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调研探民生,青春方案筑夕照:南京工程学院团队发布返乡建筑农民工养老保障报告

2025-04-09
来源:信阳新闻网    

  近日,来自南京工程学院“返乡建筑农民工养老保障研究课题组”的大学生团队,在历经一整年针对河南、安徽、四川、江苏、浙江五省的深度调研后,郑重发布了《返乡建筑农民工养老保障现状研究报告》。团队凭借1880份问卷、80 余人次访谈以及形成的30余万字访谈实录,深度洞察返乡建筑农民工的养老状况,精心打造出 “政策技术服务” 三位一体的创新方案,为城乡养老保障的有效衔接,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青年视角。

  这支00后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将目光牢牢锁定在“返乡潮中的建筑农民工养老断点”这一关键问题上。暑期,成员们深入河南周口、安徽阜阳等地,在田间地头、村舍院落,倾听着 70 后瓦工老张的心声:在外辛苦打拼20年,养老保险缴纳波折不断,如今回到家乡,仅靠那微薄的基础养老金,在生活开销上都得处处精打细算。寒假期间,团队奔赴江苏南通、浙江杭州的建筑工地,90后钢筋工小李感慨,因项目辗转各地,社保时常中断,办理转移手续更是繁琐复杂,自己每日忙碌于工作,实在抽不出精力去应对。

  团队成员正在进行访谈

  通过走访7家建筑企业以及5地社保部门,团队获取了一组组详实的数据。数据显示,建筑业农民工养老保险断缴情况较为显著,断缴率达34.7%;在职业伤病方面,自付比例高达67%;同时,超七成农民工倾向于家庭养老,但当下农民工子女城镇化率已达40%,年轻一代身处“421家庭结构”,代际赡养模式正面临新挑战,社会养老供给与实际需求间的适配度,也亟待优化。

  报告进一步揭示,返乡建筑农民工在从“生存型务工”迈向“发展型养老”的进程中,存在着五大亟待解决的情况。社保转接环节,因农民工收入波动大,社保缴纳时断时续,跨省转移平均耗时23个工作日,补交率达38.7%,超三成受访者因流程复杂,无奈搁置参保事宜,致使社保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职业健康层面,36.55%的劳动者从未接受过职业健康体检,尘肺病、腰肩劳损等职业病呈高发态势,参保地与治疗地的不一致,使得医疗报销环节困难重重,部分劳动者只能选择 “小病自行忍耐,大病则可能陷入经济困境”。家庭养老维度,尽管75.6%的返乡者仍对子女赡养寄予期望,然而年轻一代在“421 家庭结构” 下,承受着较大压力,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在新的社会结构下,面临着调适需求。养老服务领域,社区养老设施多为基础配置,像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等深度服务供给不足;机构养老费用月均2860元,与农民工300-1200元的可承受养老支出区间存在较大差距,供需之间的鸿沟亟待弥合。政策认知角度,超70%的农民工学历在初中以下,获取政策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对参保流程及待遇缺乏清晰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保率的提升。

  建筑工人正在填写团队调研材料

  面对这些状况,大学生团队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构建起三大创新体系。在政策创新方面,推出“工龄地票”制度,巧妙地将务工年限转化为可流通权益,搭建起宅基地使用权、农房财产权与养老保险账户之间的桥梁,实现城乡养老价值的有效转换;同时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建筑者社保通”平台,支持按日薪5% - 15%灵活缴费,断保6个月内可在线便捷补缴,让社保跨省转移实现“一键办理”。技术赋能层面,为低学历群体量身定制AR政策导航,借助3D动画《养老政策随身查》,只需扫描工牌,参保、转接、领取等流程便能直观呈现;构建健康监测网络,运用5G传感器实时监测工地环境,并与“云端医务室”对接,达成工伤救治的闭环服务。服务升级板块,在农民工集中的村落设立“返乡驿站”,配备智能康养设备,冬季开展医疗巡诊、政策代办等贴心服务,夏季开设隔代教育课堂;探索“企校社”联动模式,推动建筑企业设立“养老保障基金”,高校志愿者举办“银发数字课堂”,社区工作者担任“养老顾问”,为农民工提供一对一专属服务。

  团队成员与受访者合影

  每年,超200万建筑农民工踏上返乡之路,养老保障已然成为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该大学生团队通过扎实的实地调研与精准的数据分析,充分展现了Z世代的社会担当。正如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负责人所评价:团队以 “技术赋能政策” 的创新理念,为破解农民工养老难题提供了全新范例,让政策在制定与落实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贴近民生实际。

  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当下,大学生们以实际行动,致力于为返乡建筑农民工的晚年生活筑牢保障基石,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他们的不懈努力,生动诠释了时代对青年的殷切期许:每一份奉献于城市建设的青春力量,都理应在岁月沉淀后,收获温暖而美好的晚年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