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去的是身子 暖起来的是民心——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镇“每周察民情办实事”活动掠影

2025-10-11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姚奇 王根平

  仲夏五月,夜幕降临,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镇崔家沟村的一百多盏新装路灯渐次亮起,柔和的光晕不仅照亮了晚归农人的脚步,也点亮了他们脸上的笑容。“以前晚上黑漆漆的,出门都得摸黑。前阵子镇村干部来走访,我们刚提了这事儿,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这缕缕灯光,照亮的不仅是回家的路,更映照出金锁关镇“领导干部每周察民情办实事”活动中,那份浸润于点滴变化的为民初心。

  11

  从“等诉求”到“找问题”,让民生工作走在前面。

  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零距离”接触,金锁关镇推动党员干部变“被动接访”为“主动走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声。

  为确保“每周察民情”不流于形式、“办实事”能落到实处,一本详实的“民情实事台账”成为关键抓手。金锁关镇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要求干部把走访收集到的问题,不论大小,一律登记入册。谁走访的、什么问题、如何处理、结果如何,都白纸黑字记录在案,做到件件有跟踪、事事有回音。”群众反映的诉求,就这样从“耳边风”变成了“纸上令”,推动干部主动作为、限时办结。截至目前,全镇干部已办实事180余件,累计走访入户率达100%。这百分百的背后,不仅是任务的完成,更是责任与担当覆盖每家每户的真实写照。

  2

  台账记录的是厚度,实事彰显的是温度。

  群众反映的问题,既有关系生产发展的“大事”,也有关系日常生活的“急事”。

  今年三月春耕在即,纸坊村的灌溉水渠淤塞严重,走访干部记录上报后,村委会迅速组织党员群众清理了约200米水渠,汩汩清泉顺畅流入农田,也滋润了农户的心田。同样迎来畅通的,还有背塔村水海子组的通组道路。此前因运输玉米的重车碾压,路面破损严重,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活动中,这一问题被列为“紧急事项”,一支由党员干部和群众组成的队伍迅速完成路面维护,让“烦心路”变回“顺心路”。

  如果说路畅渠通是发展之基,那么对“一老一小”及特殊群体的关怀,则最能体现一座小镇的温情。在石头坡社区和金锁关社区,每周固定一天的“暖心膳食”养老助餐活动总是准时飘香。社区书记带头,工作人员齐上阵,化身“大厨”和“服务员”,为老人们准备可口饭菜。“孩子们不在身边,自己做饭总是凑合。现在好了,每周都能吃上热乎饭,心里暖暖的!”一位独居老人感慨道。温暖还在继续传递:石头坡社区和窑洞社区联系理发志愿者开展公益理发,并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服务;新街社区走访干部了解到部分退役军人就医不便,主动联系社区卫生院为他们量身定制公益体检,让这些曾保家卫国的老兵感受到社会的尊崇与组织的关怀。

  3

  于细微处见真章,在长效中润民心。

  一桩桩实事的落地,犹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变着金锁关镇的干群关系与治理生态。

  “现在,我们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的时候多了,群众愿意跟我们说心里话了,工作自然也更好开展了。”一位年轻干部的感受,道出了作风之变。通过主动走访,一大批像道路破损、水渠淤塞这样的“老大难”问题得以及时发现;许多邻里纠纷被化解在萌芽状态。这种从“治理”到“服务”的深度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金锁关镇的“每周察民情办实事”活动,已从一项工作机制,内化为这座小镇最温暖的底色。展望未来,金锁关镇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情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