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七、腊八这两天,沈阳气温连创入冬以来新低,夜晚最低气温-27℃,白天最高气温-20℃左右。
但是,严寒阻挡不住慈善的脚步。1月24日(农历腊月初八),辽宁省慈善总会携手沈阳慈恩寺举办了首届万名群众品尝腊八粥爱心慈善公益活动。
当天,天刚蒙蒙亮十余台汽车装载着腊八粥送到不同地区的养老院,2800多位在敬老院安度晚年的长者,感受到了他们的善意与热度。老人们在各自的养老院,吃上了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早餐。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清道光皇帝为此还专门写过一首《腊八粥》的诗,诗中写道:“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布施一万份腊八粥,除了有温暖沈阳人民、共同缔造幸福沈阳之情,更有提振中华文明、倡导传统文化之意。”慈恩寺住持释盖忠法师介绍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是中国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风俗。故事来自于牧牛女供养乳糜的典故,后来中国的佛教弟子乃起而效之,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以五谷及诸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在这个冰冷的腊八节清晨,1500多位环卫工人,都亲身感受到了慈善总会和慈恩寺腊八粥的温暖。
在慈恩寺, 提前作好准备的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和慈恩寺的法师、居士及义工等冒着严寒,为来自省内的6600多位各族群众,奉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精心熬制的腊八粥。
为了这一碗温暖馨香的腊八粥,从腊月初七的晚上,慈恩寺全体僧众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腊月初八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
“一碗粥,暖心。奉献者,用心。”全程参与慈恩寺腊八节施粥活动的辽宁省慈善总会副会长张洪杰指出,一碗腊八粥的背后,是多少人辛勤的付出,从备料到制作到装碗配送,都需要精心的准备。
辽宁省慈善总会执行会长韩奎勇到社会福利机构慰问
万碗腊八粥,慈惠大沈阳活动拉开了今年辽宁省慈善总会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幕。辽宁省慈善总会将在2018年充分利用公益慈善组织的业务优势、品牌资源优势、机制优势、队伍优势,推动发展智慧慈善、扶贫惠民等社会事业。将慈善组织的公益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建立具有慈善特点的慈善养老管理服务体系;建立慈善养老保姆式培训教育服务体系;建立慈善惠民用品经营服务体系。组建辽宁省慈善养老中心、慈善文化艺术中心、慈善用品经营中心和慈善养老保姆培训学校等,为全省慈善事业注入生机和活力。把善心善意变成善举善行的具体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图片由辽宁省慈善总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