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横山区“玉米增密度提单产”百亩示范田突破“吨产”大关

2025-11-21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刘明庆

  近日,榆林市横山区山旱地玉米百亩示范田测产结果正式出炉,全区布局的11个示范点全部跨越“吨产田”(亩产1000公斤)门槛,以波罗镇孟和家庭农场百亩示范田1308公斤/亩的超高产成绩创下陕北旱作农业玉米单产新纪录。这一突破性成就,不仅颠覆了“陕北旱作农业低产低效”的传统认知,更构建起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旱作农业高产技术体系,标志着横山区在探索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里程碑式步伐。    

  权威测产:全程规范筑牢数据公信力  

  高产数据的背后,是科学严谨的测产流程保驾护航。2025年10月31日,由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牵头,联合横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建的专家测产组,对各示范田开展现场验收。测产工作严格遵循农业农村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在每个百亩示范方内,按照“随机抽样、均匀分布”原则选取6个代表性样点,每个样点实收面积达0.1亩,累计实收测产面积0.6亩。 为确保数据精准,测产组采用国家认定的PM-8188型谷物籽粒水分测定仪对籽粒含水量进行测定,同时通过电子秤精准称重等流程,最终核算出标准含水量下的亩产数据,并且做到每个环节都有记录、可追溯,确保让高产数据更具公信力,为技术推广提供了权威依据。 

  技术集成:逆境突围的“横山密码”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份高产答卷是在极端不利气候条件下完成的。2025年玉米生育期内,横山区先后遭遇“前期干旱缺墒、中期高温大风+强降雨、后期阴雨寡照”的三重气候挑战,尤其是7月中旬的强对流天气,对玉米授粉和抗倒性提出严峻考验。示范田之所以能逆境突围,核心在于一套精准集成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品种是基础,密度是关键,管理是保障。”横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郭宏强道出高产核心逻辑。在品种选择上,示范田精准选用耐密型优良品种先玉1483,其株型紧凑、抗逆性强、结实率高的特性,为高产奠定遗传基础;播种环节创新采用高性能气吸精量铺毛管一体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铺管、覆土等工序,既保证播种精度,又为后续节水灌溉埋下“伏笔”;密度调控上,将传统种植密度从4500株/亩提升至6600株/亩,通过合理密植挖掘群体增产潜力。 配套技术的协同发力更显成效:滴水齐苗技术通过精准滴灌,确保出苗均匀度达95%以上;化控防倒措施,科学调控植株生长发育,确保高密度条件下群体的抗倒伏能力;水肥精准调控技术根据玉米拔节、孕穗、灌浆等关键生育期需求,定制“水肥套餐”,资源利用率有效提升;加之“一喷多促”技术和植保绿色防控体系的集成应用,实现了病虫害综合防治与植株健康管理的协同推进,为作物创造了更加安全健康的生长环境。 

  示范引领:旱作农业的“横山样本”  

  11个示范点的集群突破,不仅刷新了陕北旱作玉米单产纪录,更形成了可复制的“横山经验”。测产专家组一致认为,横山区通过品种优选、密度提升、水肥精准调控等技术集成,构建起山旱地玉米亩产1100公斤以上的高产技术模式,为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粮食产能提升提供了宝贵样板。随着这一技术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横山区的农业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