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书写共同富裕“新答卷”

2023-01-19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作者:顾玉雪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三农”工作意义重大。

  广袤的齐鲁大地,正处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的关键阶段。迈入新征程,山东扛牢农业大省责任,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目标,坚决维护粮食安全、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筑牢乡村振兴“四梁八柱”,拓展共同富裕之路,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富民——

  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齐鲁样板成色更足

  合作社工作人员在分装彩椒。人民网 乔姝摄

  冬藏秋实,寒蕴春华。走进“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在洛城街道东斟灌村种植户李义海的大棚里,红彩椒、黄彩椒硕果累累,等待着采收、打包、装车。

  “这个大棚种植了2万棵五彩椒,今年纯收入能达到30万至40万,两年即可收回大棚成本。”东斟灌村党委书记李新生如数家珍,“村里成立合作社以来,将全村种植户都联合了起来,以种植温室五彩椒为主,现有蔬菜大棚640个,占地面积超过6万亩,年产优质彩椒22000吨,产值达到1.5亿。”

  如今,斟灌五彩椒产品已远销至甘肃、贵州、西藏等全国多个省份以及俄罗斯等地,品牌做出了知名度,村民收入也水涨船高。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80万元,人均纯收入4.3万元。

  走上产业转型之路前,东斟灌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业村,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以种植棉花、小麦和玉米为主,村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

  近年来,东斟灌村在村党支部引领下,先后领办了“斟都”果菜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资金互助合作社,逐步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可带动的蔬菜产业化道路,做大做强彩椒产业,实现了村庄产业兴旺、村民共同富裕。

  数据显示,寿光正在运营的果蔬合作社近1500家,拥有种植面积60万亩、年产量450万吨、年交易量900多万吨,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以寿光蔬菜为核心的千亿级蔬菜产业集群入选我国首批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新芽岁岁破枝,枝干年年伸展。

  寿光前端拎稳“菜篮子”,做好标准制定、种子研发、技术创新;后端端牢“菜盘子”,培育特色蔬菜和预制菜品牌、打通高端销售渠道;中间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链条发力,加速实现到2025年打造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近年来,山东着力塑造特色产业,推动寿光蔬菜、烟台苹果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迈向千亿级;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加快培育农业“链主”企业,构建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如何搞好“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利益联结”的产业发展模式,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就业机会更多留给农民?

  今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山东将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梯次培育7~8个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新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左右,建设10个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打造一批预制菜产业高地。积极发展直播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培育一大批乡土产业。

  这些,都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的体现。在阡陌纵横的乡野大地上,蓬勃发展的乡村产业落地生根,让广大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美。

  藏粮于技——

  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齐鲁粮仓“丰”景独好

  黑土湖村水稻丰收。资料照片

  “农闲人不闲,致富不停歇。”寒冬正凛,山东费县探沂镇黑土湖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崔兴龙除了忙于“涑河黑土湖”品牌的运营之外,还在谋划着新一年的水稻育苗育秧。去年,黑土湖村的400亩有机水稻喜获丰收,其中,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提供的“圣香66”和“济软1802”两个优质稻种,将“亩产量1200斤”的理想变成了沉甸甸的收获。

  黑土湖村的水稻产业图景中,科技助农的力量始终在涌动。

  2021年,针对黑土湖水稻插秧已过最佳季节的问题,湿地农业与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团队提出对策,选择4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分批种植,同时增施有机肥和叶面肥,沃根壮苗,防控病害。

  在整个生产季节过程中,科技人员全程跟踪关键农时,制作“明白纸”指导村民做好田间管理,共计培训水稻种植人员1000余人次,有效保障了黑土湖村第一年水稻种植的成功。

  去年,研究所又提供了5000斤水稻原种,并指导合作社的年轻人进行育秧。当他们掌握该项技术之后,不仅能满足自己生产需求,还能为其他种植户提供水稻秧苗,推动水稻种植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

  为耕者谋利,为人民造福。“科教兴村”不仅打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也为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沂蒙山区的偏远乡村,更深入地融入到了农业现代化的大潮中。

  2020年6月开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施“三个突破”战略,利用3年时间,选派300人,投资3亿以上,在山东中、西、东部分别选择郓城、费县、招远三个县(市),将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聚力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作为农业大省,山东是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一片沃土。

  夯实基础确保丰收,要藏粮于技。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56.7万亩,为山东连续两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中,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7%,主要粮食作物关键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80%以上。

  东营市河口区地处黄河入海口,盐碱地多达69.72万亩。近年来,当地依托科技创新,在良种培育、盐碱地种植等方面下功夫,打造国家级耐盐碱种业应用示范区,大豆新品种“齐黄34”实现平均亩产329.3公斤。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科技种田为粮食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2年底,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山东将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选育突破性新品种,不断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扶持力度,持续稳定和扩大粮食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整体创建一批吨粮县、吨粮镇,支持德州等有条件的市开展“吨半粮”产能建设,打造沿黄“齐鲁粮仓”。

  乡村建设——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民增收致富有奔头

  志愿者为里峪村游客提供咨询服务。 资料照片

  在山东泰安,有这样一幅乡村振兴版的富春山居图——

  位于道朗镇北部山区的里峪村,森林覆盖率达97%,山林面积5000多亩,气候温和怡人。村落间水泥路畅通整洁,石屋古桥相映成画,百年皂角、板栗等古树形态各异,农家乐红红火火,游人四季不断,美好乡村生活让人乐而忘返。

  谁会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穷山沟,由于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农民找不到挣钱的门路,出去谋生的青年人都不愿再回来。里峪村所处的九女峰片区,包括19个行政村、1.3万人,截至2016年,还有3个省级贫困村,1个市级贫困村,一度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痛点。

  逐渐凋敝的乡村,何以焕发生机?

  “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乡村游,通过成立农家乐联盟,对经营户进行提升和监管,这样既留住了游客还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同时我们还大力发展林果产品及深加工、民宿和户外团建,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里峪村党支部书记朱强强说。

  通过充分挖掘特色乡村文化,里峪村持续擦亮“泰山人家•春天里峪”乡村旅游品牌,“打扫好庭院,搭建大戏台,唱响振兴戏”,人居环境、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收入由 2013 年的4万多元,到2022年已达 60 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4000 元左右增加到了 18000 元以上。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好客山东最美乡村、全国文明村镇……这些称号见证着里峪村的蝶变,掀开了美好乡村图景的一角。

  近年来,泰安市委市政府和山东文旅集团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三产融合为内核,聚焦产、学、养、游四大核心产业,在泰安九女峰打造了集乡村文旅、康养度假、高效农业于一体的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乡村建设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

  在九女峰的山乡巨变中,乡村记忆、乡愁文化成为激活乡村的内生力量,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在于追溯乡村的价值,通过对乡村传统价值的转化,将资源优势变为发展经济优势,让农民就地过上更加富足、更加便利、更有奔头的新生活。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山东不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网提档升级,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县乡村一体化,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清洁能源、数字乡村等,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代村、三涧溪、耿店等新典型不断涌现,至2022年累计建设省级美丽乡村2500个,建成美丽庭院287万户,在乡村全域星罗棋布、串珠成链,带动齐鲁大地向“田园美、生态美”转变,广大农民扬起精气神,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大计藏于乡野,文明始于乡野。站在新的发展门槛上,山东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升级打造“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嗅得到炊烟、闻得见鸡鸣”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让绿水青山成为致富的新希望,让乡村文明成为赓续不断的薪火,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山东模样”更加清晰、美丽。

  (责编:刘颖婕、邢曼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