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银行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福建南平市浦城县集合多元主体协同推动生态资源价值实现

2021-06-10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基础差别很大,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起点不同,因而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绿色发展模式。对于生态资源富集的后发展地区而言,基本上是自然资源富集但经济欠发达,如何破解“富有的贫穷”、探索一条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人思考。

  福建省南平市就是典型的资源富集后发展地区,是生态银行在全国首个试点市,为探索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发展路径,南平市从2018年开展生态银行试点,探索生态银行多种实践模式。光泽县“水生态银行”、顺昌县“森林生态银行”、浦城县“金土地”生态银行、建阳区“建盏生态银行”、武夷山市五夫镇“文化生态银行”、延平区巨口乡“古厝生态银行”等多点开花,极大地丰富了生态银行的实践模式。南平生态银行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典型案例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认可。

  2020年4月23日,自然资源部印发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其中就包括福建省南平市的“森林生态银行”。同年10月27日,自然资源部印发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的“水生态银行”亦荣列其中。

  南平市浦城县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是福建的“北大门”,县域面积3383平方公里,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农林矿产资源丰富,素有“闽北粮仓”之称,是全国最早的商品粮基地县和中国南方林业重点县,尤其是山、水、田、大米等资源都有一定的产业和规模基础。浦城县作为福建省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改革试点先行县,运用“生态银行”模式,在乡村振兴和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和转化路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浦城县乡村生态资源开发和绿色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浦城生态资源存在空间分布的碎片化和权益归属的碎片化;其次,浦城生态资源开发机制滞后,传统的零散的项目开发模式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企业的自发行为,尚未建立有效的多元化、市场化、可持续的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和产品开发机制。

  针对这一发展瓶颈,浦城县在全国率先开展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通过“编制一套表、编绘一张图、编发一本证、搭建一平台和探索一些解决办法”的“五个一”试点工作模式,加快土地、矿产、林地、水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明晰和效益价值可量化,着重解决自然资源家底不清、权属不明、数据重叠三大难题,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提供新路径、新方法,为“生态银行”探索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浦城县建立了“政府+公司+加盟商(合作社)+农户(村集体)+金融机构”的生态银行运作模式,将农地价值提升与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等生态补偿工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产城景文”融合发展之路等工作相结合。同时,针对当地农业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和外出务工和经商人员多的特征,创造性地把“回归经济”和“生态银行”融合,构建乡村协同治理机制,推进乡村振兴和转型发展。

  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浦城县大力塑造营商环境,加快做好水电路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切实维护公共利益。结合国家精准林提升项目、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生态银行建设。在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践行生态银行战略的过程中,匡山开发采取政府国有企业进行一期“种子”投入的方式来培育产业,在专项产品运营上,瞄准互联网企业用户的游客转化及专项旅游市场。同时,运用智慧管理系统、大数据技术、生态碳货币智慧管理系统,倡导生态环保理念的同时也将森林旅游与生态度假结合起来,引入研学、康养等专业运营商,形成研学、生态、度假等区域品牌。

  专业企业运营生态资源。浦城“生态银行”重点项目“十里莲塘”田园综合体项目引入浦之玉米业公司和晓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引入农业专业运营商盘活农村沉睡农地资源。通过稻药轮作,提高土壤有机质,抑制病虫害,实现后茬水稻每亩增收800元。“十里莲塘”田园综合体积极探索生态银行建设新模式,通过建立“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运作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助力点绿成金。

  村民入股做大集体经济。浦城县生态银行成功引进项目后,土地流转租金的10%列入村财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民除了土地流转租金外,还可以在参与种植、基地建设、文旅产业中获得务工收入,或是以土地或资金入股等形式成立股份制企业,并按照股份获得固定回报或股份分红。在当地政府、平台运营公司等组织的相关培训活动中,村民还将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和劳动技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乡贤回归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浦城县通过“生态银行”平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大打“乡情牌”,大力实施“浦商回归工程”,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在外经商有实力有能力的新乡贤、返乡创业青年回乡,促进企业回乡、人才回归、资金回流。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浦商回乡创业投资项目33个,投资总额达11.88亿元。

  金融机构激活乡村动能。依托生态银行平台公司,浦城县重塑融资主体,将生态资源规模化整治后,金融机构可配合政府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疏通资金变股金的路径,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建设,例如浦城县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资金,大力开展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2.5亿元。其中申请亚行贷款资金1.2亿元、国内配套资金1.3亿元。下一步,浦城生态银行还将在平台上新增融资交易功能:一级市场是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出让市场,主要是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划拨、协议转让、“招拍挂”等;二级市场作为自然资源使用权的流动市场,开发自然资源使用权的抵质押融资业务、金融信托业务等,从而消除交易的信息鸿沟,降低交易的成本,扩大交易的规模。

  浦城县生态银行通过生态资源整治和模式创新,激发了各参与方的活力,在乡村协同治理机制构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催化剂,并积极促进产业扶贫、村财增收、土地资源资产增值,引进企业进入乡村振兴领域。浦城生态银行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化一元制的乡村管理模式,建立起“政府-社会-村民”多元主体协调合作的协同治理机制。

  “生态银行”首先在福建南平市实践,目前已经由福建省纳入《关于支持武夷新区建设加快南平全方位绿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同时,浙江省采用生态银行模式开展“两山银行”实践,推动浙江大花园建设;江西省以生态银行为指导,推进“两山银行”实践并写入江西省“十四五”规划中。生态银行在生态资源与生态资产、资本之间架起桥梁,推动了生态产品的规模化增值及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与“两山”转化趟出了一条路子。

  “十四五”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未来,一是要将生态银行模式推广到“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综合体”的可持续运营中,推进生态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盘活分布在广大乡村的生态资源,不断开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二是要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探索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在碳中和、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完善市场化、多元化、横纵向的生态补偿机制,高效推进多元主体共融发展,以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保障生态银行建设,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文/崔莉    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生态银行”理论中国方案的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