活”为主题,集论坛、展览、展示、洽谈、招商、销售为一体,突出市场化运作、智能化办展、线下线上农产品电子商务、名特优、绿色、生态、健康农产品展销。2019年9月5日~9日举办,预计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约4000个标准展位,2500家参展企业。同时在昆明市呈贡区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设置分会场。

  (七)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显著提高。一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2018年,全市各类农机具拥有量达到44.6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330.3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指标率51%,荣获云南省“平安农机”示范市荣誉称号。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关键技术研发推广。2018年,全市建设试验示范基地8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0项,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25个。获云南省2017年农业科技推广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8个品种、4项技术被省级认定为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三是农产品品质明显改善。2018年昆明市13个品牌获评云南“十大名品”,5家企业获评“10强企业”,4家企业获评“20佳创新企业”;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企业143家,产品432个,面积43.2万亩,产值48.76亿元;嵩明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农村改革取得的新进展:(一)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宜良县2017年列为国家级试点,2018年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宜良县探索建立“问题收集排查机制”、“问题会商研判机制”、“问题联动解决机制”“问题督办整改机制”四项工作机制所取得的经验,得到农业农村部的高度肯定,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刊发了名为《坚持问题导向 建立四项机制 宜良县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宜良经验,指出:云南省宜良县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创新工作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建立四项工作机制,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保障。(二)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截止2019年6月,全市完善土地承包合同数量72.08万份,已确权承包方占应确权承包方比例达98.15%;确权(合同)面积585.95万亩,已确权面积占应确权面积比例达99.45%;颁发经营权证书71.68万份,颁证率达99.45%。各县(市)区均达到了省级“已确权面积要达到本地应确权面积的95%”的工作目标要求。

  农民收入再创新辉煌,2018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023亿元,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达962亿元。昆明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95元,增长8.7%,位列全省第一,连续六年保持8%以上增速。相比建国初期的不足60元,增长了200多倍,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实现由基本生存型—温饱生活—小康生活的历史性跨越。

  乡村振兴踏上新征程,十九大以来,昆明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统筹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十九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描绘的一项项具体目标和举措,正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林业局

  新中国建立之前,由于长期战乱、火灾、过度垦伐,昆明市的森林资源倍遭摧残。据1963年发布的第一次全市林木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昆明市森林覆盖率仅为25.04%,活立木蓄积量才1568.8万立方米。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护林育林,植绿护林成效明显。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9月昆明市林业局成立,昆明林业工作步入正轨。到2008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356.89万亩,森林覆盖率45.05%,森林蓄积量3941万立方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林业建设的重视前所未有,林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昆明林业紧跟时代步伐,扎实推进各项林业改革,提升林业发展质量效益,努力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昆明林业事业跨步向前迈进。到2018年底,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564.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57%,森林蓄积量5838万立方米。森林资源与十年前相比,森林面积增长了15%,森林覆盖率增长4.52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增长了48%。与1963年第一次森林资源调查结果相比,森林覆盖率增加24.5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45个百分点。林业为全市建设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经济济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业资源保护成效明显,全市天保区1564.5万亩森林得到有效管护,天然林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已建立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类型的保护地14个面积225万亩,初步形成了分布较合理的保护体系。全市陆生野生动物达到460种。在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次监测到林麝、白腹锦鸡、赤狐等珍稀野生动物活动,观察到的鸟类比保护区设立前多62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种群数量从27只增至58只。自1985年冬天9000只红嘴鸥“偶遇”春城昆明,年复一年,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红嘴鸥已成为昆明的一份子,红嘴鸥大家庭有4万只左右了,观鸥、喂鸥已成为昆明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林业灾害防控能力不断增强,近十年来,全市年均发生森林火灾8.4起,年均受害率仅为0.02‰(森林受害率:森林火灾的受害森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千分比,是森林火灾造成损失的主要指标),火灾发生次数同比下降80%。林业有害生物年平均成灾率仅为0.38‰(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林业有害生物实际成灾面积占现有林和未成林面积的千分比,是林业病虫害造成损失的主要指标),远低于省下达的控制指标4‰以内。全市共保存有古树名木58563株。14个国有林场森林覆盖率平均达到70%,贡献了全市超过5%的森林蓄积量。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恢复,湿地面积达到90.68万公亩,全市认定重要湿地1块、一般湿地8块;一批风景宜人的湿地公园建成相继开放,成为人民群众休闲观景的好去处。

  70年完成造林绿化1091万亩,通过广泛动员,大规模推进造林绿化,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陡坡地治理、廊道面山绿化、 “省市联动·绿化昆明·共建春城”植树活动等国家和省市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天保工程造林育林282万亩、退耕还林及陡坡地治理250.58万亩、“五采区”等面山廊道生态修复9.84万亩。70年共造林绿化1091万亩。2009年,昆明市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了全市生态建设绿化造林的步伐,每年造林育林50万亩以上。2013年,昆明市荣获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国省会城市中,昆明市的森林覆盖率排名第四(杭州66.83%、福州57.26%、长沙54.82%、昆明49.57%)。

  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大力发展特色主导林产业,以产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为核心,推动林产业转型升级。林业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林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2018年产值达到158亿元。形成了以观赏苗木、木制品加工、林下经济、特色经济林为主的主导林业产业。现有苗木基地33.67万亩,产值达48.6亿元,宜良观赏苗木成为全国“五大”苗木基地之一。木制品加工产业发展迅速,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达146家,产品品种达160多种,解决就业4.28万人,初步形成了辐射全省的林产业企业群。建成有一定规模的林产品交易市场4个,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昆明市成为全省最大的林产品集散地和消费市场。发展以林菌、林药、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主要模式的林下经济98万亩,产值19亿元。建有市级森林庄园10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42个。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特色经济林面积达到223万亩,年产量13万吨;121万林农直接受益,人均累计获得收入2170万元。

  林草部门也积极履行扶贫职责,按照“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要求,坚持“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对接、措施优先落实”的原则,对贫困县区在退耕还林、生态护林员、生态效益补偿、生态建设专项工程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通过实施生态补偿、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林业项目助推贫困县脱贫。2016年以来,林业各类生态补偿建设资金累计投入14.25亿元,惠及禄劝、东川、寻甸3县区约378个贫困村、605万户贫困户、23.1万贫困人口,户均增收1615元,有力支持了贫困地区脱贫。

  林草工作将继续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使命,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战略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目标蓝图,回应人民群众“绿水青山”“美丽春城”的迫切企盼,高质量推进昆明林草事业发展,让绿色成为昆明最厚重的底色、最具竞争力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