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赵晶紧盯着旋转的刀具,鬓角渗出了细细的汗珠。
2016年4月7日,中央电视台《中国大能手》第二季之“数控刀客”比赛现场,高大的机床旁,身形娇小的赵晶格外引人注目——进入十强的参赛选手中,她是唯一一名“女刀客”,其精彩的表现给现场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这对于军工人赵晶来说,早已习以为常。2006年,年仅22岁、入行仅三年的她就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华中数控大赛中获得第一名。一位败给她的男选手心悦诚服地表示:这个小姑娘拥有着超过她这个年龄段的智慧和沉稳!
在许多人看来,她所干的就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但赵晶用一双爬满新旧疤痕的手坚持了16年。在男性主导的机械加工领域里,这位柔弱的女子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
本期,请跟随笔者的脚步走近赵晶,聆听这位技能大师的“梦想之声”。
关键词之一:专注
磨刀就是磨性子,磨不出快刀就做不出精品
2003年,19岁的赵晶从技校毕业。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亲情的牵绊,她来到离家较近的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工作,成为兵器工业数控精密加工领域的一名数控车工。
没有鲜花和掌声,迎接赵晶的只有一把旧车刀和一台砂轮机。作为职业生涯的开端,站在砂轮机前一遍遍练习磨车刀,给赵晶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
半个月间,赵晶的手数次被磨破,车刀也被磨得越来越薄,当她兴冲冲地拿着车刀给师傅潘爱萍看时,潘爱萍随手把它扔进了废料箱。什么话都没说,师傅又给了她一把旧车刀,让她继续磨。
“当时感觉脸烧得通红,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只能硬着头皮干。”虽然有些想不通,但进厂的头一年,赵晶基本上都是这般“磨”过去的,基本功也渐渐“磨”了出来,“你磨它,它也在磨你,磨着磨着,性子也就磨平了,慢慢地就磨出了乐趣。”
在“磨”的世界里,对于赵晶来说,乐趣是最重要的动力源。有时,赵晶会把自己关在寝室一整天专心琢磨一个问题,也曾为磨出一把自己满意的车刀连续奋战六七个小时。
听起来虽然苦累,赵晶却乐在其中:“当每件精美的工件从自己的手流转到下道工序,那份快乐是别人体会不到的。”乐趣不但帮助赵晶在工作中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也让她在各种挑战面前充满自信和韧劲。
2004年,赵晶所在的车间引进了第一台数控机床。正当大家议论怎么操作的时候,人群中闪出一个柔弱的身影。
“让我试一试!”初生牛犊不怕虎。赵晶主动请缨。然而,当按下数控机床启动电钮时,赵晶心虚了。这台设备与所学的数控机床完全不同,其操作系统“似乎来自另一个世界”。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赵晶购买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上班练习编程序学习实际操作,下班回家也不忘学习理论知识。面对比砖头还要厚的英文版说明书,赵晶没有退缩,下苦功自学,还利用工作之余学习机械制造、金属材料等十几门课程,并结合工作实际写下数万字的学习笔记。
通过几年的刻苦钻研,赵晶终于摸清了数控机床的“五脏六腑”。她先后编制5000多个数控程序,熟练掌握三四种操作系统,并能同时操控3台机床。
在求知学艺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在一次次历经挫折后,赵晶总是跃起身子,顽强向前。付出换来的累累硕果也坚定了她的信念:“凡事真的尽力了,好运也许就来了。”
关键词之二:创新
没有“爱”是不行的,但仅有“爱”也是不够的
当娴熟的基本功无法满足作业需求时,赵晶意识到,车工并非像机械的重复劳动那样简单。
那年隆冬,某型装备关键部位零件需求量大幅增加,每批次动辄上千件。上级把这一艰巨的生产任务交给了赵晶所在车间。
面对巨大的生产压力,如何在避免超负荷劳动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成了急需解决的难题。赵晶把目光锁定在缩短机床“装夹”周期上——由于零件较小,加工时间一般都在1分钟左右,这使得中途“装夹”工件变得更加频繁,严重影响产出效率。
“如果能实现半自动装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了找到解决办法,赵晶时常彻夜难眠,设备结构细节像放电影一样在她脑海中一遍遍回放。一旦有了灵感,她立马起身,记录在笔记本上。
创新之路很艰难。她在苦苦思索后终于迎来了意外的“灵感迸发”。一次无意中的网购,给了她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
那是一次在调试数控机床时,一个小零件突然出了问题,赵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上网查找替代品。在搜索中,她注意到了一款“装料器”。赵晶回忆说,看到这个装置,突然发现自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脑海里的改造计划一下子就有了清晰的轮廓。
几经试验摸索,一件成本低廉的自动上料机出现在车间流水线。有工友半信半疑:“这个能行吗?”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不就知道了吗?”赵晶自信地向大家展示,改装后的自动上料机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成功代替了人工上料。
“没想到这么个小东西有这么大的作用。”赵晶班里的工友孙秀清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脸上满是笑意,“赵晶这姑娘脑子好使,也能干!”
车间算了一笔账,以赵晶加工的某种零件为例,采用自动上料器加工之后,从原来每小时加工40件到现在每小时60件,效率提升了33%,同时减少人工装夹896次,有效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因为对品质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赵晶总是比别人钻得更深一些。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也让她在自己的领域获得了一张张“绿色通行证”。
2016年,赵晶的团队承担了某重点工程任务,其中的紧固类零件螺栓,螺纹与配合端面的垂直度仅为0.03毫米。为确保加工精度,赵晶反复修改设计方案,一次又一次地试制,成功解决了垂直度超差问题,将产品合格率提高到100%,被客户代表称为“免检”产品。
“‘免检’,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赵晶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关键词之三:传承
技术的进步不能光靠一个人,我希望能带出一个团队来
2019年1月17日,赵晶荣获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的消息传回到单位后,微信交流群里瞬间“炸开了锅”,徒弟们纷纷向赵晶发来祝贺。
“这是一种传承。当年我的师傅怎么带我,我就怎么带他们!”谈起建群的初衷,赵晶说:“这里有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把他们召集到一起就是一个‘智囊团’,可以摸索出更多新思路和新方法,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价值。”
交流群建起后,作为群主的赵晶把它当成了“第二教学场”。除了不定期转发分享行业内领先数控加工技术信息外,她还随时解答群里徒弟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没有成功的个人,只有成功的团队。”在赵晶看来,如今的数控车工对精度的要求特别高,精确到0.01毫米以下是常事。要干好一项工作,更多的是依靠团队作战。因此,在团队中既要有突出的“高峰”,还要有“高原”,必须要让整个团队强起来。
成为师傅之后,她才感觉当好人师并不容易。赵晶坦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徒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工作时我是他们的师傅,下班后大家就是姐妹、哥们儿。”她并不介意徒弟们在饭桌上开她玩笑,只有一个要求,“干活的时候绝对不能含糊。”
为了提高徒弟们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赵晶结合每名徒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不同的训练方法。同时,她还以打造智能数字化生产线为契机,对徒弟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线上演示和培训。
通过这样的方式,赵晶已为分公司培养了500多名数控机床操作人员,带出了一批骨干人才,成为分公司的人才“孵化器”。
16年,对赵晶而言,有无数个收获的季节,很多企业和技校想以高薪“挖”走她。面对优厚待遇,赵晶总是淡淡地回应:“奖杯不属于我个人,我的团队才是我最大的资本。”
“人生有时就像圆形的跑道,荣誉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赵晶知道,荣誉会随着掌声渐渐淡去,奋斗的脚步却永远不会停歇。每一次获奖后,她都会一如既往地回到车间的数控机床边。她说,“科学技术永远没有天花板,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刘佳慧 汤文元 徐喆)
(责编:李方园(实习生)、陈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