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话短说”看似是语言表达技巧,实则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直观体现。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求“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为“长话短说”提供了制度遵循。党员干部要以“短话”破“虚功”、以“精言”求“实效”、以“简语”践“初心”,让“长话短说”成为践行中央八项规定、提升履职能力、转变工作作风的生动实践。
以“长话短说”转作风,破除“文山会海”积弊。当前,部分党员干部汇报工作时“穿靴戴帽”,先讲成绩大篇幅铺垫,再谈问题轻描淡写;部署任务时“照本宣科”,把简单要求拆分成复杂流程,既浪费时间精力,更助长形式主义歪风。“长话短说”是破除这一积弊的关键抓手。党员干部需在“减字数、挤水分”中转变作风:汇报工作时聚焦“干了什么、干得怎样、下一步怎么干”,用“数据+案例”替代“空话套话”;召开会议时严格控制时长,发言直奔主题,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起草文件时摒弃“层层转发、照搬照抄”,将上级精神转化为“接地气”的具体举措。这种“短而实”的表达,本质是对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改进会风文风”要求的落实,更是对“求真务实”作风的践行。
以“长话短说”提效能,紧扣“务实高效”要求。中央八项规定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升工作效能,而“冗长表述”往往导致政策传递“缩水打折”、工作推进“减速滞后”。现实中,部分党员干部传达政策时“含糊其辞”,将关键信息淹没在长篇大论里,让基层难抓重点,拖慢整体治理效率。“长话短说”正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金钥匙”,让工作效能真正“提上来”。党员干部需在“抓核心、讲关键”上发力:传达政策时,要精准提炼“群众最关心的利益点、基层最需要的着力点”,用“三句话讲清核心”替代“通篇念稿走过场”;协调事务时,需开门亮明“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配合的事项”,避免“铺垫半天、才入正题”的低效沟通。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干部和群众快速抓准方向、明晰任务,少走弯路、直奔实效。
以“长话短说”贴民心,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中央八项规定的根本落脚点是密切联系群众,而“官话套话”会拉开与群众的距离。部分党员干部面对群众咨询,要么用“你找XX部门”“按规定办”等短话敷衍,要么长篇大论解释政策却不解决实际问题,让群众“问得急、听得懵、办得难”。“长话短说”需带着“温度”,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党员干部与群众沟通时,要把“书面语”转化为“家常话”:讲解医保政策时,不说“累计缴费年限、统筹账户”,而是说“交够年限,到岁数就能按月领钱,看病能报销”;回应诉求时,不说“研究研究”,而是说“你的问题我们记下了,3天内给你答复”。简短的话里藏着“办实事”的态度,更能让群众感受到“被重视、被关心”,真正架起干群“连心桥”。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锻炼“长话短说”的能力,不是简单的“少说话”,而是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标尺,在“短”中求“精”、在“简”中求“实”。广大党员干部要将“长话短说”融入履职全过程,以清新务实的话风,带动高效落实的作风,从而更好地履职尽责、服务人民、推动发展。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委组织部 杨帆)来源:智慧中国辽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