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经过十年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品牌工程,中欧班列的开行和运营,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对外开放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自2011年3月,我国第一列中欧班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开出以来,截至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已超过7.3万列,发送货物690万标准箱。超过100个国内出发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6个城市,基本形成对亚欧地区全覆盖的交通物流网络,有效打通了跨国贸易的堵点,激活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为世界经贸往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与欧盟贸易额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意味着中欧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超过160万美元。一列列奔驰不息的中欧班列无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加速器”作用。中欧班列的开行还催生了许多新的物流、工业、商贸中心和产业园区,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做出重要贡献,也为沿线民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今年恰逢中欧班列长安号开通十周年。从初期的每周1列到现在的日均14.5列,开行10年来,中欧班列长安号不断跑出“加速度”、实现新突破。截至今年6月30日,中欧班列长安号累计开行18641列,占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总量的1/4,成为全国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为加快陕西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强劲的运能保障。
乘着中国—中亚峰会东风,中欧班列长安号正开足马力,在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道路上跑得更快更稳更远。今年1月至7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3045列,较去年同期增长37.3%,运送货物总重27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7.7%,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目前,中欧班列长安号共计开通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国际通道17条,覆盖欧亚大陆全境45个国家和地区,向南开行了中老、中越铁路班列,东西向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与南北向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西安实现了集结交汇、深度融合。西安联合国内省市开通了20条“+西欧”集结线路,货源地覆盖29个省市,实现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晋陕豫黄河三角洲等地的互联互通。随着一批港口功能区项目加速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如今的西安已成为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四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其中,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每天平均1小时40分钟就有一趟中欧班列在西安国际港站开出或抵达。由航空、铁路、陆海联运、空铁联运形成的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贸易大通道,持续释放出强劲“西引力”,助力西安将开放优势加速转变为发展胜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西安市进出口总值1815.11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37.8%,占进出口总值的31%。目前,陕西有超过300家企业通过长安号进出口货物,深度参与国际经贸往来和产能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国声智库和中国商业史学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长期关注、支持和服务中欧班列长安号、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西安国际港务区高质量发展,将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成立课题组,输出高水平智力成果,搭建沟通交流合作与资源链接整合平台,赋能中欧班列及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北京国声丝路国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先后承办丝绸之路智库峰会、“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投资发展论坛、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论坛、西部绿色生态发展论坛等活动,支持丝绸之路网平台建设,与西安国际港务区陆港集团联合发起“一带一路”长安号国际合作联盟。该联盟以西安为中心,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机构、商业协会、智库平台、跨国企业、知名院校为共建主体,立足西安港,围绕长安号整合国际资源,打造项目对接、资讯沟通、交流创新的桥梁和纽带,提供资源共享、行业研讨相结合的服务,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企商智互联互动的务实合作平台。
作为国声智库研究课题成果转化综合服务机构,北京国声丝路国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平台的智力资源,汇聚专业人才,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应用转化,提升科技赋能效力,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实施链式创新,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重点产业链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支持高质量建设临港产业园,打造共生共赢的现代临港产业生态圈,服务西安港形成面向“一带一路”的现代产业体系,助力西安国际港务区构建港贸、港产、港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推动陕西外向型经济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作者:张永会 国声智库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