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缘太行——吴东林

2022-04-29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崔燕军

  吴东林 ,青年艺术家、独立学者、自由撰稿人  、设计师;现居深圳,毕业于湖北美院,进修于清华美院山水专业、中央美院山水专业。曾在多地举办过个展、联展,为多家艺术网站、机构推荐青年画家。自幼热衷艺事,现以艺术创作为职业。多年间足迹遍及国内胜迹及东南亚諸国,辛苦勤力转益多师。多年笔耕不辍,游学四方。

  初缘太行

  文画|吴东林

  95年暑假时间,我第一次出省,从孝感到山西晋城走亲戚,路上需要在郑州转火车。那天到了郑州火车站,因转下趟火车等待时间比较长,就信步走进火车站二七广场边的新华书店,翻阅美术书法类书籍。我看到了荣宝斋出版的贾又福画谱,画的太行山。明月山乡,大岳惊雷,很是震撼,第一次感到原来中国山水画还可以画成这样的样子。后来坐上火车,由新乡掉头往西,很快进入一片大山区,山似负手昂首巨人,一排排一行行。我突然想起贾又福先生的画,断定眼前看到的山一定是太行山了。

  由此,许多年,我也经常深入到太行山区。太行山分为南太行,主要在河南;北太行主要指河北部分的;西太行就是指在山西境内的。

  热爱中国画,尤其热爱画山水,常用泼墨画法与积墨画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表达画面。

  中国画最重要的表达语言就是笔墨,墨是最重要的媒介材料,黄宾虹先生归纳提出的浓、淡、破、泼、渍、焦、宿七种墨法,全部用墨色来画,以用笔,用墨的技法为技巧。“泼与积”分别是黄宾虹七种墨法之一。

  

  在古代中国画画法中,泼墨的创作,其实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那种放旷放达、不拘于形式,追求浪漫、向往自由的艺术精神。泼墨画法是中国美术里的一项独有的绘画创作技巧。据考证,中国泼墨山水画的鼻祖是唐代,被后世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画家王维,其最擅长用泼墨法来画梅花。与王维同时期还有王洽,他是将泼墨艺术展现于癫狂之感的代表,他的泼墨画作一挥而就、自由豪放,是泼墨画法的巅峰。《唐代名画录》中“王洽以墨泼绢素,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水、随心应手,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助,俯视不见其墨迹。”近代张大千更是将泼墨技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泼墨法就是用笔蘸墨混合大量的水在宣纸上顺势画出,对画面有大概构思而不起稿直接大笔画出,利用水与墨在纸上相互氤氲冲撞而产生出天趣勃发,观之“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

  只用泼墨画山水,画面会有种比较单薄的感觉,在泼墨的基础上,融进去积墨会显得更加浑厚,更加有体积感、分量感,使语言更加丰富,取得苍劲浑厚的效果。积墨法是传统技法,是中国山水画一直以来的主要用墨手段,是用墨由淡而浓、逐渐加深的画法。积墨在山水画领域尤为重要,此法在古人那里已经尝试并且运用到山水画中,但是没有发挥到极致。如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技法理论:“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 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也有:“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 后来到明末清初“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才将积墨法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他的山水画很明显地体现了积墨法的审美特征。积墨画法至当代黄宾虹、李可染而集大成,进一步升华了,更加完备和系统化。黄、李积墨法的运用,登峰造极,使古老的中国画积墨法有了传统继承与创造发展,为中国画的技法语言宝库增添了新的珍贵遗产。积墨画法的关键是,从淡墨开始,慢慢加深,“层层叠加”,强调干笔,干笔慢慢加皴,以皴代染,最后慢慢达到想要的理想效果,贾又福先生经常说,千万不要一着急就染。积墨特别强调要见笔,笔笔生发,笔笔分离又相关连呼应,强调书写性。每积加一遍都会增加一个层次,越加笔墨层次越丰富,越加画面越浑厚。另外积墨不是在原来的笔迹上重复,而是笔笔错开,用笔上相当于传统所谓“如担夫争道”。如果不注意重复多了就会造成画面的滞、板、腻,不虚灵;若笔笔错开,画面就是透的,不管积复加多少遍也还可是继续深入画下去的。龚半千、宾翁他们就是一张画永远可以往下画,一张画,画画放放,画完了几月,半年,甚至很多年后看看意犹未尽又加加画画

  我画画往往是先泼后积,先泼墨可以得到意外的启发,再积墨,便于深入塑造。每个画画的人都会有自己在长期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习惯方法、思想认识,都是值得交流学习的。但“法无定法”,适合这个的方法也不见得就适合那个,人的心境也在不断变化,这时感觉好的或许在下个时间段就变了。有时一种理论相对于另一种想法,可能就是悖论。把方法说的过于唯一固定,有时真是误人误己,这一点,真应该向佛陀学习,他提供有八万四千法门,大众照着其中任何一门做,都可以成佛。

  许多年过去了,写写画画于我一直没有放下,大概都是那次走过太行,感受到了一种说不清的好奇,冲不淡的缱绻。当我与笔墨为伴图写大山时,心就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