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摘帽劲不松 持续加油干
4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崇信县退出贫困县。
摘掉贫困帽,是否意味着万事大吉?
整县脱贫摘帽并不意味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崇信清醒地认识到,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还要继续下绣花功夫,爬坡过坎、奋勇向前,一步一个脚印干下去。
6月中旬,记者来到这里,欣喜地看到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场上,崇信不胜不休豪情如昨。当地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重要指示要求,依旧埋头于提高脱贫攻坚的质量。
过筛子、补短板,冲刺清零不含糊
“县里虽然摘了帽,仍然不能撤摊子、歇歇脚,必须全力以赴抓实抓细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崇信县委书记王锦对记者说,“脱贫摘帽只是初步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基础仍很脆弱。”
现在,崇信县一些村社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够完善,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剩余的416户1162名贫困人口多为老年人、患病人口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部分已脱贫人口也还处在贫困线边缘,存在较大返贫风险,稳定脱贫和巩固提升的任务都十分艰巨。
今年4月以来,崇信县采取“过筛子”的办法,全面排查安全住房、义务教育、健康扶贫和安全饮水“3+1”方面的短板问题,建立任务清单,制定具体方案,对账销号,见底清零。
在崇信县医保局局长张宏伟看来,整县脱贫了,健康扶贫的工作绝不能停。“每天都会有新的病人出现,对贫困人口一定得加强动态监测。”现在,他和他的同事,为了健康扶贫,加班加点依旧是家常便饭。
保健康才能奔小康。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的一道“拦路虎”。前一阵子,在又一次认真细致的“回头看”后,张宏伟松了一口气,全县近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没有遗漏一户。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切实减轻贫困患者的治病负担。今年,崇信县以基本医保为基础,全面落实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构建起了健康扶贫补偿体系,确保贫困群众符合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5%以上。
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还得让他们看得好病。去年,崇信贫困患者倘若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只能报销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都得拿到县里报销。
今年,全县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还有私立医院做到了“一站式结算”全覆盖。报销费用,贫困患者少跑路,更顺心了。
在住房安全方面,加快新建住宅搬迁和危旧房屋拆除进度,集中拆除农村废弃庄基及残垣断壁;
在义务教育方面,建立控辍保学核查和“一对一”关爱帮扶机制,确保贫困家庭无一人因贫辍学;
在安全饮水方面,加强供水管道巡查检查、管护维修和水质检测,切实解决部分群众饮水不稳定问题……
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完,任务一项一项完成好。崇信正紧盯 “3+1”保障任务,深入开展冲刺清零行动,确保不留死角、不留尾巴。
龙头动、产业兴,户户有了致富经
70多岁的老母亲得伺候,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家里大事小事,都得靠今年快50岁的杨明堂。前些年,这名崇信县木林乡沟老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干啥都觉得难心。地里刨不出啥收入,他就靠打零工养家糊口。
如今,杨明堂起早贪黑、浑身是劲。每天凌晨5点多,他便起床喂自家的8头母牛。
清理完牛圈,他赶紧开着三马子前往地里。活不等人啊!去年,他流转了村民120亩地种苜蓿。今年,又包了32亩地种核桃,还种了10亩苹果树,加上前年栽的,光苹果树他就得管理19亩。这个贫困户的动力何在?
“党的政策这么好,我还要加油干呢!”杨明堂说,去年他脱贫了,扶持政策可没“掉链子”。去年,县里出台政策,给贫困户新栽饲草每亩补助300元,新养的母牛每头补助2000元,新植的苹果园、核桃园都有补助,而且一补就是3年……
一个人操心这么多“项目”,他也不怕。村里去年成立了果产业专业合作社和养殖专业合作社,技术培训、市场销售,都有人带着他干。养殖专业合作社还将资产入股到县里的红牛公司,每年给他们贫困户分红。
他种的苜蓿,也销到了县里的红牛公司。“7月份,就能交了。一亩一年能打两吨鲜草,一吨400元,今年最少能卖一半,挣3万多元。再卖3头牛犊,这又是2万多元……”杨明堂激动地对记者算着账。
脱贫摘帽后,崇信县继续扭住产业发展不放松,努力实现村民收入稳定增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县里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组建县农业投资开发公司和牛、果、菜3个子公司,全面推行“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
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利益上脱节,产业扶贫就不会有质量。崇信县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托管代养保本分红、户贷企养分红、企投户繁增收、果蔬订单购销、配股分红等方式,将贫困户紧紧“绑”在产业链上。
崇信县还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从新窑镇黄庄村搬迁到赤城移民社区,46岁的贫困户石彩平心提到嗓子眼了,没地,日子咋办?现在,镇里给了她一个菜棚,还建起了扶贫车间。除了种菜收入外,她从扶贫车间将人造花拿回家做,现在,一月能挣800多元。
十年前,锦屏镇平头沟村村民从山沟里整体搬了出来。新村庄地方小,这个传统的养牛村,很多村民也再不养牛了。
建养殖小区没地方,成本还高,为何不变废为宝,利用废弃的窑洞养牛?今年,平头沟村改造了山沟里的130孔窑洞,8户人家顺势而为,养了140头牛。“我在老窑洞养了15头牛,前几天刚下了个小牛娃。”贫困户梁志忠开心地说。
静下心、沉下身,后续帮扶不松劲
脱贫了,崇信人非常激动,可议论也随之而来。
“全县都摘帽了,驻村帮扶工作队是不是可以撤回?”少数驻村干部有了歇一歇、缓一缓的思想。
“帮扶户都脱贫了,我们还进村入户干啥?”少数帮扶干部开始图形式、走过场,甚至不作为、慢作为。
“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越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要坚决防止松劲厌战、盲目乐观、政策断档、作风漂浮四种错误倾向。”王锦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上言语铿锵。
静下心来、沉下身子,持续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崇信县要求各级帮扶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员,一如既往地帮助贫困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今年气温变化无常。5月下旬,已是初夏,大山深处的锦屏镇姚洼村晚上还得烧炕。
一来二去,76岁的贫困户陈天礼被折腾感冒了。电话里得知老陈有病了,帮扶的镇党委书记张宇自掏腰包,专门买了一块1200元的新型环保电炕板,给他送去。这下,老陈再不用烧炕了。
年初,老陈孙子结婚,也是张宇操心着他们一家搬的新房。因为,老陈的儿子腿有残疾,儿媳妇早去世了。
在解民忧的同时,前一阵子,崇信县各乡镇、各帮扶单位组织帮扶干部,又对县里贫困户的“一户一策”脱贫计划,以及脱贫户的巩固提升计划,来了一次“回头看”。他们与贫困户坐在一起,一项一项修改完善脱贫对策,力争一条一条兑现到位。
在此基础上,崇信县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开展技术培训、矛盾调处和文化活动,将帮扶措施和贫困群众参与挂钩,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新窑镇西刘村是全省深度贫困村,现在还有9户17人未脱贫。他们虽然享有政策兜底保障,但帮扶工作队并未撒手不管,还是努力在产业培育上下工夫,将他们一个个“扶上马”。
地里不能光种小麦、玉米。在帮扶队员的劝说下,52岁的“光棍汉”孙明珍拖着自己的瘸腿,如今栽起了核桃树,又养了6头牛。
“党和国家帮,我们自个还要‘动弹’呢!”孙明珍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今年年底他肯定能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