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5日是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让我们围绕放射医学和核医学谈一谈医疗X线辐射和核辐射安全问题。
很多人谈起拍X光片、做CT检查,就会想到辐射,唯恐避之不及,提起陌生的核医学,看到“核”字,更是顿觉恐怖,马上就会联想到原子核投放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和核电站泄露事故等,这种对辐射的恐慌以及谈核色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任何抛开剂量谈辐射伤害和核伤害就是耍流氓。放射医学和核医学利用微乎其微的X射线和核射线来诊断和治疗疾病,以明确疾病性质、延长患者生命、改善生存质量。人们不应把医疗辐射剂量与核战发生情形下的辐射剂量混淆,就如同不能将为治病而施行的手术与斗殴中所致的外伤混同讨论。只要受检者因该项检查而获益,该检查中所施用的医疗级别辐射剂量就是适宜的,并不可怕。
放射检查是现代医学最重要的医学检查技术之一,它利用X线穿透人体进行计算机成像,重建各种图像供医生诊断。DR检查中,一次胸部后前位和侧位检查所致受检者有效剂量分别为0.060 和0.111mSv。CT检查中,头部、胸部、腹部一次检查所致受检者有效剂量分别为1.33、5.75和7.31 mSv。DR检查和CT检查的辐射都是远远低于辐射确定性效应100mSv的剂量限制,是安全的,对人的影响也是在可控范围之内。医疗辐射像一阵风,吹完它就走。DR、CT辐射不会粘在你身上,也不会传染给任何人。合理利用医疗辐射,根据适应症,合理选择检查,能帮助我们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疾病。过分渲染射线危害将又是一场灾难。
不少人拟行核医学检查时,听到“核”这个字,第一反应就是恐惧,甚至拒绝做检查。真有那么可怕吗?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核医学检查的工作原理。
核医学是将放射性核素与药物相连,核素就像萤火虫的尾巴会发光一样,可以被仪器捕捉到,从而显示出药品的运动轨迹。像装了GPS一样的药品可以清晰的告诉我们,身体哪个地方出问题了。所以核医学开展的项目都会用到核素,如果没有放射性核素,就无法完成核医学的检查及治疗。我们靠的也是核素的放射性来诊断与治疗疾病。比如我们分子影像诊断就是靠采集不同组织吸收放射性核素数量来判断疾病的良恶性,良性的吸收少或是不吸收,表现在影像上就是低代谢;恶性组织吸收放射性核素多,表现在影像上就是高代谢。治疗也是靠病变组织吸收放射性核素,导致放射性核素聚集,从而利用核素放射性损伤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核医学检查中大多数器官所受到的有效剂量均较低,且检查剂量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常见的核医学检查如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甲状腺显像、甲状旁腺显像等平均辐射剂量约为1.5-6.6mSv。在骨扫描及PET/CT检查中,放射性核素用量也控制在5-20 mSv,相对量多一些,但是大部分都经过尿液很快排泄掉,加上半衰期的自然衰变,产生的有效剂量当量较低,4-12mSv不等。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的指导性策略指出,当有效剂量小于100mSv时,可能造成的癌症发生风险很低。
每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的半衰期,比如F18半衰期只有109分钟,用药后很快就衰变掉了。研究证实,患者对周围环境的辐射测量值只有在注射显像剂后0.5小时和0.5米内较高,而1小时后和距离1米以上的测量值迅速降低。患者注入显像剂后大量饮水,相当一部分显像剂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单次核医学检查可能造成的辐射风险远低于许多受检者的想象。综上,受检者以诊治疾病为目的进行的各项核医学检查对于受检者是安全的,有辐射但不会对患者造成辐射危害。
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陈少贤副主任医师
介绍:医学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持续发展导致设备不断升级换代,放射性药物不断革新,扫描方案和参数不断优化,且医生会根据受检者的具体情况评估落实实践的正当性,权衡检查的受益与可能的潜在风险,所以患者实际接受的辐射剂量还在进一步降低。以分子影像为代表的成像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分期、预后判断及疗效观察等。我们应该科学、理性地看待所谓的“X线辐射”和“核辐射”问题,清除对有辐射的医疗检查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合理利用好医疗检查为人类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