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纸开始,今天的临港,如何再造当年“浦东奇迹”?

2019-08-12
来源:上观新闻    

  讨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人们常常将其同开发开放之初的浦东作比。29年前,历史机遇刚刚降临时的浦东,还是一片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甚至包括一些滩涂;17年前,远离市中心的临港开发伊始,则是一片巨大的滩涂。

  在新片区正式起步的当下,相比人们对此许下的宏愿,相比更高层次改革开放的要求,这里虽然早已不是滩涂,却仍然可以算作一张待描绘的画纸。29年时间让浦东创下了举世瞩目的传奇,如今这张巨大的画纸上,又能绘出怎样的画卷?

  刚刚纪念过改革开放40周年后的头一年、即将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前一年,新片区在这个时点上浮出水面,的确颇能勾起人们的历史感怀。

  回望当年,浦东开发开放的起步环境并不优越。这里没有什么先天资源,硬件设施也极尽简陋,以至于后来人称“十八勇士”的首批18名市级机关、委办的公务员被调去浦东时,白天的办公桌就是深夜加班后的床铺。

  同时,作为一项划时代的国家战略,浦东开发开放在政策层面得到了一定的特许和支持,但并没有一下成为特殊政策的洼地;“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也并未覆盖到方方面面,有相当一部分不具先例的改革,是需要从零开始自主创造的。

  而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于改革开放也难称有天时地利。在西方世界潜在的封锁压力下,有外国记者甚至当着上海市长的面称“中国在退步”:“浦东的开发开放,行吗?”

  打破这种疑虑的,当然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这种行动,既来自一锤定音的顶层设计,也来自于披荆斩棘的基层探索,凝结起来,就是后来所说的“那么一股子气和劲”。

  敢于破解困境、从无到有,敢于对标国际、自我革命,浦东开发开放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么一股“气和劲”,是一种选定了改革道路就一往无前、绝不犹疑摇摆的定力,是一种认定了目标方向就坚决用力、绝不畏难退缩的志气,当然也是一种抓住一切机会务实突破、争分夺秒绝不拖拉的紧迫感。

  浦东开发开放的历程,留下过形形色色的“金句”。起步时条件再差,包括“十八勇士”在内的一众开拓者们也始终坚持“站在地球仪边思考问题”——那是一种宏阔视野;初期密集引进项目、迅速提升规模的压力不小,但开发者们一边喊着“舍我其谁”,一边记着“惜土如金”——那是一种清醒意识。十多年后科创大潮兴起,又有人打趣说“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那是一种骨子里的创业冲动。

  这些话语能够留得下、传得开,不在文辞之精妙,而在背后改革、开放、创新的“初心”之纯粹。这是一种属于“创业者”的激情和智慧,后来那些全国甚至举世闻名的“第一”,那些关于法治先行、规划先行、制度先行的思路,那些“精兵简政”的意识和做法,那些将“勤政廉政”也视作重要投资环境的观念,以及像“9部法律法规同一天颁行”这样的改革勇气,归根结底都来自这种创业者的气和劲。

  新片区要“再造浦东”,需要“再造”乃至超越的,有改革开放力度、产业能级、经济规模,但首先是这样一种“气和劲”。

  《总体方案》让新片区充满了想象力。但再好的想象和蓝图,都需要以务实的行动来予以实现。而这份想象力越大,行动中所需要付出的努力、爆发的动力、呈现出的创造力也就越大,大到冲破各种陈规旧习和思想桎梏,大到不惧任何风险挑战,大到敢于“想人所不敢想、为人所不敢为”。

  今天的新片区,未必再有“三个人挤一张办公桌”“白天当桌子晚上当床铺”之类的艰苦。但改革开放进入新起点的坐标,复杂多变而微妙的发展环境,以及更高层次突破所具有的难度,与当年多多少少都有些异曲同工,一些挑战甚至超过当年。新片区需要新的“十八勇士”,更需要一种新的创业者的气和劲——有了这些,才可能在未来迎来一个“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