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本文聚焦影响西安国家“双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巾帼”力量。通过“新质生产力与女性人才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动”,开展问卷调查、话题采访、走访调研,发掘具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和时代成果。统筹海内外国际社会女性人才发展的新模式、新政策、新机遇,创建新环境、传播新榜样、激发新活力。为提升女性劳动者家庭和社会地位,提高女性劳动者人文素养、社会荣誉感,为进一步优化西安女性人才发展新格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全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中要准确找到自身的角色定位,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性意义,研究女性在劳动力要素中占据着半边天的地位,女性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元素,那么,如何挖掘新质生产力中的“新”?如何把握“新质”与西安“女性”人才发展的深刻内涵、特征及现实意义?如何培养提升女性劳动力的素养和技能,尤其是数字时代下如何使女性劳动者及时掌握先进技术、迅速融入新发展业态,将更多的女性劳动力培养为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力就成为发展好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2024年7月26日,以西安市妇女社会综合服务中心与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会联合组建的“新质生产力与女性人才高质量发展调查研究”专项课题应运而生。课题关注具备新质生产力的高知女性人才发展,聚焦影响西安国家“双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巾帼”力量。通过“新质生产力与女性人才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动”,开展问卷调查、话题采访、走访调研,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深刻分析女性人才培养和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问卷调查、产业调研、文化宣传等项目实施。探索国际社会女性人才发展的新模式、新政策、新机遇,创建新环境、传播新榜样、激发新活力。为提升女性劳动者家庭和社会地位,提高女性劳动者人文素养、社会荣誉感,为进一步优化西安女性人才发展新格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一、探索新质生产力与女性人才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1.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特征。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在于创新,关键在于质优,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它强调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
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强调人的知识和技能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劳动资料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是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工具,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应用。劳动对象在新质生产力中也有所扩展,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对生产力的改善和提升。
2.新质生产力女性人才发展的特征:
女性人才是新质生产力最具活力和能动性的主体,是创造运用新型劳动资料和开拓新型劳动对象的关键。她们在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兴行业中,如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等,女性人才的表现尤为突出,她们在这些行业中担任研究、开发、管理等关键职位。
创新推动者:女性人才往往能够带来不同的视角和创新思维,这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她们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常有独到见解,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多元化发展;技能与知识的传承者:女性在教育和培训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她们通过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后续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女性人才在知识传播和智力支持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发展的促进者:女性人才的平等参与和贡献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实现性别平等。她们通过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自身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进步;文化与社会价值观的塑造者:女性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不仅贡献于经济层面,也在塑造企业文化和社会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作用。她们倡导包容、平等的工作环境,推动企业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进步;性别红利的实现者:通过充分发挥女性人才的作用,可以挖掘和实现性别红利,即通过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女性人才的充分利用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它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新质生产力女性人才在发展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参与者也是推动者,既是传承者也是创新者。她们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女性人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新质生产力女性人才时代机遇;
技术进步带来的平等机遇: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女性提供了更多不受地域限制的工作机会,使得她们能够在远程办公、在线创业等方面与男性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智力优势:知识经济时代强调创新和创意,女性在细致、耐心、沟通等方面的天然优势,使得她们在设计和创意产业、教育培训等领域具有竞争力;多元化就业模式:新质生产力推动了就业模式的多元化,如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型就业形态,为女性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工作选择,有助于她们平衡工作与家庭;性别平等政策的推进:国家和企业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的政策日益完善,如产假制度、育儿假制度等,为女性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政策环境;教育资源的普及: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使得教育资源更加普及,女性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素质;女性创业环境的优化:创业环境的优化,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创业培训等,为女性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视野:在全球化背景下,女性有机会参与到国际交流和合作中,拓宽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社会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对女性能力的认可度逐渐提高,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领导力培养的重视:社会和企业越来越重视女性领导力的培养,为女性提供了更多晋升和发展的机会;健康与福利的关注:对女性健康和福利的关注度提高,有助于保障女性人才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新质生产力时代为女性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女性通过不断学习、创新和积极应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2. 任何时代机遇与挑战总是相伴相生,制约新质生产力女性人才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性别歧视:尽管性别平等意识有所提升,但在职场中仍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影响女性职业发展;职业晋升障碍:女性在管理层和高级职位中的比例较低,存在“玻璃天花板”现象;教育与培训不平等:在某些领域,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机会仍然少于男性;工作与家庭平衡: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往往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们的职业发展;社会认知偏差:社会对女性在科技、工程等传统男性领域的能力认知存在偏差,影响女性在这些领域的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女性在这一领域面临特殊的挑战。
三、新质生产力女性人才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38道单选、多选及填空题和1156份关心新质生产力女性人才发展的热心相关人士答题,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超过75%的受访者认为新质生产力将会促进西安“双中心”城市建设和企业发展,其中创新、转型和提升竞争力成为关键词;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程度:近半数受访者对新质生产力有一定了解,但仍有12.26%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了解;传统行业企业的参与度:近七成传统行业企业尚未采取措施参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其中近六成认为对新质生产力理解不足是未采取措施的重要原因;政策支持力度: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对政策支持力度的感受存在差异,其中50.75%的传统行业受访者感觉支持力度一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技术更新换代的成本高、市场竞争激烈、人才短缺和招聘困难、政策和法规的限制以及高昂的研发成本;建议和策略:需要进一步宣传和普及新质生产力的概念,通过增加宣介、培训帮助民营企业提升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认知水平。同时,应重点关注技术创新、市场开发和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适度加大对传统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供给力度;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反映了新质生产力女性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以及民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需求和期望。
四、西安国家“双中心”城市建设成果与女性新质生产力案例分析。
1.2024西安国家“双中心”城市建设成果:
西安作为全国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自2022年起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建设计划,旨在加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到2024年,西安的“双中心”建设已进入第三年,这也是关键突破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科学和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科创企业蓬勃发展,为西安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2024年,西安市公布了六大“双中心”行动计划,包括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科创项目企业引培计划、前沿新兴产业培育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引育计划、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计划、区域开放协同联动计划。这些计划旨在通过制度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加速全球创新资源向西安汇聚。
具体到科技创新方面,西安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显著成果。例如,在2023年的第七届丝博会上,西安高新区展示了包括人工智能、高端芯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领域的尖端科技成果。在高端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高端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西安也实现了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此外,西安还在信息技术、空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
在经济发展方面,2023年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10.76亿元,同比增长5.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和8.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951.92亿元,增长14.1%。这些数据显示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西安将继续聚焦城市核心功能定位、双中心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西安还计划将比较优势转变为领先态势,将短板弱项转变为后发优势,在融合创新中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也为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课题组走访西安国家“双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女性人才创新成果案例。
根据西安国家“双中心”城市建设愿景规划和新质生产力女性人才创新成果评估,课题组主要调研走访单位涉及:政策聚集地——由西安市委组织部建设的西安人才综合服务港;组织型平台机构——西安女企业家协会;教育型平台机构——西安培华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科技型机构——西安未来国际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和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文化创新发展机构——西安易俗社、长安乐·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金融机构——渤海银行、高新金控;法律援助机构——陕西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上海市锦天城(西安)律师事务所;城市商业地标——陕西蓝海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丝路科学城发展中心等。此次课题组专家通过“新质生产力西安女性人才调研行动”的走访、座谈、访谈交流,对新质生产力女性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评估数据和案例成果支撑,有助于西安在推动国家“双中心”城市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女性人才的力量。
3. 女性人才在西安国家“双中心”城市建设中的案例分析。
女性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她们不仅是科研团队的重要成员,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是项目负责人或技术创新的领导者。女性在科技领域的贡献有助于推动双中心城市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总量4000万人,占比达45.8%。这个数据表明,作为科教强市的西安,女性科技创新工作者占比将在45.8%以上,根据调查问卷分析,85%以上的女性科研工作者从事基础型和中间层核心技术研发工作,成为“秦创原”“丝路科学城”“西安打造硬科技之都”建设的中坚力量。
女性人才在西安国家“双中心”城市建设中不仅是重要的劳动力资源,更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她们的参与和贡献对于实现双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有杰出女性被誉为人类胶原蛋白之母、西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范代娣、全国劳动模范、梅花奖获得者、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世纪荣华投资控股集团创始人崔荣华、天朗控股集团董事长孙茵、环保卫士,陕西鑫能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吕艳红等一众女科学家、女企业家和巾帼英雄。她们不仅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她们的努力和贡献,西安这座城市变得更加多元、包容和充满活力。
五、西安国家“双中心”城市新质生产力女性人才高质量发展对策和建议:
理论知识创新领域:进一步加强女性人才发展的理论研究,探索总结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女性人才发展比较优势和成功经验;建立新质生产力女性人才库、成果案例库,编写“影响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100位巾帼英才”系列丛书。
政策引领社会服务体系:优化女性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保障女性人才的合法权益,举办“家风传习社”“石榴花女性社群”、组织新质生产力人才相亲活动,为新时代女性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素质能力提升领域:学习新政策、掌握先进技术、融入新业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应重点关注技术创新、市场开发和政策研究,建设“学习型组织新质生产力学习班”,培养女性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优化新质生产力女性人才培育机制。
建设新质生产力女性人才创新基金:助推女性人才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资助女性人才在科技领域的成果创新和成果转化;资助、培养、选拔、表彰、奖励女性人才在推动西安国家“双中心”城市建设中重大成就。
加强女性人才影响力传播,提高全社会对女性人才成就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挖掘女性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柔性创新、产业科技建设中的闪光点,搭建“巾帼会客厅”,建设女性人才强国专题,开展女性人才智库对话等主题传播活动,有效提高新质生产力女性人才国际影响力建设。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更高效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其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女性引领时尚前沿、促进社会稳定、服务时代潮流。女性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她们在科技领域和数字经济领域的贡献使得她们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西安在推动女性人才发展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时,应重点关注女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加强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释放女性人才在城市发展中的张力,优化政策保障、提升社会认知,相信未来西安的女性人才必将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西安市妇女社会综合服务中心
新质生产力与女性人才高质量发展调查研究课题组
2024年0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