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建设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

2019-08-15
来源:智慧中国    作者:李玉辉

  8月14日上午,在昆明会堂举行了签约仪式,昆明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合作共建正式签约,昆明人民政府市长王喜良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签署了协议。这标志着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建设正式启动,是昆明市乡村振兴工作的一项创新之举,必将有力推动昆明市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据记者获悉昆明乡村振兴工作以及校地合作共建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的基本情况如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也是做好新时期 “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昆明市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规划引领、重点突出、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8年,全市一二三产结构比4.3:39.1:56.6,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74.84 亿元、一产增加值 229.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2%、6.3%;农产品加工比1.6:1。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4895元,城乡收入比1:2.88,同比增长8.7%,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昆明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动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重践行乡村振兴“七个之路”,扎实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打造打响打好“世界春城花都、中国健康之城、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五大品牌,推进城乡融合共荣一体化发展,努力走在全国乡村振兴前列。

  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聚焦全面建成小康,健全政策体系,补齐发展短板,增强发展活力。力争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22年,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逐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

  昆明市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归为以下四个方面1.规划引领,强化乡村振兴顶层设计。2018年11月,昆明市组建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市乡村振兴办设置规划、产业、生态振兴等10个工作组,对口联系相应市级部门统筹开展各项工作。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乡村振兴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围绕1个战略总体规划、1个空间规划、8个专项工作方案、18个县(市)区、N个乡镇(街道)、X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全面构建“1+1+8+18+N+X”乡村振兴规划体系。

  2.聚焦重点,推动乡村五大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推动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花卉、蔬菜、水果、林木、农产品加工、中药材等九大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加快推进“森林昆明”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49.56%。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公厕建设三大革命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七改三清”工作,全市村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覆盖率100%,建制村、自然村污水设施覆盖率分别为82.74%、60.37%。2018年,昆明市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综合排名全省第一。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我市成为新一轮“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宜良县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以农村基层党建为引领,抓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管理,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及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双带”工程。全市网格化服务管理覆盖率达到100%。全市累计创建市级以上文明镇村144个。建设完成自然村通村公路建设1000公里,建设“五小水利”工程1.4万件,完成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建设33527户,全市农村行政村宽带通达率达100%。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9万人,实现转移收入26.2亿元。4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26%,东川、禄劝、寻甸退出贫困县。

  3.示范带动,探索昆明乡村振兴模式。遵循“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的城乡发展理念,按照先行先试、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工作思路,抓好“十镇百村”工程及乡村振兴综合试点建设。着力围绕乡村振兴18个综合示范点的打造,建设一批富有特色和带动力的乡村振兴综合示范村,通过抓点促面,串点成线,积极探索昆明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4.强化支撑,突出抓好附属配套工作。突出项目支撑,加快推进有机农业示范中心、高原特色优质高端农产品重要集散中心、农产品信息及电子商务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化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国际化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的八大中心建设。突出深化改革,认真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回头看,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加强农村宅基地改革管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2020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突出政策配套,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围绕人、地、钱等要素建立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而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经过友好协商,昆明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落实省校合作具体工作,双方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真诚合作、讲求实效、共谋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深化长期、稳定、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推动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区的建设。双方的合作主要有以下方面: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示要求,探索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建设,推动昆明市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昆明篇章,为云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示范引领;解决乡村振兴存在困难的现实需要,产生重大政策影响,增强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发展动力,助推中国农业大学双一流学校建设。2.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模式创新试验区合作共建,助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合作共建:

  中国农业大学选派著名“三农”专家李小云教授担任昆明市乡村振兴特别顾问,并组建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区专家团队,就乡村振兴重大规划政策、重大目标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的制定实施提供高端智库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建立昆明市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作为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省教授工作站的辐射站点,开展相关乡村振兴重大问题的理论或实践研究,进行田野调查、学术研究、课题研究、培训讲学、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策划设计、智力咨询、论坛沙龙等活动。中国农业大学建立博士生、硕士生乡村振兴实训基地,每年组织博士生、硕士生或志愿者等团队到昆明市开展乡村振兴方面的调研、实习或蹲点研究,为政府、企业提供短期的人才支撑。双方建立乡村振兴政校合作机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联络站,设立“校地联合实习地”,建立“研究院+产业院”的合作模式,开展人才交流培养、互派干部挂职锻炼等,逐步建立健全昆明市与专家学者及其所在院校或研究机构的全面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昆明市乡村振兴,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或所在院校与昆明在智力支持、科技创新、产业项目孵化、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重点引荐或转化与昆明主导产业相契合的科技成果、高端人才团队及项目,优先考虑落户昆明。双方按照重点实验、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思路,实施“一五十百千”创新实验计划,重点实验期计划为2019年至2020年,采用“一+五”模式进行实验探索,即选取1个自然村作为综合实验点,系统实验合作社建立和集体经济发展、乡村产业培育、村政服务、农民就业和培训、城乡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实现路径和具体实践;另外选取5个自然村,分别进行五个单项方面的深度实践探索。分步实施期,计划为2021年至2025年;全面推进期计划为2025年至2035年。试验区建设将按步骤、有组织、有计划地科学实施,双方成立市校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由双方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加强对双方合作的领导协调、规划制定及重大事项的决策。昆明市将加强服务,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合作开花结果早日见成效。3. 下一步拟通过强化实验村集体经济工作、培育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化村级产业、创设“村政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人才驻乡”机制等,推动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区重点实验任务的建设工作。

  此次校地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打造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将发挥“1+1>2”的效应,谱写昆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