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眉县霸王河渡槽 跨越时空的水利丰碑成为新时代的生动“精神课堂”

2025-10-20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鲁鹏飞

  没有高科技机械,仅靠三台吊车和人拉肩扛却建起了西北最长石质渡槽。历经40余年,宝鸡眉县霸王河渡槽仍滋养着16万亩农田。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这座宏伟建筑,是当年人民群众以钢铁意志和集体力量凿山引水、战天斗地的光辉见证。它不仅润泽了万亩良田,更深植了“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敢于争先、自觉奉献”的渡槽精神,成为融入这片土地血脉的宝贵财富。如今,这座承载着“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精神的水利丰碑,转身成为眉县霸王河渡槽教育基地,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水利建设史、传承奋斗精神的生动“精神课堂”。

  

  跨越时空的水利丰碑从滋养农田到滋养精神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中平原持续干旱。1972年,伏旱更是长达38天,赤地千里,渭河断流,眉县及周边地区近两百万人面临严峻缺水困境。1977年10月,在大兴水利的热潮和粮食增产的需求中,石头河水库及其配套工程破土动工。

  工程初期,缺专才、资金紧、设备少等困难迎面而来。上万名党员骨干和技术团队带领广大群众,历时8年建起一座1566米长、平均高度20米的石质渡槽,该渡槽成为目前西北地区最长的渡槽。

  40多年来,眉县等县16万亩农田因这一水利工程而五谷丰登。西安、咸阳、杨凌等地数十座城镇也得其润泽。

  巧妙地将文化内涵植入乡村肌理,通过精心设计的墙绘、展陈,让红色文化、法治思想与渡槽精神、乡村风貌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了“让历史说话,让文化浸润”。

  如今,这个集党性教育、精神传承、法治宣传与美丽乡村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它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生动的实景课堂。眉县营头镇将持续深化基地的内涵建设,不断拓展其教育功能和社会效益。在渡槽精神的激励下,营头镇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编辑 王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