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珠江(上篇) ——粤港澳大湾区质量强国报告

2024-01-19
来源:智慧中国    作者:朱建华

  编者按: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广东调研,对粤港澳大湾区寄予殷切期望。广东省委作出了“制造业当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启示?为回答这一时代之问,素有“企业家摇蓝”之称的华南理工大学,邀请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朱建华,深入华南理工大学杰出校友代表领导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优秀上市公司采访,并撰写了《粤港澳大湾区质量强国报告文学六部曲》,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改写了中国“缺芯少屏”的历史,击碎了核心技术被国外“卡脖子”的魔咒,描绘了智慧中国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宏阔画卷,按总书记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用文学叙事提供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从本刊这一期刊发的《旭日东升》《冲岀峡谷》《智光宣言》中,读者一定能够感受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与智慧中国前行坚定有力的步伐。

  作者简介:朱建华,著名作家,曾在化学工业部政策法规司工作多年,后调任中央某报刊总编辑,现为《人民日报》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最前卫作家。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鞋道》《共和国的女部长》、中篇小说集《纸玫瑰》等。

  作品多次获全国各类文学大奖,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思想者》与季羡林、蒋子龙、魏巍等全国十位作家同获建国五十周年文学作品奖,《名动西海岸》获中国新闻奖全国报纸副刊大赛银奖,《SAT-90之谜》获改革潮全国报告文学大赛三等奖,《托起明天的太阳-浦东巡礼》《巨舰驶向海洋》《成山世纪之航》连续三届获《人民日报》报告文学奖,《探索生命源》获《经济日报》全国报告文学大赛二等奖等。

  其以整版篇幅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幸福江阴》《大道无边》《太阳升起》等文章多次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在引领中国执政理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幸福江阴》引发“幸福中国”执政理念在国内兴起,被誉为“引领中国执政理念作家”。反映中国核电工业的报告文学《逐梦东方》,获得国务院原总理李鹏的重要批示。《奔涌韩江》《梦想起飞》《光耀粤东》《大道之行》广东汕头经济特区报告文学四部曲广受关注。《潮起珠江》《龙腾南粤》《春涌花城》《智慧崛起》广州报告文学四部曲,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原主席汪洋批示赞扬。展现上海改革开放风采的报告文学《未来之城》广受读者好评。

  应深圳市邀请创作的反映深圳特区改革创新的报告文学《杜鹃花开》和《临波登澜》《湾区逐梦》《海丝扬帆》粤港澳大湾区报告文学三部曲,《驶向蓝海》《驶入深蓝》《关通天下》《凤凰花开》《扬帆领航》厦门报告文学五部曲,《唤醒青山》《武夷花开》《绿涌八闽》福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报告文学三部曲,《朝阳升起》《问道玲珑》《智创未来》制造强国报告文学三部曲等蜚声国内外。

  人民日报社两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由中宣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联等领导参加的朱建华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著名文艺评论家称其报告文学作品“大气磅礴,激情澎湃,思想深邃”。迄今已在《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报告文学作品超100万字,在《人民日报》发表作品之多、影响之大,成为新中国第一人。作品翻译成多种文字多次被国外报刊转载,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旭日东升

  ——中国创造TCL的产业蝶变之道

  面对全球产业大洗牌,没有必胜的商业模式,只能靠一场场硬仗打出来,以“扎硬营,打死仗”的精神逆境破局。

  ——摘自李东生语录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参加2023夏季达沃斯“亚洲制造业复苏”圆桌论坛

  2023年6月27日,一个极不寻常的日子。

  天蓝海阔,万里无云。中国渤海湾畔又一次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

  这一天,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2023夏季达沃斯盛大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致辞,并在论坛期间会见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与前来参会的世界各国企业家座谈。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作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家代表,受邀参加“亚洲制造业复苏”圆桌论坛与国内外相关人士论道,并在“2023夏季达沃斯TCL之夜”发表了“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企业发展路径”主旨演讲。

  向世界展现“中国方案”,提供“中国路径”,这是中国制造的一次非同寻常的跨越。

  此次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是“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驱动力”。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美欧通涨水平创40年新高,超预期因素叠加突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李东生说,要坚持全球化战略不动摇,中国制造要从输出产品转变为输出工业能力。

  惊涛骇浪从容度,风雨无阻向前行。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成长的TCL,经历无数次创新突围的阵痛,已从一个生产磁带起家的地方企业,蝶变成为营收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在全球布局48个研发中心、32个制造基地,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制造产业集团。走过42个春秋,今非昔比的TCL已形成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三大核心产业,累计申请专利位居中国大陆企业前列,其中在量子点电致发光显示领域,TCL公开专利数量居全球第二位。

  如果,你想探寻一个举世瞩目的跨国公司,怎样突破“千亿魔咒”,在变革转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你想让历史见证未来,感受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感受全球化浪潮中坚韧不拔、勇毅前行的中国力量。那么,就请你走进粤港澳大湾区,走进TCL,去认识李东生,结识这位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领军者。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用经济学家伊斯雷学·柯兹纳的话来说:“经济增长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家发现经济学”。

  李东生就是一位发现经济学的中国企业家。

  坚定历史自信,彰显历史主动。一个壮举、一面旗帜、一座灯塔、一部历史、一条道路。一群敢梦敢为的变革者,一部充满中华浩然正气百折不挠的工业突围史,一条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创新蝶变崛起之路。

  又是一个万物生生的清晨,一轮旭日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海平面上腾跃而起,瞬间照亮地球东方……

  “他日卧龙终得雨,今朝放鹤且冲天”!

  东方破晓:穿越至暗时刻的涅槃重生

  命运的钟摆终于摆向李东生。

  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式公布,像秋天里的一声惊雷,唤醒了千万个中国青年沉睡的梦。

  十年耽误和积压,一朝汇聚和喷涌。

  1957年出生的李东生,就是这时以家乡惠阳县理化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大学的,在1978年春天木棉花绽放时节,去无线电技术系报到。从3000万被耽误了青春的人中突围而出,他同久处知识饥渴状态的大多数77级大学生一样,都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呼唤中,于这座享有“红色甲工”之称彰显光荣历史的高等学府中,饿虎扑食般地享受着知识盛宴。

  酣畅淋漓轰轰烈烈的八十年代,像灯火辉煌的列车在夜里一闪而过,令人怀念。

  李东生和他的同学们,就是唱着那首愿为中华崛起、民族复兴当责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创造奇迹要靠谁?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的歌曲,毕业走出校门的。

  与李东生同年毕业的,还有广东罗定人陈伟荣和海南临高人黄宏生。陈伟荣后来掌舵过康佳电视,黄宏生则是创维电视的创始人。三位同学被外界誉为“华工三剑客”。

  李东生毕业后返回家乡惠州,主动选择了刚开办不久的生产磁带的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并以敢啃“硬骨头”的实干苦干精神当上车间主任。若干年后,他坐上了企业化重组后的TCL集团总经理的位置。以彩电为突破口,踏上集团振兴之路。1993年,第一台28英寸大屏幕彩电下线,注册“王牌”商标。日后登顶国产彩电冠军宝座的TCL王牌,就此得名。

  1996年,注定会成为TCL发展史上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TCL兼并了陆氏实业(蛇口)有限公司的彩电业务和资产,开内地企业兼并港资企业同时使用内地企业品牌之先河,由此拥有了完整的彩电生产和产品设计能力,在激烈的彩电价格竞争中率先站稳了脚跟。

  创业者的脚步是匆忙的。从磁带到电话机再到彩电,开拓者李东生不断为企业开辟新的增长曲线。凭借出色表现及亮眼业绩,顺理成章接任了TCL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当年,惠州市政府推进企业体制改革试点,决策者把目光投向蒸蒸日上的TCL。1997年,惠州市政府批准了TCL集团作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及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实施方案。李东生作为改制后风险承担的责任主体,个人要缴纳50万元风险保证金。

  捉襟见肘的李东生,每月只有几千元工资,怎能拿出这笔巨款?为响应政府号召推进改革,他不惧风险,顶着家庭压力,不得不将自己的房子以及父母的房子拿去银行抵押贷款。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改革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到2001年底,五年授权经营到期之日,TCL销售收入从五年前的56亿元增长到211亿元,国有资产增值率高达261.7%,等于再造了两个TCL。

  像一叶鼓满风的帆,这之后,惠州市政府又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支持TCL引进荷兰飞利浦、香港金山实业集团、美国南太电子、日本东芝和住友商事五家外资企业,并出售了TCL集团20%的股权,放弃了在充分竞争领域的控股地位,从管资产过渡到管资本,成为一家真正市场化的股份制企业。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进入手机市场,开启电脑业务,收购开思软件、金科、翰林汇等互联网相关企业,布局新IT(internet technology,互联网技术)、向空调等白电领域进军……

  充满家国情怀与民族志气的李东生表示:“中国要强大,首先经济要强大。中国现在是一个经济大国而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就是因为我们还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我相信,未来中国一定会成长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我们TCL一定要成为当中的一员!”

  2004年,对TCL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一是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的彩电业务。成立于1893年的汤姆逊公司,是法国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堪称“彩电鼻祖”。1988年,汤姆逊收购通用电子旗下的消费电子业务,其中包括美国无线电公司的RCA品牌彩电,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厂商。2002年,汤姆逊公司销售额达102亿欧元(约为1056亿元人民币),而当年TCL集团销售额为319亿元人民币,汤姆逊是TCL的3倍多。两家公司的彩电产业相加,将产生一家全球第一的彩电制造企业,销售额之和逼近1500亿元,正是李东生在1999年豪气冲天规划的10年内进入世界500强的门槛;二是2004年1月30日,TCL集团股票在深交所挂牌交易,募集资金25亿元人民币,股价比发行价飙升78.18%,开创了大企业集团特别是国有控股大企业集团整体上市之先河,给资本市场的改革创新带来一抹亮色。

  早在2003年7月,李东生在香港与飞利浦公司洽谈业务,法国汤姆逊公司CEO查尔斯·达哈利正巧也在香港,于是促成两巨头第一次会面。一个月后,达哈利再次回到香港,并购正式启动,经过近半年的谈判拉锯,终于签署谅解备忘录。然而,此事却因汤姆逊年报出现巨额亏损而紧急刹车。焦急万分的达哈利打越洋电话表态,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法方会积极配合。不久,李东生带着摩根士丹利草拟的“让汤姆逊主动拒绝”的方案亲赴巴黎,历经几天沟通,双方的最后谈判从27日下午谈到28日凌晨3点,汤姆逊竟然几乎全部接受了前期谈判中拒绝的内容。最终,合资协议在汤姆逊投入总价值超过3亿欧元的资源,持有TTE 33%的股份,TCL在没有支付任何现金的情况下,以彩电业务作价占股67%的条件下签署。让李东生颇感自豪的是,并购完成当年,TCL全球彩电业务共实现销售2259万台,超过三星,雄居全球第一。

  一路凯歌,乘势前行。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仅过去三个月,TCL又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并购理由是,阿尔卡特创建于1898年,是电信系统和设备以及相关电缆和部件领域的世界领导者,与TCL做全球领先者战略相吻合。2004年4月底,双方签订合作备忘录,筹建手机合资公司,TCL通讯入股5500万欧元,占55%股份。五个月后,合资公司正式成立运行,总部设在东方明珠香港。

  让人始料未及,耀眼的光环之下,危机正悄然形成。

  出现不祥征兆首先表现为,手机合资公司刚刚成立便出现亏损,一阵阵寒意开始向TCL和李东生涌来。

  更大的灾难接踵而来,另一场重大技术变革亦在悄然发生,电视产业迎来转折时刻。伴随液晶显示时代呼啸而来,作为显像管技术鼻祖的汤姆逊独木难支,在惊涛骇浪猛力冲击下,巨厦轰然倒下。

  亏损以每天50万欧元的速度累积,压得李东生寝食难安。

  危机袭来,寒冬骤至。千钧重压,向死而生。

  那真是一段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令人不堪回首的辛酸岁月与记忆。

  令人焦燥的消息,不断从国外传来,每天夜里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李东生的体重足足掉了20斤,裤子全部要重新买。

  船行大海,必然带来颠簸。世上没有救世主,只能自己救自己,凤凰涅槃,置之死地而后生!

  漫漫长夜盼天明。2006年6月14日凌晨,在深圳蛇口的公寓里,彻夜难眠的李东生在信纸上奋笔疾书,写下2000字的《鹰的重生》:“我深深感到我本人应该为此承担主要责任……我感到无比痛心和负疚……”

  这篇痛彻心扉的文章第二天上传至TCL内部网站上,不少员工情绪悲壮、彻夜回帖,很多人按键时禁不住热泪盈眶。

  相传,追求重生的雄鹰,将自己身上的羽毛一根根拔掉,鲜血洒落大地。

  惊涛骇浪中掌舵领航,大战大考前镇定从容。困境中的李东生没有倒下,而是带领150多名中高层管理干部,踏上了颇具悲壮意味的寻根之旅,到黄蒂陵祭祖,到壶口瀑布寻源,到延安感受在逆境中奋起。李东生向随行人员说:“共产党到延安时不到3万人,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到100多万人,离开延安后不到3年就夺取了政权,在延安13年中,共产党完成了自身组织的变革创新。”

  “鹰的重生”的自省自咎,自我变革精神,从此融入TCL的企业文化。

  让TCL人永生难忘的2006年8月12日,在TCL集团企业文化变革创新誓师大会上,千人齐唱“从头再来”,在场的员工大都热泪纵横,歌声响彻环宇……

  2005年亏损9亿元,2006年巨亏19亿元,A股上市的TCL集团被戴上ST退市预警的“帽子”,银行总信贷规模从120亿元骤降至40亿元。

  经济复苏的“稳定器”和企业效益增长的“发动机”究竟在何方?灾难深重的TCL,于茫茫暗夜中寻找着指路明灯。

  重生的雄鹰,还能够振翅腾飞吗?

  创新再造:打破“缺芯少屏”,创立TCL华星

  机遇往往钟情于逆境中的奋进者。

  每次想到中国“缺芯少屏”,李东生就深夜难以入眠。

  作为一个有着浓浓民族情结的中国企业家,这种感受并不令人意外。

  2007年,中国新闻社发布的两条消息,深深刺痛了李东生的心:“曾经一度辉煌的中国彩电制造业,现在由于不具备液晶、等离子等核心技术,正在经历着一个惨淡经营的时期。”“作为彩电制造大国,中国彩电制造商也只能依靠价格战获取微薄的利润。”

  那是一段令中国彩电业有识之士们害羞的沮丧期。平板电视上游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剩下少得可怜的利润,还要在终端市场上大打价格战内卷消耗,出现亏损不足为奇。

  中国制造的希望在于通过掌握核心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实现领跑,去寻找久违了的自信。永不服输的李东生愈发坚定了向上游出击的决心。

  1877年,德国物理学家奥托雷曼(Otto Lehmann)运用偏光显微镜,首次观察到了液晶化现象。20世纪60年代,由于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实现了进一步的小型化,对液晶显示装置提出了更高要求。伴随着材料科学和材料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型显示模式和驱动技术的开发,液晶显示作为一种新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

  美国人几乎发明了关于液晶显示的所有基础技术,如TFT(薄膜晶体管)和LCD(液晶显示)。平板显示产业迎来起飞时刻,以日本夏普为先行者,从1991年到1996年,全球至少有25条TFT-LCD大批量生产线建成,其中21条建在日本。

  液晶电视需求规模如此之大,却缺乏本土的液晶面板供应来源,饱受缺芯少屏之苦。以及采购成本高,受制于人之困,作为当时中国彩电业的领军者李东生怎能不时时心痛呢?

  可是,从终端产品进入半导体显示这一高科技领域投资大、资产重,对企业整体竞争力要求高,风险巨大,让人望而怯步。

  有人提出质疑,出面劝阻,企业内部也有不同声音,更多的是一些老朋友发出善意的提醒:TCL进入液晶面板是一场“豪赌”,成功率不到50%,需要的资金是百亿级别的,一旦失败,所有投入都会付诸东流……

  李东生不为所动,他说:“这不是‘赌’而是‘搏’,是计算风险之后的拼搏!”

  对于这场决定TCL命运的世纪之战,不能输,只能赢。

  万事开头难。2005年,TCL开始在LCD(液晶显示)和PDP(等离子显示)中进行选择,为此,李东生带队先后访问了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潜心研究反复比较论证,最后选择了LCD显示面板。

  而此时,李东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国际并购的艰难突围,加之缺乏财力与独立支撑液晶面板项目能力,面对关山重重,该如何破局?业内都为这支涅槃重生的队伍捏着一把汗。

  扬帆起航了。为稳妥起见,李东生决定,首先通过模组厂的运作培养一支技术和业务队伍。多位行业专家加盟TCL华星,率领新组建的技术团队,在厂房设计、生产工艺技术开发、人才的招聘与培训、关键核心设备的选型研判、采购先进产品的研发等方面齐头并举。

  2009年11月16日,是TCL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这天,TCL集团宣布与深圳市政府下属的深超科技有限公司强强联手,正式启动国内首条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项目,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简称TCL华星)宣告成立。

  TCL华星的高光时刻终于到来了。2010年1月16日上午,在深圳市政府最初准备留给境外合资面板企业作为建设用地的光明新区一块空地上,深圳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项目盛大开工,拉开了TCL进军半导体显示产业的序幕,这条生产线被称为t1产线。

  打桩机巨大的轰鸣声,震荡着南中国海深圳湾畔这片梦幻般的土地。

  曾担任LG显示副社长的韩国人金盱植从公司卸任后,因为钦佩李东生的为人,选择加盟TCL华星,后来担任过一段时间TCL华星的CEO。

  人才济济,群星璀璨。历经半年努力,TCL华星组建了一支由200多人组成的核心技术团队,其中中国台湾工程师150人左右,韩国和日本工程师20人左右,大陆人员50人,并招聘了一批有专业背景的年轻工程师。同时聘请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内著名院校校长在内的9名业界顶尖专家担任了高级顾问。

  “华星速度”让来自中国台湾的陈立宜深感意外,他不由地感叹道:“来大陆前,我以为我的剑术练得很厉害,没想到这里的人都是拿冲锋枪的!”

  信心满满,底气十足。大家都憋着一口气,决心拿下这场攻坚战。TCL华星的建设工作得到多方支持,工地上经常看到深圳市政府领导现场办公的身影,他们说:“这个项目干成了,就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干不成,就是夜郎自大的一个笑话。”光明新区更是将华星t1产线建设列为“一号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许多超大超宽设备,海关领导率领相关部门现场处理,确保设备按时顺利通关……

  爬坡过坎,闯关夺隘,奇迹就是这样创造的。2011年8月8日,华星项目投产。仅用17个月时间,完成了包括阵列场、成盒厂、彩膜厂、模组厂等72万平方米主体厂房及设备和动力安装、供排水和化学气体设施建设、生产设备测试和联动、制程工艺的调整和完善,创下了国内最大面积高世代面板项目建设速度的新纪录。

  当年达产,当年盈利,这是TCL华星团队用汗水与智慧创造的“华星奇迹”!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号角催征,奋力争先。

  聚无坚不摧的磅礴之力。在中国彩电业期盼下,华星t1与t2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盈利水平最高的8.5代线,助力大陆面板自给率提升到31%。乘胜前进,2013年6月,李东生又拍板投资160亿元,在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筹建了国内第一条六代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生产线(t3)。2017年3月31日,采用柔性LTPS-AMOLED技术的TCL华星t4项产线在一路凯歌声中,又一次落户武汉光谷,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小尺寸显示面板的自给率。2016年11月30日,TCL华星大手笔投资465亿元,在深圳开工建设全球最高世代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t6)。2018年11月14日,投资426.8亿元的华星第二条11代面板生产线(t7)紧锣密鼓开工建设。11代线是全球最高世代线,大陆有5条,华星占2条。2020年9月8日,t7项目首片产品成功点亮(即产线跑通),较计划提前84天。2022年9月29日,国内首条高端专业显示高世代产线TCL华星t9产线正式投产,建设速度创造行业新纪录。

  华章仍在续写,奇迹仍在诞生。2020年8月28日,TCL科技与三星显示株式会社签署协议,以约10.80亿美元(约76.22亿元人民币)对价获得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权以及苏州三星显示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更名为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这一产线在TCL华星被称为t10。

  TCL华星不是一颗星,而是群星闪耀。奋跃而上,飞速奔跑。

  有多么高的规格,就有多么浓的期盼。

  中南海的眼睛紧盯着中国彩电业的发展速度。2017年8月25日,李东生在北京参加国务院召开的推动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座谈会。总理听完他的汇报,问他何时超过三星和索尼,李东生回答:3年到5年。

  从学习者、模仿者、追赶者,到今天的并跑者、领跑者,谁说中国制造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TCL华星t1和t2项目,是中国台湾技术专家主导建设的,从t3开始,包括t4、t6、t7等都是由大陆技术专家主导建设的,一大批本土人才在实践中迅速成长。无论是以智能制造提升工业能力,打造“灯塔工厂”,还是布局研发世界最前沿的下一代印刷显示,他们都将成为中国制造的中坚力量。

  意气风发,鼓足干劲,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

  实现关键技术与材料领域的创新突破,是华星成功的关键。

  效率领先、产品领先、技术领先、生态领先……

  华星之道,是中国创造的成功之道,经得起历史学家的验证与评说!

  产业蝶变:开辟新能源光伏新赛道

  先有仙童,后有硅谷。

  仙童是硅谷的黄埔军校,几乎每一家创业公司都有仙童基因。乔布斯说过,仙童就像蒲公英,风一吹,创业精神的种子就会四处飘扬。

  美国著名的阿波罗计划,很多人只知道是人类登月的壮举。很少有人知道,正是这个计划盘活了刚诞生的芯片产业。

  在中国,提起TCL,大多数人只知道他是一个生产彩电的公司,却很少有人了解TCL的产业与光伏材料相关,TCL中环布局新能源光伏产业,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单晶硅片出货商,全球最大的高效N型光伏单晶硅片制造商和出货商,全球最大的高效叠瓦组件供货商。

  故事还要从2019年讲起,一条天津中环集团正计划搞国企混改的信息令李东生怦然心动。

  开辟新天地,普写新篇章。

  当时,光伏产业正处于低潮期。可具有灵敏商业嗅觉和前瞻思维的李东生却认为,眼下虽然不景气,但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新兴产业,是正确的战略赛道选择。

  充满睿智的李东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要看到全球和中国光伏产业经过几轮博弈,中国光伏产业已在全球产业市场领先,清洁能源,环境保护是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大势所趋。中国集成电路要突破国外封锁,不光要在集成电路制造,也要在关键材料方面突破。TCL应该助力中国芯片产业实现在“卡脖子”技术上的突破,这是TCL产业蝶变,培养新赛道和“第二曲线”的机遇,也是TCL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国家使命!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者,经过多轮谈判,多方竞争,志在必得的TCL胜出。2020年7月17日,TCL科技以125亿出价成为中环集团100%股权公开挂牌的最终受让方,双方于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双方签署协议。这是TCL开辟产业新赛道,延展发展新战略,三年变革转型、浴火重生的必然结果。

  擘画新蓝图,吹响新号角。

  1957年出生的李东生,1962年出生的沈浩平,报效国家,殊途同归。

  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的沈浩平,1983年就来到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为保持国内区溶硅单晶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晶体生长领域第一人。

  勇于践行国家使命的天津中环,1958年开始做半导体锗材料,1969年做直拉硅单晶,1978年做区熔硅法单晶,1981年开始进军光伏领域,2002年在全球范围内首先将多线切割技术应用于硅材料加工……中环的历史,展现了一部中国半导体产业可歌可泣的奋斗史,而正是以沈浩平为首的一批中环的奋斗者为公司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对于TCL中环的未来,技术专家出身的沈浩平充满自信:TCL中环的优势是原始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创新与积累。

  TCL中环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环的技术优势叠加TCL的灵活机制和管理效率,以及双方都明确的全球领先战略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活力之水天上来。2021年2月1日,TCL中环宁夏50GW(G12)晶体智慧工厂项目签约落地,该项目全部围绕中环主导的颠覆性技术“G12”光伏展开,同时通过智慧工厂设计及制造、组织、管理模式优化,进一步加速推进公司G12单晶硅产品量产规模化应用,与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共享发展。从项目决策到选址签约,总投资127亿元的项目,只用了三个月时间,不断刷新着“中环速度”!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李东生与沈浩平对未来充满憧憬:新能源板块,在硅片领域“实施全球领先战略”,在太阳能电池及模组领域“与全球顶尖公司合作实现”,实现综合实力全球第一;科技创新领域,“实施联合创新,集约创新战略”,推动TCL中环向工业4.0迈进……

  山高路远,这无疑又是一次鼓满风帆的世纪进发。

  阳光,总是在历经风雨后更加灿烂,在穿越阴霾后愈加光明。

  看中华大地风起云涌,又一座新能源光伏的里程碑,在世界东方昂然崛起!

  扬帆世界:驶入全球化的广阔蓝海

  志合者,不以山为远。

  “TCL号”巨舰是这样驶入全球化市场蓝海的。

  早在1999年,TCL就开始进军越南市场,建立了国际贸易的第一个海外桥头堡。之后在东南亚国家和印度、巴基斯坦等布局,先后在菲律宾、印尼、波兰、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建厂。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

  回望TCL国际化、全球化的攀登之路,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梯:从来料加工、产品出口起步,加入WTO之后的国际并购,扎实推动全球化经营,建立全球产业供应链,以应对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从中国经济被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担任跑龙套角色,到逐步走向舞台中心成为主角。

  要改变世界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就必须义无反顾走向世界一展身手。这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

  历史从不辜负搏击者、奋进者。

  2002年,李东生用820万欧元收购德国百年企业施耐德电器,快速切入德国和欧洲市场。当时欧盟每年给中国七家彩电企业的出口配额为40万台,而施耐德每年在欧盟区的彩电销量就有41万台,通过收购,TCL绕开了壁垒和限制。

  如果说TCL国际化最早是通过加工贸易“借船出海”,到越南建厂阶段,就可以说是“造船出海”;之后的国际并购,可称之为“买船出海”;TCL和那些享誉世界的全球化公司一样,形成了全球产业布局——全球制造、销售、服务,即在全球各地建立产业链和供应链;全球营销,在世界各地建立品牌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全球研发,在海外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验室和研发机构。由此,可以说TCL建成了遍布全球的“船务基地”。

  总结成绩时往往让人感到光鲜亮丽。可有谁又能知晓初创者所付出的艰辛呢?

  毛初文被TCL总部派到美国,负责北美市场彩电销售业务时,说啥没想到,一切要从零开始。

  当时,TCL北美分公司位于美国中部的印第安纳州,李东生去考察了几次发现,这是美国相对落后地区,便决定将公司迁到加州的洛杉矶,这中间乘飞机也要四个半小时。由于路途遥远,无人愿去,毛初文成了“光杆司令”,就招聘了一个财务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三人买了个房子,租了个仓库,仓库上搭了个小小的办公室,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转机是从TCL进入沃尔玛的“黑色星期五”开始的。

  “黑色星期五”堪比中国的“双十一”,会创下销售天量,带动市场人气,但要付出较大代价。毛初文向李东生汇报,李东生权衡再三决定,接下这项业务,差价由TCL华星来扛。结果美国团队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全年出货量达36万台。富有戏剧性的是,TCL华星在这单生意中不但没有亏钱,反而赚了钱。

  2015年初,李东生在美国对毛初文说:“如果能完成100万台,明年给你们开庆功会。”

  对于李东生提出的工作量加倍的数字,毛初文用破釜沉舟的语气回答:“那就先把庆功会地点定了,就在哈拉斯酒店牛排馆。”

  毛初文带领团队,早出晚归扩展渠道,推出差异化产品,提升周转效率,改进服务,自建售后服务体系,到年底居然完成了101万台。

  无限风光在顶峰。经过艰苦拼搏,TCL电视入驻了美国六大主流零售渠道(塔吉特、好市多、亚马逊、山姆会员店、百思买和沃尔玛),这六大渠道占据美国80%的电视机市场,加上其他区域零售市场,TCL实现了90%以上的零售覆盖。2010年从零起步,而今TCL已经成为美国电视市场的新主流品牌。

  地火在悄然运行。李东生派来支援美国市场的王成,将TCL立足美国市场的方法论归结为三点:一是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二是抓准了智能电视升级的机会;三是团队磨练出来的海外运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与开放的美国市场相比,更具开发难度的欧洲市场对外部的限制要多得多。

  2017年,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及家电展览会开展。TCL电子的展馆面积有1800多平方米,是国内参展商中最大的。

  创业艰难百战多。在渠道上,通过艰苦奋战,TCL电视的销售覆盖了欧洲28个国家,市场占有率在法国位列第三,在德国、意大利、波兰等正稳定增长。TCL一直很重视线上渠道,在法国、英国的线上渠道表现良好。在线下,除了传统卖场,TCL产品已经进入一些高端连锁渠道,其中在德国进驻的卖场已达420多家。

  还有一个故事说明了李东生的战略前瞻性。TCL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后,汤姆逊位于波兰日拉杜夫的彩电工厂也并入TCL,这里距华沙大概一小时车程。TTE在最困难的时候,一度想把工厂卖给冠捷。报告到了李东生手上,在最后一刻被他否决了。正是由于波兰工厂的存在,保障了TCL电视在欧洲的大发展。

  捷报频传。2018年9月3日,TCL集团欧洲研发中心在波兰华沙揭牌成立,标志着TCL在欧洲从制造分销走向了研发。

  从国际并购困局下的大收缩,经过不屈不挠,绝地反击,步步为营,“三军联动”,到实现全面盈利,打造本地化的供应链,进而建立先进的研究机构,TCL的欧洲业务终于迎来新的发展时刻!

  在拉美市场传扬着这样一个故事。

  TCL实业拉美销售中心总经理李永平一直负责拉美的销售业务,他摸索出一条创立合资公司,促进当地营销的新路。

  游走在破产边缘的巴西电视龙头企业SEMP急于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为见李东生,SEMP的老板、86岁高龄的阿方索博士不远万里飞到中国,慕名而来会见TCL掌舵人。在德国IFA展会期间,两位企业老板约了晚餐会议,时间过得真快,直到餐厅要打烊时才发现已聊了近四个小时,此时已逼近午夜。

  SEMP TCL是TCL在海外的第一家合资公司,合资第一年,仅TCL品牌在巴西的销量就达到了25万台。2017年,签约成为巴西国家足球队官方赞助商,2019年,成功赞助足球巨星内马尔,TCL品牌形象在这片桑巴热土上迅速被消费者而熟知。2020年,TCL巴西彩电市场占有率高达11.3%。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

  乱云飞渡仍从容。在中东,在伊朗,在印度,在澳大利亚……色彩艳丽的TCL之花,任凭风吹雨打遍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李东生与TCL的全球化战略,已然成为中国制造腾空而起的澎湃动力。

  连续七年入选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2023年较2022年跃升七位,雄居第11位。

  新时代、新征程、大格局、大战略。李东生与TCL走出国门的探索,堪比当年红军的万里长征,既是中华文化的播种机,又是中国制造的宣传队。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一次创造人类工业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探索。看TCL号国际化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蝶变崛起:照耀中国创造的旭日东升

  时间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2023年6月7日下午,沐浴着初夏的阳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健步走进地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TCL中环产业园。

  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处处孕育着新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生产车间,单晶炉如列队的士兵,一排排颇为壮观,向领袖致敬。TCL中环的负责同志向总书记汇报说:“不仅国内需求旺盛,还远销海外。”

  TCL中环正瞄准多种技术国产化进行科技攻关。习近平说:“现在我们要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来攻克科技难关。”

  习近平总书记对TCL的鞭策化作了巨大的动能。信心就像草原的绿草,根茎越扎越深。

  TCL中环在广州开发区投资106亿元,建设25GW太阳能电池工业4.0智慧工厂项目,主要生产G12N型TOPCON电池,达产产值可实现106亿元,有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光伏产业链及相关配套产业实现聚集效应,带动新能源产业在大湾区的突破飞跃。这项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风,已经开工。TCL的建设者们牢记总书记嘱托,为中国的绿色科技产业再立新功。

  TCL站在新的起点之上。奋楫争先的战鼓又一次在粤港澳大湾区擂响。

  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定能”。半导体显示产业,TCL华星已形成全球领先的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在技术领域也不断追赶超越。2018年建立了业内唯一的“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技术创新中心”。

  新能源光伏产业,TCL中环在光伏单晶领域综合竞争力全球第一。

  TCL已经形成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三大产业群,为实现全球领先战略奠定了基础。

  TCL高质量发展发生的惊天跃变,跃是产业跃进、技术跃升、能力跃动,变是体制之变、战略之变、组织之变、文化之变。打破路径依赖,跳出平庸陷阱,一次次突围,一次次跃升,永不停步,永攀高峰。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

  “弱者只会未战先怯,强者却因磨练而更加强大”。生生不息的TCL精神之声,一直在TCL上空回响,荡气回肠。

  永不言败的中国精神与追求实业强国、志在世界巅峰的中国企业家精神,一直在华夏大地上传扬,感昭日月。

  40年风雨,洗尽铅华。早有凌云志,不负揽月心。国家授予了李东生“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的最高荣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也曾赫然在身。前不久刚刚当选深商联理事会主席的他,并不看中已取得的成绩与荣誉,而更看重企业的未来:“再用五年时间,旗下的TCL科技集团与TCL实业控股,五年再打造两个世界五百强!”

  洪钟大吕,振聋发聩。山高路远,行则必至。未来之路,还很长、很长……

  “没有伟大的梦想,就没有伟大的事业;没有勇敢的自取,就没有顶天立地的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我们更多的担当和使命,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发展给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国家的竞争,就是经济的竞争,经济强则国家强。TCL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驱,必须要在我们所处行业中成为全球领先者。唯此,才能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时代!”

  这是李东生发出的二十一世纪的TCL宣言。

  这是中国创造面向世界发出的东方醒狮的呐喊。

  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

  走过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昨天,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开拓者的铿锵脚步。走向光明宏大、气象万千的明天,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我脑海中浮现出古希腊神话中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我耳边回荡着哲学家阿尔贝·加缪说过的一句话:“他超越了他的命运,他比他推的石头更坚强。”

  旭日东升,中华大光!

  冲出峡谷

  ——中国制造创新突围的“顺络范式”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金钰

  技术发明无疑是工业革命的重要驱动。

  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C•A库仑建立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库仑定律。1831年,M•法拉第发表改变世界的电磁感应定律。1855年至1865年,麦克斯韦方程组诞生。

  卡内基说过:“世上一些古老的民族像蜗牛一样在爬行,而合众国却像快车一样风驰电掣般疾驰而过。”

  “蒸汽机在前一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是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发出的预言。

  从钢铁时代到电力时代,再到半导体、互联网和智能化时代,世界西方的创新从未止步,英特尔公司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说,历史是关于这样一些人的—他们尽一切努力不受历史的束缚,这样才能走出去,做一些精彩的事情。

  曾几何时,一个产生磁感应现象的小小铁芯线圈,却牢牢扼住中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咽喉。

  当二十一世纪的曙光照临世界东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热土上,有一群被称为“太阳神”的创新者,他们高扬科技创新之剑,在核心材料和设备禁运风险大的新型电子元器件领域,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追赶、并跑,甚至是局部领跑,加速推进核心技术国产化进程,以电感元器件“中国第一、世界前三,部分产品全球领先”的骄人成绩,在“杀出一条血路”的深圳特区,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于蔚蓝色的深圳湾畔和与香港一河之隔的罗湖桥边,讲述着中国制造壮丽宏阔创新突围的“春天的故事”。

  行百里者半九十,路漫漫其修远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让历史告诉未来,让顺络告诉世界。长江之水天上来,冲出夔门便成龙……

  实业报国:特区创业者的扬帆出征

  袁金钰赤着双脚,站在东莞市黄江镇袁屋围村乡间的田垄上,举目眺望头顶的蓝天白云。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一个星期天,民办教师袁金钰利用休息日为家里干农活。他的童年与少年时光都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的乡下度过的,挥汗如雨的田间劳作,油灯下的深夜苦读,锻造了他吃苦耐劳的性格。

  袁金钰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时,因一个远房亲戚在广州,他跟随父亲去广州买化肥,初见大都市的繁华,让这个尚未见过世面的农村少年睁大惊诧的眼睛,便在心田埋下了到外边闯世界的种子。

  有一天,他正在为自己因没有背景,未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而沮丧,镇书记带着歉意透露给他一个小道消息:明年国家要开始高考了,提前抓紧复习功课,凭真本事自己考上去!

  本来就才华横溢、只是受到不公正对待与压抑的袁金钰,第二年以优异成绩被广州的著名学府华南理工大学录取。全镇五百多个考生,只有两个人考中。

  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结束,国家刚刚经历了社会分裂,经济、文化崩塌,连续十一年没有高考,第一批大学生都来自农村、农场、工厂,每个人都怀揣着改变自己、改变中国命运的期待来到学校。

  在“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校训激励下,袁金钰和每一位华工同学都珍惜时光,课堂、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争分夺秒如饥似渴地追求学问,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报效国家。

  1982年1月10日,大学毕业的袁金钰,怀着对特区的无限憧憬来到深圳机械工业公司工作。扎实的专业功底,超人的管理经营才干,四年后他便担任了汽车工业供销公司经理。那时,深圳特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罗湖口岸附近如同一个大工地,成片的楼群拔地而起,“特区速度”让高耸入云的巨厦眼看着每天都在生长。

  这是一片每时每刻都在诞生奇迹的创业热土,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91年底,特区创业者袁金钰从地方国企调到军队企业,担任三九机电公司总经理。在深圳笔架山下开启第二次创业,用自己赚来的钱盖起了9层高的三九机电大厦,以更加亮眼的业绩,成为改革开放的先锋。

  1997年8月的一天,袁金钰在深圳市福田区燕南路三九机电设备公司总部办公室,见到了从国企下海寻找创业伙伴及资金支持的李宇。开始涉足新型电子元器件领域。

  1966年出生的广东肇庆人李宇,华南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生毕业后,分到佛山陶瓷集团特种陶瓷材料厂当了一名工程师。后在大学同学鼓动下,到深圳特区闯荡,加盟南波电子。

  忽一日,崇尚创业的李宇突发奇想:何不利用自己的技术下海创业?他用了一整天时间闭门造车,写了一份可行性报告,便辞职下海,到处寻找能够投资的老板。

  对于李宇,这真是一段极其艰苦的岁月。投资者尚未找到,手中的钱花完了,房租都缴不起了,只好寄住在他妻子哥哥家。

  锲而不舍的李宇向袁金钰提出,先做一段时间元器件贸易,一是请袁金钰考察他们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二是了解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前景。

  袁金钰给李宇提供了30万元启动资金,李宇只拿1000元底薪,销售请客费用自己承担。李宇25岁前只喝醉过两次,一次是本科毕业的22岁,一次是研究生毕业,只喝了一杯啤酒,就倒下被抬回宿舍了。如今为跑市场,还必须学会喝酒。连续多日应酬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还要上班,每天睡眠不到两三个小时。妻子不在家,中午他用电饭煲做出两菜一汤,晚上热饭时,躺在沙发上睡着了,睡到第二天中午饿醒了……

  直到施红阳和李有云的出现,李宇才于茫茫暗夜之中看到了曙光。

  1965年出生在浙江慈溪市的施红阳,1982年考上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绝缘专业,与湖北随州人李有云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他们都师从获得苏联列宁格勒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西安交大电气工程系主任、电工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电气工程技术专家的刘子玉教授,研究生毕业后,施红阳分配到了华南理工大学任教,李有云则分配到西安电力机械设备公司。

  施红阳在华南理工任教期间,除完成教学任务,还直接参与敏感技术研究室的科研工作,承担了国家“863”项目电致伸缩材料的研发。

  1991年末,入职南玻集团的西安交大的一位同学从深圳来到广州,邀请施红阳加盟南玻。次年3月,邓小平南巡讲话,在深圳特区讲述“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春潮在华夏大地涌动。

  这是随着春雨之后的一声春雷。春回神州大地,这个春天多有惊人之举。

  1992年6月1日,施红阳入职南玻集团研发部电子陶瓷项目组。项目组负责寻找电子陶瓷具体的项目并进行项目的开发。对于项目,南玻集团有三个要求:一是当时中国没人做过,即国内是空白;二是产值过亿;三是高科技。经过近2年的市场调查和产业研究,最终选择了叠层片式电感。项目确定后,南玻集团旗下成立南旭电子陶瓷有限公司,从事叠层片式电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由于当时叠层片式电感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新产品,只有日本少数几家公司能够生产,并且当时市场规模很小,没有厂商提供专门的原材料和装备,这方面国内完全是空白。因此,为了完成产品的开发,施红阳负责组建了实验室,开展了从原材料开发到产品研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不断研制,终于完成了系列主要原材料的开发和产品的研制,制造出了中国第一颗叠层片式电感,填补了国内空白。

  初战告捷之后,施红阳、李有云等人开展了大量的批量生产工艺研制,在1996年实现了批量生产,产品主要应用于手机、BP机、计算机、VCD/DVD市场。

  南玻主业是建材行业中的玻璃产品,建立了完善的符合玻璃产业的管理模式。但由于行业的不同,其管理体系不太适合电子元器件快速的发展要求,电感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到2000年施红阳、李有云就在思考,需要改变现状,加快产业的发展。

  中国新型电子元器件的春天何时才能到来呢?施红阳翘首企盼着,李有云翘首企盼着。从加速到跨越,中国等不及了!

  2000年初夏,在李宇引见下,施红阳、李有云在三九机电大厦与袁金钰见面。共同的梦想、相同的追求,使创业者们一拍即合。特区弄潮儿袁金钰认定下海创业的时机已然成熟,便同意负责筹备3000万元启动资金,成立公司。

  在这个国家大变革和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中,发出了惊心动魄的呐喊。

  2000年初秋的9月8日,袁金钰、施红阳、李有云、李宇等在深圳银湖三九机电大厦租了三层楼房,一个叫“顺络电子”的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同时组建了研发中心。

  公司创建之初,创业者们给自己定了一个志向高远的目标:立志要将顺络打造为“被动电子元器件领域专家”,并且提出了产品销售必须以全球500强企业、中国电子百强企业以及在细分领域全球技术/规模/品牌领先企业等“一类客户”为目标。袁金钰、施红阳他们认定:“高科技性质产品的客户首先是前沿浪尖上的企业,如果这个产品在地摊上进行销售,那一定不是高科技。”“要成为行业领先者,必需要站在市场最前沿,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只有拥有“一类客户”,才有可能是具有高科技属性的企业。并制定了公司三大目标:一是成为上市公司;二是成为国内最大的电感企业;三是成为国家级的研发中心。

  风帆已经扬起,从春天出发,一群意气风发的创业者,背负着一个国家的使命,踏上新的征程。

  公司成立当天,董事长袁金钰紧紧握住总裁施红阳的双手说:“你带领团队大胆干吧!”目光中透出坚定与信任。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公司成立伊始,就遇上电子市场前所未有的低潮。

  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客户库存很多,需求和价格断崖式下降。例如1005高频叠层电感产品,每颗价格从年初的0.18元下降至年末的0.05元,且需求量下降了一半。

  风云突变,严冬猝不及防到来了。停发工资,还很弱小的顺络电子经历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是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

  公司最困难的时候,特区政府伸出援手。当顺络电子获得深圳市科技局150万元贴息贷款资金支持,施红阳曾经度过了无数个心潮难平的夜晚。

  “无论你是国有,还是民营,只要你与这个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只要你忠实并无愧于这个时代,你就是推动特区和这个国家进步的一分子。”深圳市科技局一位领导一番暖心的话语,至今都让施红阳感动不已。

  也就是这一年早春,顺络根据开拓“一类市场”的战略,同时公司坚持不与老东家争市场,而当时的国内市场几乎都是老东家南玻的客户,因此只能选择将市场开拓的目光投向日本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

  顺络销售人员与技术人员组成的市场开拓小分队,专门跑大企业,越是跨国公司越是集中火力去攻关。其中,日本市场的开拓尤为成功。2001年10月,日本夏普公司到顺络审核,审核是及其严格甚至是苛刻的,到2002年3月通过了夏普的审核,成为其正式供应商,这是顺络获得的第一个日本大客户。当年6月,接到了夏普的首张订单。从成为夏普的供应商起,到2005年底,索尼、松下、日立、三洋、东芝等日本知名企业陆续成为顺络产品的用户。2005年在日本客户的销售额已占公司整个销售额的35%。

  2001年9月18日,公司常务副总裁李有云带队去美国纽约会见DELL公司的采购高层,由于一周前刚刚发生“九·一一”恐怖事件,很多中国企业都取消了去美国的行程,但顺络与DELL一个多月前已决定碰面,李有云等非常珍惜这次叩开美国市场之门的机会,所以决定按计划赴约,在空荡荡的飞机上,顺络人保持着昂扬的斗志。果然,他们不虚此行,DELL公司被顺络人的诚意所感动,欣然接受了顺络公司的片式电感产品,而且是从产品设计环节就开始进入。

  惊涛骇浪从容度,风雨无阻向前行。

  艰辛的努力终于获得回报。顺络从2002年开始,陆续成为国外大公司的供应商,销售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1年1040万元,2002年2900万元,2003年4630万元,2004年7771万元。到2004年一类客户已达到50家,夏普、三洋、日立、松下、索尼、DELL、HP、Intel和IBM等全球知名企业已在顺络客户名单之中,2004年出口金额已经占了营收的68%。到2006年公司55%的销售来自于“世界五百强”企业……

  顺络号巨轮的航程必将更为广阔,前景必定更加光明。

  2006年早春,顺络开始启动上市工作。《招股说明书》成为能否上市的重中之重,为准确、全面介绍企业情况,施红阳同上市小组一起编制《招股说明书》,并于2006年11月提交上市申请。上市不仅仅为公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而且对公司品牌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提升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奠定更高的发展平台。

  1972年出生在湖南长沙的财务总监徐佳,为公司上市倾注了大量心血。从2004年6月,在深南路边上的咖啡馆与施红阳见第一面起,徐佳就将自己的命运与顺络系在了一起。为方便及时回答证券会的询问,他在北京京都假日酒店蹲守了5个月。

  2007年4月28日,袁金钰、施红阳、徐佳上会通过答辩。2007年6月13日,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募集发展资金3.26亿元。

  成功上市的钟声在大湾区上空回响,顺络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此间,有两个事件应该以浓重的笔墨,写入中国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史册。

  挂牌上市后的一个周末,南玻集团一位领导打电话邀请施红阳到南玻一叙。见面后得知,南玻集团因为电感器业务非南玻主业,有意愿将该业务出售给顺络。施红阳既兴奋又喜悦。说兴奋,南玻提出让顺络收购,说明南玻对顺络的认可。讲喜悦,南玻是中国叠层电感鼻祖,是施红阳、李有云挥洒过汗水和心血的地方,有一流的技术队伍,先进的生产设备,几千万元的年效益,九九归一,根红苗正。既可扩大市场资源又能了却施红阳的情结。

  2008年1月22日,顺络电子与南玻集团,在位于深圳蛇口的南玻大厦签署了收购协议。

  这一年,中国新型电子元器件电感行业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那就是顺络收购贵州迅达电器有限公司。

  贵州迅达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堪称中国片式高频绕线电感鼻祖。1970年出生,毕业于四川大学无线电专业、颇具改革创新能力的高海明,26岁便成为了迅达的总经理。

  迅达公司原股东为国企上市公司,按照当时国资委要求,应集中精力做好主业,尽快处置边缘化产业。而其下属的迅达正在处置之列。

  肩扛使命的高海明风尘仆仆赶来深圳,找到施红阳。开门见山亮明自己的态度:“顺络刚刚上市,是迅达不二的选择!”

  当时,顺络正在全国布局,袁金钰和施红阳当即向高海明张开了热情的臂膀。

  2008年7月1日,在这个中国共产党成立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贵阳顺络迅达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高海明被任命为贵阳顺络总经理和深圳绕线事业部总经理。在顺络机制和顺络文化的指引下,重获新生的贵阳顺络年销售额由原来的1000万元突飞猛进到2022年的7.9亿元!

  像一列风驰电掣的高铁列车,“顺络号”迎着新世纪最激荡人心的曙光,跑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度。

  2006年6月,占地120亩,坐落于深圳龙华区观澜河边的顺络工业园落成,世界电感工业的目光,开始更多地关注深圳湾畔,这片创新奇迹诞生之地的波涌浪逐。东莞顺络、淮安顺络、衢州顺络、上海顺络、湘潭顺络……犹如雨后春笋,形成了500公里销售半径的国内布局。2016年,顺络获评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颁发的“中国第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称号,之后光刻电极技术平台获技术发明二等奖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这注定是一项惊天动地的伟业。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络能担当起振兴民族电感产业突出重围的大任吗?

  四川夔门,万里长江奔流至此,两岸峭壁耸立,风急浪高,犹如被扼住的咽喉。

  冲出夔门天地阔。顺络,能冲出世界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夔门”吗?

  科技先行:推动世界电感技术创新的世纪攀登

  有梦想,才有前行的动力。

  袁金钰与施红阳的梦想,是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此中华民族不再受制于人。

  19世纪,最原始的电感器是1831年英国M•法拉第用以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铁芯线圈。1832年美国的J•亨利发表关于自感应现象的论文。人们把电感量的单位称为亨利。

  19世纪中期,电感器在电极、电话等装置中得到了实际应用,1887年德国的H•R赫兹,1890年美国N•特斯拉在实验室中所用的电感器都是非常著名的,分别称为赫兹线圈和特斯拉线圈。

  20世纪,日本电子产业迅速崛起,得益于日本国内电子产品需求增大,厂商创新能力,政府经济支持,日本电感器行业成为世界霸主。

  进入21世纪,电子产业建设带动电感器件的发展。物联网是全球发展新趋势,这又为电感器件大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2000年12月,顺络电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郭海的加盟,注定成为了顺络技术创新的基石。

  1970年出生在陕西阎良的郭海,童年与少年时光都是在陕西012基地(中国最大的运输机制造基地)度过的,上中学时,父亲被派驻国外进行飞机技术引进,母亲经常出差,属于“放养”长大。每天走在上学路上和夜里睡觉时,他能听到最震耳的声音,也是小镇上唯一代表工业文明的声音,就是基地腾空而起的“钢铁大鸟”冲出跑道的轰响,那振聋发聩的呼啸声仿佛对他青春之梦的召唤。因此,到清华上大学,读博士,又到韩国釜山国立庆尚大学做博士后,他的梦想始终是报效国家。

  或许,此生郭海就该与电感结缘。从韩国釜山回国后,原本已收到浙江大学聘用通知,报道前,想趁假期到深圳找同学玩玩,刚到深圳火车站就被同学带到施红阳的办公室。施红阳一见面就跟他讲电感,讲得他心潮澎湃,当时就决定改变人生轨迹留下来,工资待遇啥都没谈。

  郭海早些时候负责公司所有产品和技术的开发,直到2003年,开始进行基础研究,尤其针对被国外“卡脖子”的材料,开展自主研发。

  李有云在技术创新上的一句座右铭是:模仿他人一千次,不如超越自己一次来得快。

  号角激越,催人奋进。施红阳、李有云、郭海等率领顺络团队,围绕电感器叠层、绕线两大工艺技术拉开攻坚战大幕。

  高强度的技术攻关,考验着叠层事业部总经理曾向东。

  顺络最早攻克的是湿法工艺,但湿法技术在产品可靠性方面尚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尽管具有成本低等优势,但就可控性、一致性而言,尚不能完成满足用户的质量要求。因而,必须以干法工艺为突破口,大幅度提升叠层电感的品质。

  配料、流延、切断、膜孔、印刷、叠层、切割、烧结……一道道难关横亘在攻关者技术经理面前。时常夜不能眠,两眼充血的技术经理,和同事们一起倾尽心血,反复试验、扎实推进。

  创新之树终于结出硕果:不断完善提升的叠层干法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产品性能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实现了小产品的制作和量产(0603射频电感);实现了叠层大电流类产品的批量制作,产品包含大电流磁珠,叠层功率电感;顺络干法平台射频电感,质量性能高,成本价格低,在国际同行中,全球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为产品进军敏感类市场及微波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微波市场(LTCC滤波器)做到了国内第一……

  LTCC材料到器件的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从材料配方设计、粉体制备、生瓷带流延到器件设计,加工及性能测试等环节进行反复试验,研发周期长、难度大。

  顺络早在2011年就扩产LTCC项目,形成初具规模的片式LTCC产品生产线,叠层片式LTCC滤波器、片式LTCC天线和LTCC射频前端模块等LTCC产品年产能达到30亿只。2016年重点开发小尺寸射频滤波器、双工器、三工器、巴伦以及基板产品。实现了LTCC产品线的高增长。并在01005电感的产业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产品与国际领先厂商产品综合性能对比处于同一水平。

  实现产品小型化,超精细化,让中国叠层电感技术站上世界巅峰,是顺络人的不懈追求。

  完成工艺突破的重任,落在叠层事业部总工程师肩上。

  为此,研发团队曾东渡扶桑,在日本苦苦寻找。走出国门才发现,日本大多数企业仍在沿用传统路线,成本居高不下。技术保密让他们四处碰壁,越发痛切地感受到:“先进技术是买不来的!”

  回国走自主开发之路。先是郭海等不辞劳苦跑到四川,在等离子电视研究室,迎来最初的喜悦,可又因面板太大不适合自己而感到沮丧。之后又试验3D打印,但效率低。与高校合作挤出成型,效率未见提升,与国内激光厂家合作激光雕刻,最终宣告失败……

  焦躁在大家心里积聚。

  长达一年的反复探索,山穷水尽疑无路,如何才能柳暗花明呢?

  一天深夜,苦思冥想的研发经理脑海里突然跳出一个灵感,像一道光照亮了暗夜,他兴奋地从床上弹跳起来,为何不另辟蹊径,走新的工艺路线!

  寂寞的时光,积蓄着岩浆喷涌的力量。有多少奋起直追,就有多少崛起的辉煌。课题组一鼓作气,攻破一道又一道难题,终于在一个霞光四射的清晨,迎来最壮观的日出。

  一项“中国创造”的伟大奇迹就此诞生。

  用于高端智能手机、高端射频模块的产品尺寸只有100um~125um,内含线宽只有10um,细如发丝,又如螨虫一般大小,观察时需要屏住呼吸,否则产品会因呼气飞走。

  无限风光在顶峰。公制0402产品的推出,填补了国内小尺寸射频电感的空白,使顺络电子跨入世界先进水平!

  2008年3月,顺络电子绕线事业部成立。正式打响绕线电感产品的攻坚战。来自贵阳迅达的高海明任总经理,重庆大学电机系毕业的侯勤田与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黄敬新、杨亚冰分别掌管质控部、技术部和生产部,大家戏称“绕线三剑客”。事业部初创时,“三剑客”基本上都住在园区,以厂为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一周回家一次。

  材料首当其冲。李有云带领侯勤田向国内供应商求援未果,之后又联系了国外的日本企业,得到的答复是:“因为是竞争对手,涉及到他们的前沿技术,不卖!”

  李有云的民族自尊心被深深地刺痛了,立即向侯勤田下达死任务:半年内“去日本化”。为此,专门成立研发部门组织攻关。

  成功开发出磁芯材料之后,又向磁性树脂自研进攻。李有云写了几个“药方”,课题组进行了几百种配方失败与成功的尝试,昼夜研究,摸爬滚打,原本白色的洁净服变成了黑色。

  伴随难题的破解,东方地平线上终于曙光初现……

  2012年6月,侯勤田去日本,调研绕线片式功率电感市场。在日本新干线车厢乘车看报时,读到了一条关于日本合金粉末研究的新闻,兴奋之余立即在车上写了一封邮件发给施红阳和李有云,建议顺络要尽快研发这种合金粉末。

  回国后,李有云立即找侯勤田讨论研发方案,侯勤田带领团队,针对涂覆类研究,异型加工工艺等展开攻关。半年左右突破切割技术,实现了SWPA功率电感进一步小型化,一举进入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市场。

  绕线产品技术提升关键在于设备。李有云、侯勤田又马不停蹄赶到台北购买自动化设备。谁料,到货的设备产品良率低,不足80%,存在缺陷。

  靠人不如靠己。装备研发经理勇敢地肩负起设备研发的重任,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历时3年,提高了涂胶设备的稳定性与效率,涂胶合格率超过98%。先前婉拒与顺络合作的一家日企,得到信息,主动上门要求为顺络代工,提出按顺络图纸为顺络制造产线,上演了“学生变老师,老师变学生”的报剧。

  绕线事业部成立13年,从零做到年销售收入超快速迈过10亿元大关。创造了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的奇迹。

  所有这些,怎能不让袁金钰、施红阳、李有云等全体顺络人感到自豪与欣慰呢?

  山高我为峰。顺络学习专注、平等包容、持续创新、精益求精、自强不息、无坚不摧的“工程师文化”,成为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攻城拔寨创新突围的澎湃动力!

  自觉肩负振兴民族电子元器件产业重任的顺络电子,多年来将自己在材料、设备领域开发的技术创新成果,双手奉献给上下游合作伙伴,与产业链共同成长。

  “支持别人,发展自己。”这是袁金钰、施红阳倡导的顺络企业理念。

  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

  勇毅开拓:摘取新型电子元器件应用皇冠之顶明珠

  2005年,一本叫《蓝海战略》的书,风靡全球。

  企业要赢得明天,就必须不断地开创“蓝海”,即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这就是“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

  袁金钰和施红阳敏锐地意识到,工业化后期,传统制造业必将面临新的挑战,而新兴市场,正是推动产业变革的基石。

  进入汽车电子市场便是顺络开发新兴市场的第一场战役。

  这一切都来自李有云的一个令每一个中国人害羞的情结,每一次坐进汽车,他都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受,不管什么品牌的汽车,里边竟然没有一个中国的元器件!

  2014年,李有云参加德国慕尼黑电子展时,见到了位于德国纽伦堡的博世代理商阿尔法。从这一刻起,他越发坚定了让所有汽车都装上中国元器件的决心。博世集团是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员工数超过42万,遍布50多个国家。李有云诚心相邀,请博世到顺络考察。

  机会终于来叩门了,当年12月,博世的专家来顺络看厂时突然提出:“我们有一个超声波倒车雷达6代产品需求,能否帮我们?”当时,日本企业在提供4、5代产品,已经有二三十条自动线在做了。

  李有云喜出望外,当即叫来顺络的研发经理,现场讨论产品设计方案,如此快速响应,获得博世专家赞赏。

  这真是一场硬仗。时间紧,任务重,经过昼夜奋战,第一批样品如期寄到德国。

  2015年春节刚过,李有云和研发经理就与代理商一起到博世总部拜访。来到慕尼黑才发现,这次博世接待的规格很高,质量总监、产品总监、采购总监都出面了,让来访者有点受宠若惊。他们一见面便告知李有云,顺络产品测试通过了,可能要做进一步的审厂。回来后,李有云便召集中高层开会,将汽车电子作为公司重要项目。

  来顺络审核之前,顺络的研发团队又经历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博世突然提出再提供3万个变压器样品,送到马德里工厂进行上板测试。差不多一天一夜,100多人围绕3万个产品原材料,通宵达旦地工作。凌晨4点材料出来后研发经理亲自驾车送到厦门。等在厦门自动化设备工厂的十几个人,又是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助理工程师乔竹青由于过度劳累,眼睛血管破裂。产品出来后,研发经理又连夜送至深圳高速公路口,等在那里的海外市场部的女经理,午夜2点拿到样品登上飞机,大家才长舒一口气。

  严谨的德国专家验证后,从基本性到可能性,没发现一个不良产品,德国专家目光中闪烁着惊诧,赞叹说:“中国也能做出这么高质量的产品!”

  在博世认同下,审核开始进入辅导期。顺络团队围绕博世ASA九大模块,不断改进优化。40多人的团队,历时近两年,昼夜奋战,20余次整改,500余份资料制作,终于2016年12月迎来博世的大考。

  2016年12月2日,经过三天认真细致审核,博世审核团负责人在审核总结会上宣布:“顺络有先进的实验室、自动化生产线,而且团队有非常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意在顺络批量生产。”并郑重地在认证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掌声响起,泪水涌出,群情振奋……

  这一天,顺络汽车电子事业部成立。对汽车电子业务有着丰富人脉及开拓运营经验的公司副总裁李家凯挑起汽车电子事业部的重担。

  前方是一片新的蓝海,“顺络号”巨舰又一次汽笛鸣响,扬帆远航。

  颇具前瞻思维与战略定力的施红阳,早就将目光投向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领域,驾驶顺络之舟驶向更加广阔的蓝色海洋。

  谁料,从日本运来的设备无法正常运行。30多个日本工程师现场调试一个多月,一直未能开机运行。

  这时,有一位顺络的普通工程师,找到深陷郁闷之中的项目负责人说:“你相不相信我,能不能把这台设备交给我来调?”那就死马当活马医吧,没成想,潜心研究一周后,这个工程师真的将设备的磁芯阻塞问题处理好了。日方专家大为惊讶,不由地竖起大拇指:“中国顺络水平如此之高,了不起!”

  2014年9月10日,全世界第一条变压器全自动产线在顺络建成投产。像一个待嫁的美丽新娘,一露面便惊艳了世界。

  以网络变压器产品为切入点,强强联合收购江苏张家港富钧新能源公司,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纵观顺络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市场开发人员的拼搏奉献。赵霆、田雪花、杨蓓……,无论在地球的哪一端,几乎都闪现着他们的身影。

  有一个小故事说来令人动容。

  2022年11月7日,慕尼黑电子展行将盛大开幕。这是疫情暴发后国际客户的首次相聚。一位正在休产假的海外市场部女经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此时出国便会被新冠感染,去超市买了一个电饭煲,背在身上悲壮地出发了。

  往年,慕尼黑展会至少2000多家中国供应商参展,这一次,却不到200家,大厅里很少见到中国人的身影。国际友人奔走相告:“顺络回来了!”纷纷跑过来与这位女经理拥抱。

  这位女经理果然中招了!一个人躺在小旅店中隔离,饿了用事先准备好的电饭煲熬一点米粥,漫漫长夜,依靠信念与坚强支撑……

  还有一个小故事在国内外客户中传为佳话。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依靠日本的许多厂家因灾情停产。当时美国的一家跨国公司急用电感产品,不得不转向中国顺络求援,产品供不应求的顺络,在不提价的前提下,雪中送炭,保证了这家公司的供应。危机过后,这家美国公司向李有云送一套他们生产的游戏机,表达感激之情。

  危难之时见真情。每当产品紧俏,总有人动提价意念,施红阳却说:“越是困难的时候,越不能提价。赚来的只是金钱,失去的是无价之宝的情谊与信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旗在顺络上空高高飘扬!有什么还能比道德的力量更强大呢?

  顺络范式: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

  “顺络高质量发展的奥秘是什么?”

  有一天,一位来访者这样问董事长袁金钰。

  顺络创立之初,袁金钰就在顺络建立了“分享机制”。作为一个有情怀的企业家,必须深谙企业经营管理之道。无论你有多少高深莫测的管理理论,袁金钰简单到只用9个字道出了办企业的真谛:找对人,做对事,分对钱。

  为此,他找到了有情怀有担当的施红阳、李有云等,做出了为中华民族争气,为祖国母亲争光的事业,在股份配置的设计方案中,让管理和技术骨干都成为顺络股东。变“要你干”为“我要干”,在顺络,每个人都做真正的主人。

  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毕业的人力资源总经理赵冯香这样解读袁金钰的“分享制机”:尊重人,尊重创造,乐于分享!是顺络做精做强的基因。

  “放弃跟踪模仿,迈向全面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不懈追求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积极开拓新兴应用市场,是顺络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

  广东,中国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海内外投资者,正在生动演绎“双向奔赴”。

  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广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广东的新使命。

  “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广东已然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制造业,我国经济命脉所系,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广东指明的道路,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一场新时代改革画卷,正在珠江之畔,南粤大地徐徐铺展……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袁金钰和施红阳对未来作出的思考是:电子信息产业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和制造业核心内容,《中国2025》国家战略中,明确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点突破领域,肩负着重大战略使命。未来应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开发新型材料与器件;制定电子元器件各个细分领域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政策支撑中小电子元器件企业发展;培养引进高端人才,通过人才实现科技第一生产力转化,实现电子元器件产业由低端向高端,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站在新的起点上,豪情满怀的袁金钰和施红阳对顺络未来充满信心:顺络未来将继续围绕磁性元器件、敏感与传感元器件、微波元器件以及精密陶瓷等四大产业领域;重点聚焦新能源(电动能源汽车及相关配套设备、光伏及储能等)、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及数据中心、互联网、物联网(模组)等新兴行业,以早布局早占位产品技术研发理念,播种插秧新产品,积极拓展新型市场……

  离开顺络前,我又一次来到深圳湾畔,眼前,是一片蔚蓝色平滑如缎的海面,隐约可见对岸祖国东方明珠香港起伏的山脉,身后,是一片拔地而起的巨厦,是令人自豪的欣欣向荣的大湾区、新深圳。

  我忽然想起顺络人讲述的公司名称“顺络”由来的故事。传承中华易经文化之精髓,“顺络”二字笔画皆为九。顺络:九九归一,自强不息,顺道而为,经络畅通达四海,无往而不胜。Sunlord,英文释义为“太阳神”。

  这神启的智慧,这风起东方的梦想。天地风霜尽,新程壮阔多。

  此刻,我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坚定,科技创新的动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劲,中国制造新的活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迸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正在点亮我们前行的灯塔……

  湾区启航,太阳升起!

 

  智光宣言

  ——中国绿色科技引领者的湾区新动能

  历史,总是在时序更替中前行。

  2009年12月18日,全世界几十亿人都注视着哥本哈根。这座地处北欧的美丽城市,空气清新而宁静。

  这一天,来自世界东方的中国政府领导人,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掷地有声:“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这一年,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有一个以发展绿色科技,保护地球家园为己任的高科技公司正加速破浪前行。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风雨兼程,日月轮转。这个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的公司——“智光电气”,已成长为在综合能源和储能领域闻名中外的上市公司。这个释放新动能,活跃在大湾区,被业内称为“中国绿色科技引领者”的优秀团队,科技创新坚持“顶天立地”,勇闯研究前沿“深水区”,敢啃关键核心技术“硬骨头”,赋能经济发展原动力。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铭记昨天的筚路蓝缕,扛起今天的使命担当,朝着明天的伟大梦想,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新奋斗实现新跨越,用新发展创造新荣光,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南粤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恢宏壮阔的创新发展画卷。

  静静守候着珠江的南海神庙可以作证,湾顶明珠的“海不扬波”牌坊无时无刻不在向世人昭示:涓滴入洪流、星辰入银河。智者之能,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未来之光,萤火难嘘,囊之亦照……

广州智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喜

  湾区逐梦:民营企业家的实业情怀与国家使命

  岭南春早,潮涌珠江。

  2023年1月28日,大年初七,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于兔年第一个工作日在广州隆重举行。这是广东省委、省政府2023年新春开年召开的第一场会议,也是近年来经济第一大省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会议。

  党的二十大后,肩负特殊历史使命前来广东履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发表重要讲话,改革开放是广东最鲜明的特征,高质量发展是广东最光明的前途。坚定不移往前走,强化在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中的关键功能,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重要动力源,发挥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作用,扎扎实实抓好今年,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必定能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一届广东省委发出“制造业当家”“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让身处粤港澳大湾区湾顶明珠广州开发区的智光电气股份公司董事长李永喜心潮澎湃,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李永喜的梦想之帆,是在南中国海岸上赫赫有名的华南理工大学扬起的。

  云山珠水,煌煌上庠。华南理工大学是一所百年学府,她发端于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史称“红色甲工”),组建于1952年,秉承“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校训,素有“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美誉。这座被称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的“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著名高等学府,人才辈出,走出了一条栉风沐雨、积厚成势、作育栋梁、英彦蔚起之路。广大华工学子怀揣着理想,萌芽破土,在母校的厚泽滋养下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子们从未忘记过培养他们的母校,积极反哺着母校的培养之情。

  2021年7月14日,李永喜等一批优秀企业家校友专程回到母校,参加学校发展座谈会,李永喜慷慨解囊,向母校捐赠人民币1亿元建设发展基金。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代表学校接受了捐赠,他深情表示:“华南理工大学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遍布全球的华工校友,经常用多种方式表达对母校的眷恋之情,用实际行动展现华工人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正是因为校友的突出表现,学校收获了人才培养这块‘金字招牌’;正是有一大批像李永喜校友这样的优秀华工人,这块‘金字招牌’才成色十足。”2022年,华南理工大学迎来了建校105年暨组建70周年。在校庆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表示:“百年办学,七秩辉煌;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学校取得的每一个办学成就,都深深铭刻着每一位华工人爱校、荣校、兴校的不朽印记……”

  李永喜是潮汕人,他父亲是汕头的一个中学校长,自小就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人要成器就要读好书”,书香门第中常常听到的这句话,牢牢印记在他童年的心幕上。

  198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进入电力系电机专业学习。三年后的一天,他站在刻有孙中山校训的巨石旁,对身边的同学说:“我查阅了所有电气电机的发明专利,发明者居然没有一个写着中国人的名字!”

  这个让每一个学子刻骨铭心的感悟,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校园内的图书馆,李永喜又说过无数次。每每说完,身边的人群就会突然安静下来。沉默良久,李永喜面带怒气宣称:“我发誓,一定要把中国电气标准写进教科书,要让中国人用上自己研发的高端电气产品……。”这一年,李永喜刚刚二十出头。

  是风云激荡,求强思变的时代,成就了李永喜的传奇人生。这位生长在韩江之畔的潮汕青年,胸膛里跳动着一颗不安分的心。大学毕业,他先在广州开发区建设开发总公司做统计员、施工员、计划员。扎实的专业知识,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26岁就成为集团下属一个发电厂的厂长。29岁被评为广州市优秀企业家,31岁提拔为开发区建设开发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1997年被评为广州市和广东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党务工作者,连续两届当选为广州市人大代表,34岁时便享受广州市副局级待遇,担任了广州经委副主任。

  正当艳丽夺目的玫瑰花在他面前绽放时,他却毅然选择人生另外一条赛道:下海,创办实业,走上实业报国之路。

  难道,是当年在华工校园立下的那个誓言,召唤他踏上常人无法想象的湾区逐梦之旅?

  此时,在苍茫的大海上,有一叶名为“智光电气”小舟正向李永喜驶来。

  智光电气是从原广东省电力工业局试验研究所(现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体制内孵化出来的一家民营高科技公司,是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时任所长周良才,借国家鼓励科研人员下海创业政策东风搭建的一个创业平台,是一块改革的试验田。以研究所职工及社会资本集资的85万元为初始资本,周良才任总经理,毕业于华南理工的新技术研究室主任芮冬阳担任副总经理。

  二十世纪末叶,国家开启城镇化城乡电网改造,使得智光电气当时的拳头产品电网消弧技术大有可为,可由于资金短缺,眼看错失市场良机。跑银行寻求贷款,因没有抵押物,每每都空手而归。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心急之下,芮冬阳想到了华工的老同学李永喜。

  老同学相见,既是同学又是同乡,芮冬阳开门见山说明情况。当时,智光刚刚从研究所剥离出来,依靠所里提供的二间免费办公室,十几张办公桌及电脑,势单力薄,条件艰苦。

  风不停地吹,创业者在不停地奔跑。

  2003年12月,在电力行业打拼多年,慧眼识珠的李永喜代表他所在的广州金誉公司当即表态,愿意投资支持智光发展,并同意以大股东身份担任智光董事长。

  冲出峡谷是坦途。在既懂专业又精通管理的李永喜的率领下,智光业务出现“井喷式”增长,投资当年公司规模达到1000多万元人民币,第三年做到了6000万,第四年便达到了一个亿。

  李永喜与芮冬阳两个华工校友都是喜欢创新的人,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商业模式。资本运作自然是李永喜的长项,他不仅为智光注入全新的管理机制,还与芮冬阳一起谋划股改上市。

  2005年6月1日,1975年出生在安徽安庆,在其他软件企业已经有七年资本运作历练,具有会计学、经济法学、金融学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的曹承锋正式加盟智光,智光上市筹备工作进入倒计时!

  那天,芮冬阳完成对曹承锋最终面试,一番谈话之后,芮冬阳把曹承锋送出门,目光中透出欣赏与信任说了一句话:“小曹,你就是我们智光要找的人。”其实就因为这一句话,才有了曹承锋日后在智光的这不离不弃的18年。

  从芮冬阳、曹承锋二人在华工西湖苑宾馆闭关连续奋战70天打磨招股说明书开始,顾秋荣、韩文、刘勇、姜新宇、王卫宏、杨旭、陈锐等随时待援;自2007年3月25日进京始,到上市前在北京三里河首体对面的西苑饭店5个月的驻守,芮冬阳、曹承锋废寝忘食、夙夜不懈,总能确保将证监会问询函的回复,在次日8点准时提交到证监会审核人员手中。

  2007年7月20日,李永喜、芮冬阳与保荐代表人共同参加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审核答辩,无疑,这也是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对智光一次重要面试,也是智光发展过程中一次大考。之后便是两小时焦急等待,成败在此一举,这一时刻,谁的心跳不会加快呢?

  下午4点30分,证监会发行监管部通知:智光电气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通过!等候在证监会一楼大厅的李永喜、芮冬阳、曹承锋、顾秋荣和远在广州的智光全体员工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2007年9月19日,智光电气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此时,李永喜掌舵智光不过五年时光。

  智光,从这一刻起,开启了工业节能技术(高压变频与节能服务)、储能技术等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新征程!

  如果说,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投资智光是李永喜实业报国情怀的体现,那么,投资芯片制造则是他践行国家使命的不懈追求。

  智光电气产业中应用的进口芯片一次次没商量地被提价,让李永喜心里隐隐不快,这种“卡脖子”作为,使一个民族企业家的自尊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可是,中国人自己制造芯片的春天何时才能到来呢?

  世界集成电路(芯片)的发明距今已有65年。1985年,美国仙童公司的罗伯特•诺伊斯与美国德仪公司的杰克•基尔比间隔数月发明了集成电路,开创了世界微电子学的历史。诺伊斯在基尔比发明的基础上,发明了可商业生产的集成电路,使半导体产业由“发明时代”进入了“商用时代”。此二人都被誉为集成电路之父。

  其实,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也将半导体研究列为国家四大紧急措施之一,1995年底,一位中国领导人在出访韩国,在三星公司考察半导体工厂的时候非常感慨:“以前,我们认为半导体产业美国、日本很强,现在连台湾地区、韩国都起来了。”这位领导回国之后,在一次专门会议上说,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我们国家的半导体产业搞上去!2014年,政府决定要把集成电路设立为国家战略。

  可是,芯片制造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入大,回报慢,风险高,往往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广东是制造业当家的大省,何时才能实现芯片制造零的突破?李永喜翘首企盼着,广东制造业的有志之士们都翘首企盼着……

  机会终于叩门了。

  2017年9月的一天,李永喜与陈谨、陈卫、韩瑞津博士在广州相聚。陈卫既是李永喜的同乡又称得上世交,曾在汕头大学物理系担任讲师,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固体电子研究中心从事电源IC技术开发和设备模拟的研究工作。担任过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工艺集成高级工程师、经理和顾客部区域经理、现场工程支持副总监、亚太及日本地区市场总监、中国公司首席代表和总经理。

  谈及中国的芯片制造,先是沉默,之后便兴奋不已。相同的志向,共有的梦想,胸膛里都熊熊燃烧着一团烈火。在这个不眠的长夜,一个即将诞生的名叫“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的芯片制造企业,如同一列注满核能的高铁鸣笛出发……

  天下争雄,舍我其谁!现在来看看中国芯片人令人目眩的建设速度。

  打桩机巨大的轰响,震撼着南中国海大陆架这片梦幻般的土地。从2018年3月到2019年9月,粤芯半导体以短短的18个月,实现了从无到有顺利投产,创造了“粤芯速度”“黄埔速度”“广州速度”,成功赶超海内外世界同行。

  “大湾区第一芯”吸引着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的目光。马兴瑞三次前来粤芯调研,站在全自动化车间的参观通道上,马兴瑞关心地问:“一期投资用了多少钱?”一旁的李永喜回答:“70亿元人民币。”马兴瑞挥着手说:“我看还应再加一个零!”

  百川入海,方成其大。坐落于黄埔区中新知识城内的粤芯半导体,是国内第一家以定制化代工为营运策略的12英寸芯片制造企业,伴随粤芯的正式投产,广州先进制造业“缺芯”的历史从此改写。总投资近300亿元人民币,一期月产能1.6万片,二期2.9万片,三期8万片……成功带动了近150家半导体上下游企业前来广州选址落户,激活了广东半导体产业,推动了广东省集成电路的人才集聚与产业链集聚,为广东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高地提供了重要支撑……

  历史,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是时候将广东“缺芯”的历史丢进零丁洋了!

  浓厚的实业情怀,持续的创业拼搏……这些有着李永喜特质的企业家精神,就像一朵朵羊城开不败的木棉花,永不褪色,永远鲜艳,闪耀着璀璨夺目的智慧之光……

  创新引领:绿色科技追求者的前沿破冰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

  智光电气绿色科技的创新引领,现任常务副总裁的姜新宇从西安交大硕士毕业来广东电科院报到那一天就积极投身参与了。

  姜新宇出生于湖南长沙市宁乡县一个宁静的小镇,上大学,读硕士,他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安交大电气工程系的电气绝缘与电缆专业。硕士毕业,导师推荐他去日本留学攻读空间电荷测量专业博士,出身寒门的他主动放弃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只想早点上班,反哺家庭。

  1998年7月6日,姜新宇在研究生导师屠德民推荐下走进广东电科院高压室,开启了绿色科技的追索之旅。

  他作为骨干研发人员最早参与的科研项目就是“配电网中性点新型接地技术研究与装置研制”,也可称之为“消弧技术”的研发,主要解决配电网单相接地后所引起的弧光问题,确保电网安全。这一在城市化电网改造中市场需求巨大的技术亟待技术创新与革命。

  姜新宇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师傅是年近60岁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陆国庆,她严谨的科研精神与“空杯”的学习态度,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比如在各种高压带电试验过程中,录波波形稍微有点毛刺,一般人可能就不太关注,但她非要追根溯源直至找到真正的原因并彻底解决完毕才能罢手;再比如她原本是学俄文的,而科研工作开展时很多外文书籍全是英文,一个年近60岁的老人每天坚持学英文,直到后面参加国际会议,她竟然用流利的英文进行演讲与交流。

  整整三年,从冬到夏,由春到秋,有时是早霞满天的清晨,也有时是满天星斗的暗夜,高压大厅里随时都能看到这一老人家与项目组成员的身影。从零起步,关键的硬件与软件需要自己设计、自己编程。陆国庆负责项目的整体技术思路与方向,姜新宇负责实施与落地,在高压设备上的上千次的试验,白天工作,晚上试验,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反复验证,探索不止……

  2000年7月8日,艰苦的研发终于开出了璀璨的创新花朵。茂名电力局双山变电站现场测试,在众多专家注视下,用人工接地方式进行了试验取得成功!这一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最终实现年创营收逾2亿元,成为智光上市的主打产品;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供电会议,并作为牵头单位组织编制了该技术电力行业标准……

  智光科技创新的每次引领,都来自李永喜、芮冬阳等战略上的运筹帷幄,对市场和前沿技术的准确选择。

  芬兰瓦萨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前身是瑞典的STRONGB,于20世纪60年代成立,1967年开发世界上第一台变频器,被称为变频器的鼻祖,开创了世界商用变频器市场。

  上世纪70年代,西门子工程师首先提出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理论,来解决交流电机转矩控制,而对于直接转矩控制,由德国鲁尔大学的M.•Depenbrock教授和日本的I•Tekehashi于1985年分别提出。

  这无疑是世界电力节能领域的一次技术革命。

  国内大功率电子器件技术研发及基础薄弱,高压变频在当时的中国研发难度极高,国外企业也不售卖给中国国防、军工等领域,属于“卡脖子”产品。通过IGBT和电力电子拓扑结构的创新来实现高压变频技术的研究,从而为高压大容量电动机的驱动控制提供关键设备与技术,是智光在电网产业之外一个全新的尝试。

  李永喜、芮冬阳认定:在被国外垄断的高压变频领域,谁率先取得技术突破,谁就会率先驶入“以产顶进”的蓝海。

  2001年,芮冬阳率队立项的高压变频研发,当时被列为广东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芮冬阳作为项目负责人,多次跑北京清华大学电机系拜访请教卢强、孙元章等著名教授。姜新宇和王卫宏负责组建研发团队并与清华大学李永东教授团队一起展开攻关。

  这又是一次心力与心智的拼搏,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王卫宏在北京的母校清华园内一待就是半年,与清华团队一起进行了动模仿真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对拓扑结构、算法控制、电路板设计等逐一进行验证,奠定了科研的基础。与此同时,姜新宇在广州开发区归国留学创业园带领团队展开装置研究。

  创业艰难百战多。2004年4月,由于场地不足且没有高压电源,科研团队不得不迁至租赁的增城特种变压器厂房内。增城离市区60公里,每天披星戴月,早起晚归,挤公交车,多次换乘。很多人干脆吃住在现场,一周回一次家。正值广州最热时候,又是在铁皮房里工作,科研人员汗流浃背,科研小组承受着高温与“高压”双重煎熬。而且,研究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不明原因的爆炸……

  1976年出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的许贤昶,眼看两位同事,因环境艰苦支撑不住而离职,他在姜新宇的鼓励与支持下,接过他们手中的工作,几个人的工作量由他一个人完成。

  这是使命齐天,青春无敌的岁月。

  2008年12月31日,历史当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在广州中国大酒店,由智光自主研发,通过国家电控配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面检验成功的10000kVA级超大容量高压变频器面世。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7000kVA级和10000kVA级超大容量高压变频器能够相继成功研制,是智光电气在电机控制与节能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产业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华章还在续写,奇迹仍在诞生。

  高压变频的运行可靠性,是替代进口产品的关键。以姜新宇、王卫宏、许贤昶、石本星等为主的技术团队,从2004年就攻坚克难。一路走来,业内首创转速跟踪技术(STT),在电动机系统非停机状态实现高压变频再次启动,使得电机系统连续运行的可靠度得到保障……

  这是一场漫长却充满民族自尊与斗志的蓄势,迫切地等待着一次震天撼地的喷发……

  谁掌握了储能,谁就掌握了支撑新能源发展的核心。

  颇具战略眼光、思维前瞻的李永喜早就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他要打造智光绿色科技“第三极”。

  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包括了五个方面: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电动车和能源互联网。

  储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之一,它与新能源发展息息相关,正如引擎与奔驰的汽车一样重要。储能是新能源发电的缓冲区,可以改善电能质量;是输电端的“蓄电池”,可以用于削峰填谷;是分布式电源的仓库,可实现发电+储能的新型用电模式。储能是电力的“硬盘”,物理/机械储新、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

  机会总是向有准备者招手。2013年,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公司承担了国家863科技项目“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上海交大承接了项目部分研究内容。由于智光在电力电子技术研发及装备制造领域良好的口碑,上海交大找到智光开展合作。

  凌志斌,时任上海交大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陈满,时任南方电网调峰调频有限公司该项目负责人。他们与智光的姜新宇组成合作研发团队。

  披挂上任了。姜新宇带领智光负责研发的许贤昶、电气技术首席技术专家吴胜兵、研发中心部门经理石本星等开始为期10个月的关键技术攻关。

  寂寞沉潜的时光,积蓄着岩浆暗涌的力量。攻坚克难,通宵达旦。在没有相关技术借鉴条件下,完成了从零到完整的工业样机开发,突破制约转化效率提高及使用安全等诸多痛点,项目联合攻关小组首创三相H桥级联、无变压器直接接入高压电网的大容量储能转换技术。在一个黑暗退去的清晨,能量转换和电池均衡控制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2013年12月,满怀希冀将样机交付南方电网深圳宝清变电站。2014年9月投入运行,研发团队的所有成员屏住呼吸,等待那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经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鉴定,该系统在能量转换和电池均衡控制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之后入选“2015中国智慧能源产业十大优秀案例”。世界睁大惊诧的眼睛:智光储能共申请专利超70项,并负责起草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30项!

  科研没有止境,奇迹续写辉煌!2022年智光又与华能集团清洁能源研究院一起合作研发成功世界最大单机容量35kV高压直挂储能系统,一举将储能单机容量推进到25MW等级!并大幅提升充放循环效率至接近91%!

  自强不息,务实创新,笃行不怠,步履铿锵,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储能技术国际舞台的中心。

  伴随着智光在国家电网湖南储能项目、广东电网储能电站项目、江苏某生化医药集团储能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国家电投、三峡集团等一大批储能项目的落地,智光投资建设的顺德五沙电厂储能项目在全国200多个候选项目中,被评为国家能源局首批科技创新(储能)示范项目, 级联型高压储能经中电联组织院士专家组鉴定,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作为级联型高压大容量储能技术的倡导者与引领者,智光连续3年获中国十大能储能PCS企业称号……

  桃李不言,自有风雨话沧桑。中国电化学储能装备的第一座里程碑在粤港澳大湾区昂然崛起!如今,智光储能系统关键技术指标仍保持全球领先!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全球领跑,古老中国的智慧之光,终于照亮世界东方!

  绿色低碳:地球家园保护者的“智光行动”

  奋进新征程,更需要有高度的战略清醒。

  在李永喜看来,智光的高质量发展,一是体现在技术创新上,二是体现在业务模式创新上。智光开始全面走向能源动力节能增效与绿色能源领域,在工业节能技术、余热余压发电利用技术和分布式能源技术各领域探索取得新的突破,智光由此走向基于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与大数据的综合能源服务,积极探索并实践“虚拟电厂”业务,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实现中国对世界的承诺。社会责任之帆在智光高高扬起!

  2009年的一天,芮冬阳去深圳参加节能协会的一个研讨会,听了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委员会领导沈龙海的演讲,并相约在北京见面。

  这一年,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通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召开,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减排,同时开始推进兴起于欧美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新机制。

  李永喜感到,中国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春潮到来了。

  时间,开启新的书写;智光,翻开新的华章。

  2009年12月6日,芮冬阳赶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广东厅与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委员会签署了“中国节能万里行”战略框架协议。

  使命虔虔,号角催征。

  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中国节能协会等牵头冠名的“智光杯”节能万里行活动在华夏大地正式开启,云南、贵州、河北、宁夏、广东……,芮冬阳、刘海燕等带领智光团队以云南为起点,踏上中国节能减排“传经布道”的漫漫征程,召开宣讲大会,推动节能服务,行程遍及20多个省市。

  自觉担当绿色低碳大任的智光人,在新世纪敲响的晨钟中,义无反顾投身节能新技术推广与节能服务的大潮中。

  余典云,江西鄱阳县人,智光电气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中心总经理。父亲的两句话成为他的人生信条:知识改变命运,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进入智光后,他负责节能技术服务,似乎忘记了父亲的教导,透支身体,成为公司出差时间最长的人。一年365天他出差330多天,春夏秋冬的衣服都装在一个随手拖着的大旅行箱内。有一次,他在客户车间里观察变频器的启停质量,找来一把破木椅坐在电机前蹲守。谁想,这一守就是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下午,他看到了从外地赶来的同事的身影,感觉救星来了,眼水夺眶而出。还有一次,他与另外两个搞技术服务的智光同事,铺一张纸片,在客户设备前的地板上,忍受着70分贝的噪音,连续睡了三个夜晚……

  智光从事的是肩扛责任不畏艰辛闪着泪光的事业。

  毕业于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的孙开发,2009年正赶上首钢要搬迁曹妃甸,建设中国第一座球团厂,他与智光的王瑞、许贤昶担任七大风机的节能改造,每天中午在现场泡方便面。2016年,他又转战青岛港轮船岸电项目,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一次连船成功,为建设绿色港口贡献力量。一年前,他曾在西藏黄金矿业创下海拔最高施工作业记录,海拔4800米高山之上,同伴一个一个倒下去了,孙开发也出现严重“高反”,呕吐、无力、睡不着觉。就去县城小诊所找到一个偏方,服药后每天可坚持爬到矿山工作一个多小时,终使国内第一台高海拔节能设备成功投入运行……

  武汉钢铁、首都钢铁、新余钢铁、韶关钢铁、宁夏能源……电厂给水泵改造、水泥企业节电运行……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北国冰城,到塞外大漠;从南海之滨,到青藏高原,无处不闪现着智光人的身影。

  迄今智光已投产变频器16000多台,应用于包括非洲阿尔及利亚、土耳其、俄罗斯等全球40多个国家,装机容量21GW,每年可为国家节约电量364亿度,折算减少碳排放量345亿公斤,折算减少标准煤14560000吨……

  在李永喜制定的智光战略规划中,综合能源服务涵盖节能服务与用电服务。

  帮客户做能耗的深度诊断,把能源用量降下来;利用多能互补、储能及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终端客户能源的优化与节约使用;通过客户聚合,打造“虚拟电厂”业务模式。

  这是新时期地球家园保护者的“智光行动”。

  积极参与光伏支撑国家能源绿色化转型的同时,在工业企业及园区社区大力开展综合能源服务。

  谭毅杰,湖南郴州人,2014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加盟智光后,在用电公司领导谢坚纯带领下,踏上用电服务的崭新征程。

  佛山国星光电项目,就是他们打的一场硬仗。在这个拥有光伏、储能、空调改造、配电监测改造及综合能源管理的平台上,智光团队依托国星光电厂区能源设施及用能现状,在绿色、节能、感知、互联、运维等领域开展能源物联网建设及综合能源系统管理平台部署,改善用能结构,提高用能效率,降低用能成本,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园区能源管理数字化、智慧化、可视化、助力“智慧工厂”建设,取得了综合节能效益10%以上的成效,年节电量达480万kWh以上!

  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更是一个让梦想骏马般驰骋的年代!

  智光人用质朴与真诚赢得赞许。你相不相信,一个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像一个农民工一样,一头钻进狭窄而又满是油污的地沟作业。看到眼前情景,客户负责人怎么也不相信。当他得知,这个钻进地沟的人是智光电气的总工程师,禁不住睁大惊愕的双眼。

  中国节能产业应该用如椽的大笔,写下智光人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创下的历史功绩。

  领跑世界:数字能源先行者的智慧之光

  踔厉奋发向未来。

  2018年11月28日,智光研究院在广州宣告成立。

  刚刚过去的5月份,智光电气与阿里云在羊城签署了“工业互联网+”战略合作协议。

  李永喜、芮冬阳确立的研究院的目标是:瞄准数字能源领域的能源数字化服务。

  在研究院院长芮冬阳带领下,智光研究院以只争朝夕精神,很快便搭建起三个平台,一是由为上万台智光变频设备组成的数字化服务系统;二是储能设备投运后十年生命周期大数据管理平台;三是围绕超级充电与光伏的数字化平台。

  创新之花迎风绽放。智光的科研队伍,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形成了光储充、光储超充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

  2022年9月6日,智光建设的国内第一个数字化储能超级充电站投产,国家充电设施协会、广东省充电设施协会、广州市领导为智光举行了隆重的上线剪彩仪式。春运前,智光投运了国内第一个高速公路光储充超级充电站,5分钟续航200公里!

  有一天,一个来访者好奇地问李永喜:“你们为何有这么强的凝聚力?你们凭借什么吸引了那么多博士硕士?”李永喜微笑着回答:“梦想与蛋糕”。

  “蛋糕要大家一起分享”,这个李永喜的“蛋糕理论”,像一支桅杆,高举起自主创新实业报国这一片永远不落的梦想之帆。

  在智光的股份设置的设计方案中,李永喜早就为公司高管、研发人员、业务骨干配置了份额,而且还拿出自己的钱借给大家购买股份。尊重员工,尊重创造,是智光做大蛋糕的原点。没有尊重,就没有创造,就没有分享。没有分享,就没有做大的蛋糕。

  每一次在各类产品技术的立项、研发、应用中,始终站在行业制高点,用创新践行使命。从技术到服务的业务升华递进,始终跟随国家能源变革的脚步。这便是智光高质量发展制胜的基石。

  面对储能全球万亿级市场,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李永喜意气风发地勾画着智光科技创新的未来。

  以国家能源变革为发展契机,聚焦综合能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数字技术及应用,以储能规模化发展为重点,持续增强新型电力系统关键业务;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资本运营,构建多层次的运营架构和开放的经营平台,打造双碳新发展理念中具有领先地位的数字化能源技术和综合能源服务企业集团……

  这是二十一世纪的智光宣言。

  这是绿色湾区数字能源先行者的智慧之光。

  时间镌刻不朽,用能源的如椽巨笔,在中国大地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凝聚奋进伟力,托举起民族梦想。

  千年小康梦、百年富强梦、飞天寰宇梦、蛟龙蹈海梦、国产航母梦、绿色能源科技梦……

  湾区梦连着中国梦。

  李永喜办公室悬挂着由广东省委原书记吴南生书写的条幅“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就是弄潮儿的初心和使命!

  面对逐梦者,我们充满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