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连续三年滚动实施重大研发拉动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80亿元

2021-04-02
来源:智慧中国辽宁中心    作者:张 丽

  微信图片_20210402093741

  新闻发布会现场

  4月1日,沈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沈阳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玉福表示,“十三五”以来,沈阳市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丰硕,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沈阳振兴发展的动力加速提升,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沈阳市近年来始终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为沈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创新支撑力、驱动力、引领力。打造“创新沈阳”已成为全市上下的一致行动。

  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全面深化科技制度创新

  自2017年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以来,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7个文件,为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建章立制。

  围绕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等短板,制定了科技型企业培育等26项政策措施。试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探索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沈阳化工大学“三定向”订单式成果转化模式等4项改革举措入选国家“全创改”推广清单。

  与重点高校、“大院大所”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形成地方与中央、省属创新资源深度融合新模式。

  构建规划了总面积达195平方公里的自创区,形成“一区多园”空间格局,实施自创区“三年行动计划”,IC装备、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民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达到79%、高端装备制造业收入占比达到76%,高新区全国排名由2017年的第44位晋升到第36位。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连续三年滚动实施重大研发、重大转化项目“双百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累计支持项目442项,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3.75亿元,拉动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80亿元,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实现智能工业机器人、金属增材制造技术、无人机飞控技术、高温合金材料、轴承钢等902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生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创新产品,AGT-110 重型燃机总装下线,130万吨裂解气压缩机组试车成功,新型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应用“天问一号”火星车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奋斗者”号创造万米深潜新纪录。

  近3年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资金30.4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1项、省科技奖励318项,其中,2020年初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共有14个项目获奖、同比增长75%、占全省74%。

  快速组织实施市级25项、省级26项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专项,覆盖可诊、可治、可防、可控、可溯环节,完善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创新供给。

  持续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中科大机器人学院和材料学院、中航发燃气轮机公司、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落地建设,为打造“先进材料+智能制造”国家创新高地提供坚实支撑。截至2020年底,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167个,其中重点实验室337个;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2个;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80个;企业技术中心331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7个。

  围绕产业链布置创新链,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强化科技创新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布局衔接,以信息技术推进制造方式、产品、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加快轨道交通装备、压缩机、盾构机等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批大国重器实现突破。制定了《沈阳市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实施先进材料等12个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行动,推动新兴和特色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由2015年的59.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8.9亿元,增幅达到16.39%。构建完善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559家,是2018年建立统计指标之初的3.2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60家,是2015年416家的6.2倍,连续保高速增长;省雏鹰企业达到776家;省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88家。科技型企业群体逐渐成为壮大新动能的生力军。

  组建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着力强化源头创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创新能力。制定《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意见》,“以研发为产业、以成果为产品”的新型研发机构从无到有,截至2020年底已达32家,涵盖了新能源、智能装备、生物技术等17个产业领域。

  市场化配置技术要素,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布局了东北大学与和平区等6个校地共建成果转化基地。推动高校院所209个项目在沈转化,一批青年科学家创业办企,催生了东博热工、国科金能、无距科技、上博智像等科技型企业。

  召开两届全市科技成果对接会,构建“产学研金介”全要素参与的成果转化平台。每年开展“专家企业行”等对接活动30场以上,组织专业领域对接活动超过100场,形成常态化成果对接机制。

  2020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303.93亿元,占全省成交额47%,比2015年增长99.4%。

  高标准建设东北科技大市场,全链条系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打造东北地区技术转移生态圈。组建沈阳市技术转移协会,全市各类技术转移机构达到68家,技术经纪人近600人。建立了沈阳产业技术创新大联盟,推动全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实质性合作。

  建设了汇集327家服务机构、2540台(套)科研仪器的沈阳科技条件平台,实现了科研设施共享、科技人才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站式服务,完成技术服务交易额1.15亿元。

  打造双创“升级版”,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组建双创孵化联盟,开展百家双创载体提标升级行动,双创载体数量从2017年的106家增加到212家,其中“国家级”双创载体39家;孵化面积从296万平方米增加到560万平方米。引进了北京双创街、清华启迪、中关村信息谷、南京苏青创新工场等国内优质创新资源在我市建设双创机构近20家,围绕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培育了一批专业化双创载体。探索形成“双创+骨干企业、+产业园区、+产业链、+楼宇、+平台”等建设模式。举办沈阳智创师创新创业大赛、失控大创赛等全国性赛事,打造“盛菁汇”等活动品牌。

  组织举办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眼科大会、材料科学国际发展趋势论坛、国际机器人智创师大赛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论坛30余场,吸引诺奖得主、中外院士等400余名高端专家学者来沈交流合作,促成世界腐蚀组织、中国中东欧眼产业创新协会等7个国际协会学会落户沈阳,提升了我市相关领域研发水平和创新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