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水润山城———安康市镇坪文共体建设探索文化振兴新路径

2025-05-18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王根平 冯永春 朱红建

  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起着决定性意义,“文旅+”的融合对于安康市镇坪县——这座国心之眼的小县城来说,尤其重要。近日,《智慧中国》杂志社陕西信息中心走进该县,为您揭晓“镇坪文化之路”。

  在秦巴山脉的青山绿水间,安康市镇坪县钟宝镇塘坊坝社区广场上热闹非凡。“村民舞蹈队”领队刘其凤手握连响,在排练间隙感叹:“过去闲得打麻将,现在忙着学才艺!”几十公里外的城关镇竹节溪村,月亮岩民居体验馆里,重庆游客陈女士捧着村民手工制作的布鞋拍照:“这才是乡土的味道。”

  从“空心村”到“文化热土”,从“政府唱独角戏”到“群众争当主角”,一场以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文共体”)建设为突破口的创新实践,在镇坪县的青山绿水间开花结果。

  据介绍,镇坪县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文共体)建设是安康市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的重要试点项目。自2024年启动以来,镇坪县率先开展文共体建设,明确了“机制一体贯通、设施一体管理、服务一体供给、力量一体调配”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径。镇坪县从机制创新破题,在不增加机构、不调整职能、不抽调人员、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基础上,构建起“县总中心—镇分中心—村联合子中心”的三级服务体系。​

  2024年,仅有4万余人口的镇坪县,公共文化场馆服务人次达30.21万,同比增长41.35%,镇村文化活动同比增长61.3%。全县42个文化社团活跃在各镇村,专业技能培训共享平台搭建起来,仅镇坪腊肉腌制技艺一项,年产值就超过500万元。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全年累计服务时长达1000个小时。

  一年来,​​镇坪县文共体建设不仅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还作为全省唯一课题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计划”2024年度课题研究项目。该经验做法也在安康各地因地制宜进行推广,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破局:三级架构打破城乡文化壁垒

  镇坪县从机制创新破题,在不增加机构、不调整职能、不抽调人员、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基础上,构建起“县总中心—镇分中心—村联合子中心”三级服务体系,打通了城乡文化资源流动的“任督二脉”。县级总中心统筹调度,7个镇级分中心转化输送,26个村级联合子中心精准落地,同时协同全县各行业部门形成联动机制,让优质文化资源、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去年,镇坪县文化馆推出一张涵盖演出、展览、培训等活动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配送清单,供群众按需预约‘点单’。通过县文共体总中心统一调配,让服务项目、人员、道具等文化资源在各分中心、子中心间流动起来。”镇坪县文化馆馆长柏建军介绍道。

  柏建军自豪地说:“我们通过文共体建设,不仅让文化资源下沉到基层,还激活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现在,群众从文化消费者转变为生产主体,城乡文化服务一体化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

  竹节溪村党支部书记何万军也深有感触:“过去村里冷冷清清,现在热闹得很。县文共体总中心帮我们设计园区、策划活动、开展宣传。县文化馆的老师还手把手教村民学才艺、办活动。现在,我们村有5支锣鼓、舞蹈队,村民自己就能举办小型文艺活动。”

  重构:要素流动激活文化内生动力

  走进镇坪县竹节溪村,一排与青山毗邻的三层小楼整齐划一,广场上临水而建的餐饮、露营休闲区引人注目。这里曾是闲置的农房,如今却变成了特色民宿集群——月亮岩民居体验馆。短短10个月,这里就收入20余万元,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过去,这些房子都空着,长满了荒草。”竹节溪村党支部书记何万军指着眼前的民宿说道,“去年初,县文共体总中心邀请专家为我们进行园区设计,帮我们策划活动、开展宣传。我们把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还建起了文化记忆馆和角落书屋,让游客感受这里的乡土文化。”

  ​在镇坪县,这样的闲置空间改造并非个例。通过调整置换、共建共用的方式,全县整合盘活了35间闲置办公用房、2所闲置小学、3000余平方米闲置门面房,新增公共文化服务场馆4300余平方米。这些曾经荒废的空间,如今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文共体建设不仅推动了文化资源的下沉,更激活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过去,乡村文化活动常常是“干部忙着干,群众旁边看”,如今,镇坪县的文化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42个文化社团活跃在各镇村,专业技能培训共享平台搭建起来,仅镇坪腊肉腌制技艺一项,年产值就超过500万元,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全年累计服务时长达1000个小时。

  融合:文旅一体助力乡村振兴

  镇坪县在推进文共体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模式,让公共文化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在月亮岩社会化示范点嵌入读书角等特色阅读空间、开展“民俗小课堂”;在巴山硒院、大湖溪露营基地社会化示范点,探索培育出“示范点+非遗+演艺+研学+亲子教育”的文旅融合新业态。

  “布舍”老板娘、村民谭大艳的家,俨然一个小型布鞋艺术馆。“从去年7月我们民居体验馆开业以来,每逢节假日都有许多游客前来。用老人们的话说,咱村自建村都没见过这么多人。”谭大艳展示着民宿账本,眼角笑出了皱纹。当文化服务从单向输送转向价值共创,当群众从文化消费者转变为生产主体,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强劲的内生动力被激活。

  文共体建设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在竹节溪村月亮岩民居体验馆,一排与青山毗邻的三层小楼整齐划一,广场上临水而建的餐饮、露营休闲区引人注目。这个由闲置农房改造而来的特色民宿集群短短10个月就收入20余万元,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过去,我们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现在,村里热闹起来了,年轻人也回来了。”竹节溪村村民张大爷感慨道,“我们村的布鞋、腊肉等特色产品也通过文共体的平台卖到了外地,收入增加了不少。”

  未来:持续发力书写文化振兴新篇章

  在镇坪县文共体建设的浪潮中,文化资源的流动与整合成为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的关键。从闲置房屋到文化场馆,从文化志愿者到乡村文艺骨干,从传统技艺到现代产业,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诠释了要素流动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竹节溪村的文化记忆馆里,陈列着村民手工制作的布鞋、腊肉等特色产品。这些传统技艺不仅被保留下来,还通过文共体的平台走向了市场。​“过去,我们村的布鞋、腊肉等特色产品只能在本地销售,收入有限。”村民刘其凤说道,“现在,通过文共体的宣传和推广,我们的产品卖到了外地,收入增加了不少。”​

  镇坪县文共体建设不仅让传统技艺焕发生机,还推动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文旅+”多产融合新路径,镇坪县策划举办了牛郎山杜鹃花节、“三县味道·药食同源”美食技能品鉴大赛等系列活动,实施了“腊味镇坪”“盐道小镇”等文化创意项目。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文化影响力,还带动了当地民宿、露营、餐饮等产业的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把重心向优服务、提质效、作示范等方面转段转向,加压奋进切实增强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该县有关负责人表示。镇坪县将继续在激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上下功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让文化扎根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参与并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在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双向奔赴中,书写城乡文明共生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