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时代精神

——访人民艺术家当代板桥梁文敏2020-04-05
作者:梁晓东

  1978年岁尾,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就此拉开,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这四十年,是中国发展的崭新篇章,中国实现了快速崛起,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跨越。军人出身的梁文敏,有着高度的思想觉悟和敏锐的政治嗅觉,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这场改革大潮中,梁文敏率先举起改革大旗,勇立时代潮头,成为全中国第一个“党员个体户”。每个时代都需要开山辟路的先锋,梁文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他紧抓时代脉搏,勇做改革“排头兵”。即使真理和事实可能一度被掩埋,但终有拨云见日的那一天,历史和实践再一次证明,梁文敏的选择没有错,他是改革开放精神最坚决的贯彻执行者。正是因义无反顾的决定和历经坎坷的坚持,为梁文敏光辉的艺术生涯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造就了“中国第一辆文化大篷车”,造就了“篷车精神”,造就了“当代板桥”,造就了一代画竹宗师,造就了梁文敏数不清的人生传奇……

  带着“梦想”和追求转业

  1945年7月22日,梁文敏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平度县青扬乡枣子杖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故乡在梁文敏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是当地父母官的郑板桥为当地留下了优美的传说故事,青竹品节也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1949年冬,年幼的他随父亲“闯关东”来到大连,青竹品节因此被他带到了大连,大连也成为他的第二故乡。5岁时他就开始学画青竹,十六岁就很快成为一位画竹高手。尤其是十几年军旅生涯不仅使他拥有了革命精神,还为他的绘画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在大连他的青竹品节经受了第一次严峻考验。

  1978年秋,拥有15年军旅生涯的梁文敏为了实现成为一名画竹名家的“梦想”,放弃了继续留队升职的机会,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军营,转业到地方。梁文敏被分配到大连市文化局下属的文物店工作,任裱画组组长,负责字画鉴定、收购、展览和修复。这些他还比较熟悉,工作也算称心,在工作中能经常看到平时难以见到的历代名人的真品画作,他一面工作,一面学习研究,不断地开拓眼界,提升画技。工作期间,有时人手不够,梁文敏也会协助文物店门市的卖场经营销售业务,当柜台营业员,这段经历让他对市场和商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他的经商思维。

  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1980年3月梁文敏调到大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教育科任教员。梁文敏同志的工作态度和对待艺术事业一样,一贯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凡是组织上分配的工作,他都能十分热情地去执行和圆满地完成。当时,梁文敏是工艺美术公司第一批工艺美术学习班任课教员,后来又兼职做班主任和团支部书记,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从备课、上课到辅导,一丝不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与喜爱。

  梁文敏一面积极工作,一面刻苦钻研绘画艺术,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区、市、省展览,多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各大宾馆、商店也都有他的作品出售。他画的竹子不拘一格,立意新颖,在艺术风格和艺术格调上都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恰如其人,笔墨挺劲秀逸,坚韧不拔,潇洒临风,大气磅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1980年7月,在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新长征美术作品展”中,梁文敏创作的墨竹画《凌云高节》荣获优秀大奖。

辞职下海,改革精神改革大潮第一个党员个体户

  是金子总要发光,英雄哪会无用武之地,梁文敏决定要摆脱这种恶劣的环境,走自学成才、自力更生的道路。他深刻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有一天,才思敏捷的梁文敏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一则报道:某国营单位的几个职工,主动停薪留职,办起了个体饭店,中央领导同志提倡全国各地放开政策,放手办理。这篇报道引起了梁文敏的注意,在改革开放精神的鼓舞下,再加上这篇报道所带来的触动,他那颗不安现状、不甘平凡的心被彻底地激发了。梁文敏认为改变的时刻到了,改变自己脚下的路,改变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梦想”机会来了,梁文敏越想越有前途!

  当天晚上,梁文敏拿着报纸做起了爱人许秀娟的工作,梁文敏对爱人说:“今天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关于河南开封市某国营职工停薪留职、自办饭店,并得到中央领导好评的报道。我也想不吃大锅饭,也想自己干,他们可以停薪留职办个体饭店,我何不也来个停薪留职办个个体画店呢?凭我的才艺和智慧办个画店,带上几个爱好画画的待业知识青年,教他们学画和裱画,一方面能培养青年一代,让他们自食其力,同时还能解决就业问题,为国家减轻负担;另一方面,我又可以搞墨竹画的创作,画画卖画,以画养画,争取早日实现成为一名画竹名家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板桥,做板桥,成为像郑板桥那样的人物!”他是干部转业军人又是党员,他的选择是不会错的。贤惠的妻子对丈夫的处境非常理解,对丈夫的苦衷更为同情,他们结婚已经整整十年,风里来,雨里去,她始终非常支持丈夫的艺术创作。

  如今又到了关键时刻,妻子许秀娟决定全力支持丈夫,她答应了丈夫的请求同时还表示:“作为你的妻子和爱人,只要你认准的事、决心要干的事,我一定坚决支持你,与你携手,同心同力干到底!永远做你的好妻子、贤内助、好战友!”

  具有改革精神的辞职

  在那个改革初期的年代,梁文敏的这个想法和决定无异于石破天惊!

  稍有头脑的人都会明白,这是当时十亿人中国人根本不敢想,更是不敢做的事!辞职干个体,就意味着要丢掉铁饭碗,要舍弃稳定的生活来源,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在中国人民的传统观念里,农民失去了田地,就无法生活,那么城市工人失去了“工资”,也无法生活。

  1981年1月5日对于梁文敏来说,是一个有特别纪念意义的日子。新年刚过,共产党员梁文敏正式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书”,从此梁文敏吹响了共产党员砸碎铁饭碗干个体户的号角!这是后来被新闻媒体称为“具有改革精神的辞职”!更是第一个共产党员辞职干个体的宣言书!

  梁文敏辞去公职干个体户这一惊人之举迅速在大连工艺美术工业公司内外传开,大家议论纷纷。

  改革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带给人们强烈的观念震荡,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反应截然不同。梁文敏这样一个具有近2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个转业军人、国家干部、人民教师,竟然要辞职干个体,在当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不被理解的,大家纷纷站出来反对!

  头脑十分清醒的梁文敏深深地感受到了改革的艰难,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以及亲朋好友都去家里做梁文敏的工作,劝他不要辞职,但此时的梁文敏心意已决,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即便被人误解,被当作“疯子”“傻子”,他也在所不惜。任凭大家怎么劝说,他都不改初衷,毫不动摇!

  自从1981年梁文敏率先不吃大锅饭,砸碎铁饭碗,举起改革大旗,辞官下海,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成为全中国第一个“党员个体户”。

  到目前全国已发展上千万个党员个体户,而且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党员个体户在个体经营战线上,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民族复兴,为实现两个中国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过历史考验和实践证明,梁文敏走的路没有错,是正确的,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是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执行者。

  2009年,梁文敏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十大改革先锋”称号。梁文敏也是全中国第一个“党员文化个体户”,已被写入中共辽宁省党史文献中。

  在中国,人们习惯的认为,个体户和“小”字结伴,小买卖啦,小饭店啦,小工厂啦,小手艺啦等等。然而,恢复党籍后的梁文敏干的个体事业却覆盖960万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山区变化喜人,但富裕起来的山乡年轻人却学画无师,求画无门。我国城市里还有一大批已经退休和将要退休,急于拜师学画的老年人。”为此,梁文敏免费画墨竹函授班招生”的广告,在中国青年报及全国数十家省市的报纸上登出来了。有的青年农民自背行李,有的残疾者坐着轮椅、柱着双拐千里迢迢前来向他当面请教,此时此刻,被这种感人至深的场面,一次次刺痛了梁文敏那颗至真至诚的心,这时他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和念头……

  他联想到战国时期孔夫子驾着牛车周游列国传教、还有印度影片《大篷车》的故事,他想,如果要有一辆流动辅导车该多好,一辆流动辅导车就是一所流动的课堂,它不仅可以到繁华的闹市,更可以到偏远的山乡农村为学生送教上门。他打定主意要做中国“大篷车的第一人”。可是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又谈何容易!

  1987年1月6日,大连客车厂向梁文敏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梁文敏申请到一台远征牌662型大客车购置指标,并以成本价4万5千元优惠销售给梁文敏。为此,梁文敏毅然变卖家产,加上贷款,投资十多万元,购置了这辆大客车及相关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经过改装成为适合野外流动教学和生活的一辆函授流动辅导车。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购买机动车的人,成为“私家车第一人”。

  中国第一辆函授流动辅导车诞生了!这辆大篷车不仅是全国第一辆函授流动辅导车,也是全国第一个书画艺术流动课堂,梁文敏把它命名为“远征号”。发誓要跟大篷车一起迎风送雨,一起去远征,要走出大连,走出辽宁,远征到全国各地,远征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

  1988年1月12日,大连墨宝斋业余美术学校全国函授流动辅导车即文化大篷车,在中共西岗区委、西岗区政府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远征启程典礼。

  大篷车即将翻山越岭,驶向远方,大家都知道这一路必将困难重重,征途漫漫,一个艰难程度丝毫不亚于玄奘西游的旅程。所有人都在心里默默地祝愿,祝愿梁文敏和他的大篷车鹏程万里,展翅飞翔,凯旋而归!

  “中国第一个文化大篷车”

  梁文敏所创办的这辆文化大篷车,1988年3月在北京得到被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大力支持和赞扬,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命名为“中国第一个文化大篷车”载入史册,这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梁文敏开创了中国大篷车文化先河。

  梁文敏是中国文化大篷车创始人,被称为中国文化大篷车开山鼻祖,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的使者。

  与此同时,文化部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局还专门给他开具了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签头的手写介绍信,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市县文化局对文化大篷车给予大力支持协助,提供方便,确保文化大篷车在全国巡回教学的顺利进行。

  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的高占祥在参观完文化大篷车后紧紧握着梁文敏的手说:“你真是有点改革的精神!你们全家为发展文化事业贡献不小,全家总动员!你们是书画的种子,走一路,播一地。

  你的墨竹速成教学法很好,可以在全国大力推广。”并为梁文敏大篷车题写了“墨花飞紫露,笔阵起雄风。”“大地之花”。梁文敏开创的中国第一个文化大篷车由此叫响,红遍中国!

  篷车精神 青竹品节叫响全国

  篷车万里,车轮滚滚,30年间,梁文敏凭借着不屈的精神和超人的毅力,为了事业舍小家为大家,以改革家的眼光和开拓者的胆识,带领着大篷车进京城,闯华北,渡黄河,赴陕甘,越蜀道,下两广,一路走南闯北,四方送教传艺,屡经磨难,饱受风霜。经历家中火灾、长子梁军身亡、地震、泥石流、拦路抢劫、撞车等大小生死磨难170多个。途经解放军五大军区、13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市县,200多个活动点,行程10万多公里,先后对2000多名学员进行了面授辅导,此外沿途又招收上万名学员,途中举办了书画展100多场,书画表演200多次,观众超过十万多人。在全国各地工厂、矿山、街道、学校、部队、山乡农村留下了梁文敏奋笔作画及辅导学员传授画艺的身影。

  梁文敏创建的“中国第一个文化大篷车”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三十多年来,这辆大篷车满载着艺术的赤诚之心把知识送到广大群众中,让艺术走向千家万户,播撒着美术的种子,他具有开创者的眼光,具有中国共产党员的牺牲精神,所作所为为群众文化事业谱写了重要的一页。

  中国书画界巨匠范曾大师赞扬梁文敏文化大篷车亘古未有,创举壮举。全家出来办学,上山下乡,教画育人,感人之深!并欣然为他题词“篷车精神,青竹品节”给予高度评价。对梁文敏墨竹画赞赏有嘉,在竹画上题写了郑板桥诗句,给予鼎力支持和鼓励,为此轰动书画界,引起全社会强烈反响!为梁文敏文化大篷车顺利走向全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起到关键重要作用!

  梁文敏靠的是共产党员钢铁意志和竹子精神走出一条大篷车之路。开创了“篷车精神”。“篷车精神”是继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又一个金光闪闪、灿烂辉煌、震撼万人心的时代精神。

  篷车精神四海桃李

  梁文敏的文化大篷车历时三十年,历经千难万险,靠的是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和竹子精神,他用自己的画笔,展现出大篷车精神和青竹品节。在漫长的历程中,他真正领悟了文化艺术的真谛。

  他用“篷车精神,青竹品节”铸造就了“当代板桥”。不仅自己入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成为国家美术界顶级画家、艺术大师。还成为代表新中国先进文艺发展方向的先行者。梁文敏一直坚持用文化大篷车这么一种形式走进基层到群众中去,把绘画艺术送到农村,送进山乡。他的文化大篷车所到之处留下的文化“种子”也早已遍地开花,翰墨飘香。篷车精神四海桃李,一路播撒爱心种子,在帮助贫困农村家庭脱贫和城市下岗工人再就业的过程中,梁文敏文化大篷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农民“变”成画家,让穷人“变”成富人,让下岗工人“永不下岗”,让残疾人自食其力,为国家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时代精神的“篷车精神”成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史上闪亮的“品牌”,已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