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建好文明实践新载体 写好富民增收“大文章”

2019-06-19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安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将“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安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将“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人民网安顺6月19日电(孙远桃)当全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6月18日,安顺市举行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暨“易地扶贫搬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来自全市各部门近200名代表,对该市西秀区、镇宁县、黄果树旅游区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易地扶贫搬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观摩学习,致力通过文明实践新载体,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写好富民增收大文章。

  夯实文明载体 让志愿服务成为每个人的习惯

  制定一套措施,摸清“家底子”;实施两个融合,搭建“舞台子”;完善三级机构,牵住“牛鼻子”;抓好四类试点,树立“红杆子”;丰富五个载体,畅想“好日子”。走进西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会代表立即被该中心构建的“五子工作法”所吸引,大家拿出手机纷纷记录和拍照,学习取经。

  “实践中心的建设需把职责任务明晰化,阵地建设有形化,资源整合优质化,网上网下融合化、志愿服务品牌化。”西秀区相关负责人说,作为贵州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2018年12月,西秀区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传播思想、践行文明、成就梦想为目标,与全国50个试点县同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

  在推进该项工作的过程中,西秀区探索了以“温暖西秀·志愿前行”品牌活动为统领,以区、乡(镇、办)、村(居)三级为单元,以志愿服务活动为基本形式的工作思路,建立起“3+2+N”的工作机制,完好地建立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纽带。目前,全区各乡(镇)、办事处、新型社区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建设了2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68个文明实践站。

  在黄果树旅游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瀑花”志愿服务队的故事感动和温暖了在场的每一位嘉宾。现场,由“天网”系统、景区监控系统、智慧旅游系统、融媒体智慧系统集成的中心调度指挥系统十分炫目。通过“文明实践中心+互联网+大数据”的运行模式,黄果树旅游区实现了各个实践所、站、窗口、电、基地以及30多支志愿服务分队的联通。

  “我们全区干部职工人人都是志愿者,只要有群众或游客需要帮助,我们的志愿者都会及时出现。”现场工作人员表示,通过中心指挥调度系统,整个景区内实现了数据快速收集、内容实时分类、指令发布迅速、任务匹配精准、项目执行有力、考核公正透明,从而更好地为群众和旅客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构建文化体系 让搬迁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上班就在家门口,娃儿上学有车接送,还是现在的日子安逸。”在镇宁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谐美社区的就业扶贫车间,彭贵琴一边在缝纫机上麻利地完成手上的活儿,一边笑着跟记者分享现在的惬意生活。

  彭贵琴原是安顺市镇宁县六马镇红旗村人,由于家庭困难,近年来一直靠打零工维持家用。2018年,彭贵琴全家搬迁到谐美社区景宁小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彭贵琴学了一门缝纫手艺,成为社区就业扶贫车间的一名工人,每个月近3000元的收入也让全家有了生活保障。

  在谐美社区,像彭贵琴这样的人还很多。作为镇宁全县15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该社区目前共入住了1151户4928人,如何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了当地干部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一人一项技能,带富一个家庭。”谐美社区居委会主任徐鹏说,为确保群众迁入后既能安居又能乐业,谐美社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增收致富为目标,按照“因人施培、因岗定培、因产施培”的原则,开展了系列就业培训,并以辖区内的工业园和民族文化产业园以及紧邻的石材产业园为依托,带动了上千名群众就业。同时,社区还创建了以“品、画、染、绣、织、雕”为主题的10个扶贫车间,解决了200余人的就业问题。

  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走进居住着1457户6713名搬迁户的西秀区彩虹社区,工作人员不仅着重解决搬迁群众的工作问题,更为如何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做出努力。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该社区最终决定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龙头,以抓阵地、组队伍、做活动为抓手,有效推动了社区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该社区开展了“迁新居、谢党恩、畅想新生活”“迎中秋、谢党恩、庆团圆”等系列文化活动120场次。同时将先进典型培育引入社区建设,按照季度评选文明楼栋和卫生家庭。此外,社区还全面推进窗口服务24小时坐班值班制度,让搬迁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因地制宜结合 做好守正创新“大文章”

  作为安顺市“生态旅居第一屯”,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颇有成效。在该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不仅展示了大米、烤烟、食用菌、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展品,文化建设和志愿团队建设同样有声有色。

  “要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关键还得因地制宜,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展和规划。”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祥说。在全面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东屯乡以“一条主线抓宣传、一个引领抓实践、一支队伍抓服务、一个自治抓发动、一个阵地抓常态、一个特色抓乡愁”的“六个一”工作机制为引领,组建了宣传宣讲、文化文艺、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义务保洁、法律保障等七支志愿者队伍推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

  不过,推进过程中并非千篇一律。以东屯乡西屯村为例,该村就在“六个一”机制下,结合当地汪公精神和家风组训,提炼了“五个心”(汪公文化深得人心、核心价值时时走心、文明实践事事上心、中华美德处处留心、家风组训牢记在心)工作法,并以此为引领,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

  “安顺的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需要继续努力。”会议当天,安顺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张本强表示,未来,相关部门要继续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强化思想引领,把握目标方向,加强工作联动,保持常态长效做实做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同时,坚持示范带动,注重文化传承,提升农民素质,在全社会营造文明志愿服务实践的浓厚氛围,教育引导群众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助推文明实践活动实现网上网下同频共振。

  同时,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的关键、“能致富”的基础,要将易地扶贫搬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融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中抓实抓好,不断推进安置点公共文化建设,通过建立评选机制,加强安置点文明社区创建和法制教育,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循序渐进推动市民意识的培育和养成,让安置点群众更好更快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此外,也要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把民族特色手工艺保留好,民族文化节日活动举办好,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进而实现暖民心、聚人气、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