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成立80年 | 80年使命未改,教科文组织需要怎样的“中国方案”?——专访夏泽翰

2025-10-28

  

  中国网: 作为联合国的“智力机构”,教科文组织自1945年诞生起,便以“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为使命,通过教育、科学、文化三大领域,强化相互理解与多边主义,从思想根源上消除战祸。当前,全球面临着多重危机与挑战,当资金缺口与数字革命、治理赤字与技术伦理交织叠加,教科文组织与中国,一个肩负“思想筑和”的历史责任,一个拥有“实践破题”的现实经验,该如何携手给出答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期节目专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专访。(杨楠 摄)

  中国网:教科文组织在联合国体系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全球治理方面发挥着什么作用?

  夏泽翰:教科文组织,全称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就是教育 科学和文化的首字母缩写,在联合国系统里有着特殊职能,因为我们负责的是联合国非常重要的智力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们常说,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的“智力机构”。

  我们的使命源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必须避免战争重演。我们的使命是“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为此,我们通过教育、科学、文化,通过增进对伦理议题的理解,以及推动传播与信息交流,来筑起抵御战争的屏障。在全球范围内,我们与成员国密切合作,并与中国保持强有力的伙伴关系,有效推进这项工作。

  中国网:中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国,在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全球治理中主要做出了哪些贡献?

  夏泽翰:中国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国家,大力支持联合国系统和多边主义。中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要资金供给国之一。但除了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南南合作联结世界——比如在文化领域,中国协助柬埔寨进行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埃及、越南等地的遗产地开展合作。

  中国还与教科文组织共同设立了女童和妇女教育奖,这对于女童和妇女而言,对于世界许多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而言,都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我们还共同设立了孔子教育奖,中国与教科文组织一起完成了许多工作,我们还通过长城奖学金吸引世界各国学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这样的方式,中国做出了诸多贡献,在全球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网: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但当今世界依然充满危机与挑战,联合国也在进行系统性改革。那么,教科文组织在工作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夏泽翰: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依然至关重要。回顾这80年,我们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挑战依然存在:世界上的冲突与战争仍未停息;许多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缺乏良好的住所或住房,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挑战。要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挑战,必须充分尊重国际法,并确保我们能够持续保护最珍贵的遗产。

  与此同时,我们的资金有限,必须想办法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让投资产生乘数效应。

  我们还需要构建一个支持跨文化对话、尊重所有文明、促进全球不同文明共存的世界。我们的世界要为“全球南方”国家创造合作空间,通过南南合作互帮互助。

  联合国关乎你我,关乎我们每个人。我们需要携起手来,让世界更具可持续性,相互尊重,赋予所有人尊严;相互合作,分享科技红利。同时必须协同应对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包括人工智能的潜在危害、神经科学及其伦理问题等。我们要以人类的道德自觉应对这些挑战,更需要从思想根源上消除战祸,通过强化多边主义、增进相互理解与尊重,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中国网:展望未来,您认为教科文组织的工作重点将是什么?中国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夏泽翰:通过在成员国开展的工作,教科文组织已意识到了其中许多挑战的存在。例如早在2021年,我们便前瞻性地预见了人工智能可能被误用和滥用的风险,并发布了《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人工智能正被用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人类健康水平,在诸多方面发挥有益作用。当前重点在于如何确保人工智能伦理及其治理体系在全球、国家乃至具体机构层面得到充分理解与落实,并确保我们有能力应对以上问题。

  未来,我们还需应对科技鸿沟、数字鸿沟等问题。教科文组织正着力促进开放科学及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发展,使其持续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作为我们贯彻《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的一部分。教育是基本人权,获取科学、知识和文化同样是基本人权。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化为现实?从这些角度看,教科文组织的工作变得愈发重要。在此过程中,我们与中国积极合作,中国也给予了其他国家大力支持。

  如何确保我们不是机械地将中国的经验输出给需要的人,而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传递理念?如何协助这些国家进行能力建设,与中方科学家、工程师及产业进行对接?这不仅是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与教科文组织公约的规范制定息息相关。

  所以,未来在许多具有前瞻性的领域,我们可以通过更先进的科技、更强的韧性以及更优的灾害响应能力,以及对不同文化更为深入的理解、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平等对话,来推动下一阶段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地方性知识和聪明才智,更加自信地携手完成这些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