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回来的人

2021-05-02
来源:智慧中国    作者:彭东明

  从延安回来的人

  ——记回乡老红军邓丹明

  1951年春天,一位身着北方大棉袄的人来到茶陵腰陂区大冲村(今大南村),其肩上挂着一个斗笠,斗笠上印有“延安”二字,村里人惊奇地称他为“从延安回来的人”。这位“从延安回来的人”就是参加了红军长征、荣获过抗日战争特等战斗模范的老红军邓丹明。

  回乡后邓丹明走过村里的每一片土地,访问村里的每一个家庭,看到家乡依旧是“大冲连大冲,卖柴茅过冬,三天不卖柴,饿死老祖宗”的老样子,得知全村49人外出当红军只有他一个人活着回来时,这位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老红军决定不走了,既不回延安,也不去长沙,他要扎根农村,与自己同过生死、共过患难的家乡人民一道建设家乡,摆脱穷困。

  “我要当模范兵”

  阳春三月,邓丹明来不及给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谭余保回个信,说明不去长沙工作的原因,更没去取存放在长沙的行李,就随区委书记梁彪走村串乡,着手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经过他的努力,一个一个乡的党支部建立起来了。每逢党员们要选举他当支部书记时,他总是笑眯眯地说:“重担子留给年轻人,压得出力气来!”人们关切地问他:“你当什么呢?”他却爽朗地笑着说:“我当模范兵!”

  后来,他坚定地履行这一诺言。支部的决议,他带头执行。党的纪律,他带头遵守。每次外出,他都事先向支书请假。1982年10月的一天,湘东铁矿来人请他去矿区讲革命传统,他来不及向支书请假,回来后立即上门向支书说明原因。

  他没当支部书记,却操着支部书记那份心。1956年,他向支部建议,在谢家冲修一座水库,以改变“干死蛤蟆,饿死老鼠”的穷困面貌,得到干部、群众的赞同。开工之后,邓丹明就像当年战斗在南泥湾一样,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每天出工最早,收工最迟,风来里,雨里去,一连6个月没离开过工地,更没有进过离工地仅4里路远的家门,连年节也是在工地过的。这个水库修成后,村里粮食产量年年递增,1991年粮食亩产达到1900多斤。

  “党的传统丢到哪里去了”

  邓丹明时时想着群众,处处为着群众,模范地执行党的优良传统。

  1958年“五风”盛行的时候,“左”风甚炽,动辄以“右”倾论处。这年冬天,年关将近,天气奇寒,兴修水利任务紧迫,工地指挥长强迫工地上的男男女女赤膊上阵,以示“干劲冲天”,迎接检查团的检查。群众对此很有意见,但敢怒不敢言。邓丹明知道了,赶来工地,质问指挥长:“我们在部队,连长、指导员要晚上起来给战士们盖被子,干部要给病号送饭。数九寒天,你要群众打赤膊,党的传统丢到哪里去了?”指挥长被邓丹明质问后,只好下命令,让群众把衣服穿起来。

  1964年,“四清”工作队进村,蓄意要补划两户社员为富农,以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邓丹明想,这还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吗?他不怕戴“立场不稳”的帽子,主动向工作队和支部书记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以土改划定阶级成分的政策为依据,否定了赶浪头、乱补划阶级成分的意见。这样,“四清”中大南大队就没有补划阶级成分了。

  

  “共产党员不能忘记人民群众”

  “共产党员不能忘记人民群众,要随时随地报答人民群众的恩情。”这是邓丹明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1961年,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家喂养了一头200多斤重的大肥猪。当时,每斤猪肉的市价为8元。乡亲们在想:“老邓这下可要发财了!”宰猪那天,大家争着来买肉。那年头,有钱也难买着肉。但人们没有想到的是,邓丹明坚持按国家牌价每斤0.74元的价格出售猪肉。乡亲们乍一听不相信,待问清是真的后,谁也不买了,因为心里过意不去:“这不太亏了老邓吗?”邓丹明激动了:“1930年冬天,我回村搞侦察,大家见我没吃的,这家塞给我几个鸡蛋,那家揣给我几个红薯,可谁问我要过钱啊!敌人进村了,又是乡亲们给了我保护。今天,大家有困难,我手里有一头猪,就趁机向大家捞一把,别说这样做亏心,就是这样想也不行啊!”他终于说服了大家,让全村每户人家都买了肉。一困难户和一“五保户”没来,他马上让儿媳各送去1斤肉。

  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邓丹明遭到不公平待遇,从1967年起,县有关部门一连停发了他7年的残废金,累计1000多元,使这位伤痕累累的老红军战士生活在困苦之中。然而,1978年,当他收到国家补发给他的1000多元的三等甲级残废金时,都将资金全部捐给国家搞建设。

  大南村人民群众深情地说:“有这么一位老红军,是我们的福气!”

  作者简介

  彭东明  湖南茶陵人。系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茶陵县作协副主席、书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与人合著《历代茶陵书院》及主编《红色政权始于茶陵》和编著《千年国饮始于茶陵》《古往今来茶陵人》与专著《井冈元勋宛希先》等