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办实事 情系群众暖人心

——记江苏省东海县桃林镇各庄村支部书记张华2021-01-18
来源:中国食品报融媒体    

  【中国食品报融媒体】(本报记者 张继敏)连日来,穿行在桃林镇各庄村,听到最多的是群众对村支部书记张华的点赞,看到最多的是群众脸上满意的笑容。如今,群众反映的一件件难事、揪心事得到有效解决,张华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情系贫困群众,尽心尽力办实事,以高度责任心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成为了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江苏东海县桃林镇各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省级经济贫困村:村子穷、村容乱、矛盾多、上访多。可最近短短几年时间,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七纵三横水泥路玉带般飘落在村里;田野里100栋日光温室大棚整齐划一,客商车辆运送蔬菜川流不息;千亩果园里梨树、桃树枝头硕果累累……

  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

  出生于1973年的张华,2014年被桃林镇党委任命为村支书。当年的各庄村是“十三五”期间省里确定的经济薄弱村,也是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上访村。大部分人口都靠外出打工谋生。村里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107户228人,其中一般贫困户58户126人,低保户43户96人,五保户6户6人。村里工作难以开展,村支两委开会很难到齐,党员大会、群众大会也开不起来,各项工作任务都是镇里倒数……

  

  东海县桃林镇各庄村支部书记张华

  “要干,就尽自己能力为村里乡亲办点实事!”怀着朴实的想法,面对重重困难,刚过不惑之年的张华挑起了各庄村支部书记这副重担。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张华不急着“点火放炮”,而是走群众路线了解村情,兜实底数。他走访老党员、老支书、老村民等等,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走访致富能手学习经验,走访贫困户听取诉求和愿望,然后与驻村的第一书记深入探讨。他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顺利开展工作,必须依靠村支两委、依靠大家的智慧。于是他下定决心改建村支两委。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农村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前沿阵地。张华硬是凭着一股拼劲、韧劲、认真劲,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村支两委改建成一个敢于作为、善于服务、懂技术、会管理、团结协作的战斗堡垒。把原来的“老旧火车”建设成一个“动车组”,赢得了民心,更为村民致富奔小康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科学谋划发展,建成设施蔬菜产业园区

  张华知道,群众最盼的是办实事,帮助他们致富。只有群众富了,才能促进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发展。他先是聘请了东海水晶石设计院对蔬菜产业园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建设温室大棚100栋。蓝图绘就,怎样才能变成现实?张华又向上级部门争取到财政部资金200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40万元,解决了温室大棚及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帮扶工作队又协调到85万元资金,保障了交通、供电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指导农户蔬菜种植

  说干就干,在设计者和技术员的指挥下,张华带领村里老少爷们儿出力流汗,加班加点,不辞辛苦搞建设。很快,一个个蔬菜大棚就建了起来,100栋温室蔬菜大棚在村北的田野里拔地而起。其中10栋为村集体领办,90栋由农户自主经营。扶持资金建设的10栋大棚作为村集体资产,种植户以租赁形式使用,租金作为村集体收益。

  为了充分发挥扶贫大棚的作用,首先满足贫困户租赁使用。但是由于缺乏种植经验,没有人敢承包。于是村支两委又积极调动种植能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种植能手张成率先承包了2个大棚种植西红柿,一年就有了10多万元的收入。村民们看到张成依靠种植大棚西红柿致富后,都纷纷要求种植大棚西红柿,张成也毫不保留地将所有技术全部传授给村民。在他的鼓励、帮扶、支持下,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大棚不但实现了特色产业规模经营,也使村里的贫困户走进蔬菜产业园,当上了农业工人,产业园已成为解决农民就业的平台和四季创收的基地。老党员种植示范户张志平说:“我种植的菊花现在每株能卖到一块钱,一个大棚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

  培植产业链条,规模种植带动全员致富

  种植蔬菜的多了,产量高了,经营管理和销售问题自然就凸显出来了。张华便组织班子成员和种植示范户到外地参观学习,并与县蔬菜站合作,利用田间滴灌、深水井、大棚卷帘机、棉被、反光膜、黄板粘虫等新技术,保障蔬菜种植的持续发展。同时根据国家政策指导,借鉴先进地区管理模式,村支两委联合村民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组织起来,开始市场化运作。按照“五统一”模式运营管理,即统一规划筹建、统一购买农资、统一品牌种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有效降低农户经营成本,明显增加农户收入。

  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像“黏合剂”一样,使全村的种植农户抱成一个团。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探索建立“合作社+基地+农超配送”“合作社+农户+电商”等全产业链现代蔬菜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了蔬菜产销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全村大棚种植面积从少到多、从西红柿单一品种到西葫芦、丝瓜、菊花种植等多个品种。蔬菜销往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山东等地。同时合作社积极与村外驻地企业加强联系,增加货源,保证村民都有好的收入。

  发展蔬菜产业园,实现了培植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带富一方百姓。如今,全村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810亩,年销售800万元,全村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从事蔬菜产业人员90户,人均纯收入4.2万元。2016年底脱贫22户56人,2017年底脱贫21户41人,2018年脱贫16户30人,2019年实现全村脱贫致富目标。

  心系全村百姓,责任担当彰显高尚品格

  村民事情无小事,张华真正看到村民的需求,扎扎实实为村民办实事,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舍小家为大家,充分体现出了新时代党支部书记奉献、实干、担当、进取的精神。

  打井修路出实招。各庄村地处丘陵,地下水源水质差,碱性大,含氟高,吃水难是长期以来的老大难问题。为让全村人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张华向上级申请,多方筹集资金,最后筹措资金25万元,打深水井3眼,每眼井100米以上,建成3个净化水厂,24小时监测水质,全天候为百姓提供放心饮用水。要致富先修路。各庄村以前的路是泥土路,高低不平,又弯曲又狭窄,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身泥,睛天一身灰”是真实写照,村民们迫切希望得到改善。张华也倍感焦急,他多次找交通部门协调,最后争取到了帮扶工作队拨款20万元,修建了张陈自然村通往桃林镇区水泥路2565平方米,方便了孩子上学。据统计,在张华担任支部书记这几年,全村修建水泥路七纵三横,总里程达14.3千米,总投资达367万元,达40800平方米。对外交通道路通畅,村民们喜在心里,乐在脸上。

  

  

  四季沐歌亲亲水站落成使用

  土地流转做示范。村级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持,但是,村里一无工业项目,二无农业主导产业。连云港市委帮扶工作队进驻各庄村,脱贫攻坚不能等。怎么办?张华会同驻村扶贫干部和村支两委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集体讨论研究,集思广益,寻找致富脱贫新路径。他们研究发现,这个经济薄弱村,并非没有一点发展经济的条件和潜力。首先村里土地土质好,适合搞蔬菜种植;二是各庄村的地理位置好,紧邻桃林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和北芹大型蔬菜交易市场,交通便利。这不正是高效绿色农业难得的优势条件吗?几经研究论证,最终确定走现代高效绿色农业发展致富之路!方向一经确定,张华便一头扎进以发展产业扶贫大棚为核心的项目中,着手筹建各庄村设施蔬菜产业园。蔬菜产业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土地问题,但村里的土地已经承包到每家每户,村里没有留置大片土地。怎么办?只有找农户协商,实行土地流转。土地流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农民靠地为生,各有各的打算,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为了能使产业园早日建起来,张华与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流转后的利益和好处,按照农户意愿,制定“一户一策”的量体裁衣式土地流转办法。在规划区农户自愿建温室大棚的,可以优先在自家承包田里建;一些不愿建大棚的,可以进行土地置换。张华带头拿出自家比较肥沃的承包田地与农户置换。不愿意置换的农户,可以签土地流转合同,收土地租赁金。农户最担心的就是流转租金是不是能拿到手,张华就先从自家拿出前几年做生意积攒的钱,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使每一位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的村民,都可以现场领取土地租赁金。就这样,仅用了7天时间,就流转了第一期所需的810亩土地,解决了筹建扶贫蔬菜产业园的根本问题。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土地流转,特别是土地流转后的村民广为受益,使后期发展特色果树种植项目,如梨树200亩、桃树500亩土地流转工作都很顺利。

  精准扶贫不掉队。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共同富裕才是我们的真正追求。在张华看来,村集体有了经济收入,就可以为村里办实事。他经常深入五保户、低保户等弱势群体家中,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安排村里100多名低收入户不出家门就有活干,就有钱挣。村民马茂芳大姐50多岁,一直靠干点农活为生,生活较为贫困。她说:“以前因为家务事多,没法外出长期打工挣钱,。自从村里有了扶贫大棚,有空就来这里打工,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还不耽误干自己家的农活和家务。”村里所有大棚都优先使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棚务工,让贫困户“一人劳动,全家脱贫”。 张伟,2006年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留在外地工作,2012辞职回家照顾老人。在张华的带动下,张伟和同是大学生的爱人巫翠玲同时搞起了2个蔬菜大棚。他们种植的凯德398西红柿品种,由于维生素C含量高、甜度适口、品质优、耐贮运等特性深受市场欢迎、畅销省内外。今年春季2个大棚利润达17万元,特色技术种植让他们提前走上了小康之路。

  处处盛开文明花。如今的各庄村真是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以前那坑坑洼洼的小路变成了宽阔笔直的水泥路,杂草、垃圾不见了,乱搭乱盖没了,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集体经济空前发展,各项配套设施正逐步完善。目前每年村子整体有43万元的收入,集体经济在不断壮大。村里还建成了450平方米的新农村服务中心,便于村里开展工作和群众办事。新农村服务中心成为党员活动的阵地、民主议事的平台、服务村民的窗口、农村文化娱乐中心以及涉农政策、市场信息、实用技术传播中心。 早在2016年,党支部就开展了“十佳”道德模范公开评选,公开表彰。这些模范代表受到大家的一致拥护和爱戴,比如不计报酬义务修桥补路20年的郝庆方,义务捐款修路数千元乃至万元的张站凤、张自敬,无私传授蔬菜大棚种植技术的陈廷启、郝银环等等;结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省级卫生乡镇创建,开展“美丽庭院”评比,全村掀起了整治家庭环境、清理周边乱搭乱建的活动,各家各户房前屋后整理得干干净净,逐步实现了由“要我搞卫生”到“我要搞卫生”的观念转变。这些活动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收到了以点带面的教育效果,现在的各庄村村风好、民风正、家风实,处处盛开文明之花。

  担当作为好支书。张华用实心、出实招、有实效,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径:以小西红柿为主导的设施蔬菜产业正迅速壮大,2019年实现全村脱贫致富目标,既摘掉“贫困帽”,又使“特色种植”结出“幸福果”,用实际行动走出一条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各庄村先后获得“目标管理先进村”“先进基层党组织”“信访管理先进村”等荣誉,张华本人也被选举为“中共东海县党代表”“县人大代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实现脱贫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还要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继续发展蔬菜日光温室大棚,扩大至3000亩,大棚数量达500栋。完善道路、水利、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种植梨树、桃树、葡萄,把各庄打造成绿色无公害蔬菜、果品基地。建成田园采摘、休闲、餐饮、垂钓、娱乐等多功能合一的综合性农业园区。”张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