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雷教授解码家教的时代密码

2025-04-0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塑造个人品德、培养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周易》“正家而天下定”的古老智慧,到当代“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时代回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亦是破解现代性困境的关键密钥。

  一、从“家”与“冢”一点之差探寻家庭建设的重要意义

  “家”与“冢”,一字之差,一点之间,却分属两个世界:前者为生命的栖居,后者为死亡的终结。这一“点”之高低,恰如家庭建设中标准的高下、责任的轻重、教育的厚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委“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家仔细看一看‘家’和‘冢’这两个字,它们很像,区别就在于那个‘点’摆在什么位置。这就像家庭建设一样,对家属子女要求高一点才能成为幸福之家,低一点就可能葬送一个好家庭。”这不仅是语言的比喻,更是伦理的警钟。

  在这一意义上,“高一点”的不仅是行为标准,更是价值坐标与文化视野。家庭建设并非仅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管理,更是道德自律、情感共鸣与社会参与的整合机制。家庭不是静止的存在体,而是不断建构的生成体。现代家庭建设的根本,在于通过制度化、情感化与文化化手段,维系家庭结构的稳定性与功能的延展性。一个有规范、有敬畏、有温度的家庭,是培育德性人格与社会责任的第一课堂。

  二、从“内”与“外”的修养中领悟家教内涵的深远影响

  家庭教育是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双向淬炼。“内”者,心灵之根,德性之源也。它包含着文化认知的深化、审美情趣的养成、道德理想的确立。家庭是个体认知世界与内省生命的第一个镜像,父母的一言一行构成孩子精神宇宙的最初地平线。“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德本体的树立,正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家教的意义,首先在于培养“立德”的人格结构,使之在社会剧变中依然持守正道,不随波逐流。

  “外”者,行为之式,教化之迹也。优秀的家庭教育并不止于理念的灌输,而应在生活细节中外化为习惯、规训与行为方式。在现实操作层面,父母的为人处世、情绪管理、对公序良俗的态度,都是孩子日常模仿与自我建构的重要模板。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正体现出教育是身体力行的伦理实践。

  三、从“古”与“今”的传承中感受家风建设的时代担当

  家风,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家庭文化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它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历史逻辑,更是一种精神担当。古人重家风,不为虚礼,而为德本。家风所承载的,是穿越时代变迁的价值信念与代际责任。

  从《诫子书》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到《颜氏家训》中“养志以道,养德以仁”,再到曾国藩“勤、俭、诚、敬”之训,无不彰显出家风作为一种规范性权力的道德能量。这些看似“家常”的训诫,实则以血脉相承的方式,将国家意识与社会理性悄然嵌入个体人格之中,实现了德性社会的底层塑形。

  在新时代,家风的内涵不仅仅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更应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滋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孙雷教授在“第四届中国北方家庭教育文化节”上作“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主题讲座

  四、从“知”与“行”的统一中共筑未来家庭教育新生态

  家庭教育的未来,需要在“知”与“行”的统一中不断探索和发展。“知”是理论指导,是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家长和教育者应当具备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认知。而“行”则是理论的落实,是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来实现教育目标。“知行合一”,既是家庭教育的方法论,也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哲学高度。王阳明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仅是修身之道,更是教育之法。

  未来的家庭教育新生态,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协同合作。在这一新生态中,家庭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形式,承担着塑造孩子道德品格和社会责任感的核心任务。学校则提供了专业的知识教育和文化熏陶,社会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三者的有机结合,共同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未来的家庭教育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知”与“行”的统一,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交织中,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家庭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孩子的情感培养、品德塑造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孙雷教授的家训”为人仁义,处事明理;从政勤勉,经商厚道;治学严谨,子嗣守敬;持家和睦,亲友互助;家国至上,行稳致远。

  解码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时代密码”,本质上是一场现代文明进步的再启蒙。从一点一画的斟酌到内外兼修的淬炼,从古今智慧的贯通到知行合一的实践,每个家庭都是文明长河中的一滴水,既折射着五千年家国同构的文化光谱,亦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今日之中国,既需要深植《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敬畏,亦需熔铸“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胆魄。唯有让家庭成为德行涵养的沃土、让家教化作启迪心智的星火、让家风凝为穿越时空的精神缆绳,方能以万家灯火照亮民族复兴的浩荡征程。这,正是解码家庭建设时代命题的终极答案——在传承与革新中,书写属于中国人的“家国新叙事”。

  作者简介

  孙雷,东北大学原副校长、现任东北大学东亚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方向研究。曾任中国共青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兼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专家、教育部新文科教育研究专家、辽宁省家庭教育学会会长等多个学术职务。

  近年来,在《新华文摘》《中国高等教育》《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东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及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纸刊物上发表文章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省部级教改项目等6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四佳人物“最佳写书人”、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一等奖、获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