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丰收是改革发展的坚实保障

2017-06-23
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我国夏粮又是一个丰收年。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当下,农业稳定发展、粮食连年丰收对稳定市场预期、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业形势越好,越不能麻痹松懈。“十三五”时期,必须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使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有新的提升

  农业部日前表示,今年夏粮又是一个丰收年。夏粮丰收,也成为上半年经济运行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粮食连年丰收,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更多适销对路、绿色优质农产品,也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利条件,发挥好农业对国民经济“稳压器”“压舱石”的作用。

  丰收来之不易,也弥足珍贵。连续丰收是在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攀升、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务农老龄化明显的情况下实现的。尤其近三年来,粮食生产高位爬坡难能可贵,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撑。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过去一段时期,我国粮食呈现出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国内粮价大幅高于国际粮价,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进口较大。对此,国外个别人又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虑。随着连年丰收,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裕,既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物质前提,也对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打破了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质疑。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是保国安民的重要战略物资,种粮目前还是亿万农民最稳定的收入来源,粮价仍然是影响所有商品价格的最基础因素。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粮食丰收可以提振信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支撑,也可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

  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正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农业稳定发展、粮食连年丰收对稳定市场预期、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全局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只要夯实了“三农”基础、补齐了“三农”短板,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发展底气就会充足,前进动力就会强劲,也才能牢牢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前提。从数量来看,当前粮食是多了一些,但数量多主要是玉米多,库存多主要是国有粮库多。粮食生产存在“两难”问题,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历史告诉我们,粮食产量滑下去容易,提上来难,绝对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事实上,去年以来,粮食主产区的结构调整是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进的,有利于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各地在推进过程中也都注意了保护粮食生产。

  应当看到,尽管粮食已连续多年丰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已彻底解决粮食问题,农业形势越好,越不能麻痹松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供需还有一定缺口。长期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仍处在上升通道,保障供给压力依然很大。因此,必须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发挥好补贴和价格政策的激励作用,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中期和信息化快速发展期,着眼于四化同步的要求,“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十三五”时期,必须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通过努力,使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更加优化,玉米等库存量较大的农产品供需矛盾进一步缓解,绿色优质安全和特色农产品供给进一步增加,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有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