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催发"归村潮"--灵山20万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观察

2017-05-31
来源:广西日报    

  “在家乡就业还能照顾家人,拿到的工钱和外面差不多,我就留下来工作了!”日前,在灵山县陆屋临港机电产业园务工的农民工张修林说。

  今年45岁的张修林是灵山县陆屋镇石子岭村人,1998年到广东务工,今年过完春节后,他决定留在家乡就业。

  在灵山县,像张修林一样返乡就业的人,这几年来越来越多。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全县大约有20万人陆续返回家乡就业创业。

  工业强县,以产业吸引就业

  “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逐年增多,一个关键的因素是连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灵山县委书记莫东培说,灵山县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近年来主动接受东部产业转移和港口的产业辐射,积极发展县域经济,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提供了越来越多承载平台。

  灵山工业园“一园三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67家,已形成以纺织、服装、电子、制药、木材制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吸引了桂合丝业、兴莱鞋业、天山微电子、宇峰食品、百强乳业等企业入驻。

  这些工业企业需要大批产业工人。“我们今年已招了300多人,还要招1800人。”天山微电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琪说,新的生产线马上准备投产,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以前我们的主要精力是向外地输出劳力,这几年工作方向改变了,已转为给本地企业招工服务,每年有数十家企业加入到一年一度的‘春风行动’。”灵山县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黄勇奔说,这两年为了满足本地企业招工的需要,把招聘会开到了檀圩、武利、陆屋等乡镇,最大限度地为本地企业输送工人。

  灵山十里工业园是灵山县最大的工业园区,每天在该区域上班的工人近两万人,形成庞大的产业大军。武利、陆屋临港两个工业园容纳的产业工人也在增多,连续3年来,全县工业企业每年新增就业人数均在万人以上。

  “孵化”给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经过多年打拼,部分农民拥有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并立志在家乡创业。如何让这些农民工实现自我创业,并带动更多的人就业,灵山县实施“孵化”工程带动战略。

  “返乡农民工大部分没办过企业,我们通过有效孵化,让部分有创业需求的人员能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灵山县县长刘钦介绍。

  灵山县双鹤志大孵化基地就是该县人社局、财政局认定的创业孵化基地之一,该基地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已有19个创业公司通过审核并入驻该基地,并享受创业扶持政策。一批返乡人员已“孵化”成熟,成为新的市场主体。

  “经过培训,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经营知识,也转变了自己的观念。”包天柳说,他是灵山本地人,以前一直在广东打工,2015年入驻双鹤志大孵化基地,并建立了“云网网络”,将网络与实体店相结合,营销水果等农产品和净水器,月创收4万多元。

  返乡人员黄萧也是孵化基地的成功者之一,目前他的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公司带动上百人就业,去年仅发给工人的工资就有50多万元。”黄萧说。

  目前,灵山县建立了处于全区领先水平的6个创业孵化基地,共有71家企业进驻。

  强化配套,“软硬兼施”留人

  “家乡的企业工资也提高了。”“父母老了,想多陪在他们身边。”“留守儿童问题太多了,我们在外不放心。”……在采访中,灵山县许多返乡就业创业者这样说。

  劳务待遇是留住劳动力资源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灵山县管理部门不断加大监督和引导力度,引导企业在优待员工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加上企业从本身的利益考虑,也主动给员工增加了待遇,让更多的熟练工留下来。

  “我们这里一线工人都是计件报酬,多的一个月有四五千元,管理人员定薪也有五千元左右,核心的工程人员实行年薪制。”天山微电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琪说。

  卢善慧与丈夫高添才2008年双双去广东打工。去年出于对孩子教育考虑,两人回到了家乡灵山发展。“虽然目前工资比广东的少一点,但在家里开销少,反而过得比在广东宽裕多了,而且父母和孩子在身边,感觉很有归属感。”卢善慧说,目前两个人的月工资加起来也有一万多元,工作生活都很顺心。

  今年36岁的黄万梁,为照顾年迈的父母,今年1月也回到灵山发展。“企业给的薪酬比在广东那边每月还高几千元,而且这里的企业正在上升期,符合我个人事业发展要求,很满意。”黄万梁说。

  “我们不断优化就业环境,从硬设施到软服务提档升质,保住自己的职业大军。”灵山县工管委办公室主任张杰光说,灵山县通过“硬设施”和“软服务”两手抓,全力改善返乡人员就业环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灵山县对三个园区实施“产城融合”,生产区、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区按城镇的规划进行。很多企业也一直增加员工福利,如兴莱鞋厂三年多前就每天雇用公交车早晚接送员工,去年以来还调整了上下班时间,有利于员工接送小孩上学。

  (记者 韦义华 罗继梅 通讯员 黎熙舟 原文编辑:曹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